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地球上的水循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地球上的水循環》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 能綜合說出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於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2. 能說出水在地球上的循環產生了雲、霧、雨、雪等天氣現象。

能力目標:

1. 能通過閱讀、討論等方式獲取有關水循環的信息。

2. 能用科學語言、簡圖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

情感目標:

1. 能對水循環過程表現出探究興趣。

2. 能以事實爲依據作出判斷,並能合作學習、形成集體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處於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課件,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過程

一、前測: (出示問題)

1. 水有三種不同狀態,分別是( )、( )、( ),他們的存在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變的,它們之間的相互變化叫做水的( )。

2. 本單元我們已經學習了()和()、()和()、()和()等幾種天氣現象的成因。

(學生思考回答)

二、回顧複習:

1.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雨和雪的成因。(學生思考回答)

2. 出示“雨和雪的成因”。(學生齊讀)

三、情境與問題:

1. 出示事實:我們知道陸地、海洋和大氣中都有水的存在。地面的河流不停地流向大海,卻不會枯竭;天上的雨雪,年年下卻總也下不完。地球上的水從來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處在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2. 問題:地球上的水是怎樣在陸地、海洋和大氣之間循環運動的呢?

(學生從事實中發現問題,激發探究興趣!)

四、研究陸地水循環:

1. 出示課本圖片及要求:請同學們觀察圖片,思考記錄陸地水循環過程。

(學生分組討論,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2. 指定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3. 出示“陸地水循環過程”的圖示及分析。(學生齊讀)

4. 拓展:(“說一說”)

(1)請同學們根據陸地水循環過程,推想“海洋水循環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小組討論“海洋水循環過程”,並彙報討論結果。)

(2)出示“海洋水循環過程”圖解。

五、研究海陸水循環:

1. 請同學們結合“水在陸地上的流動情況”和“高空中空氣運動情況”,分析水在海洋、大氣、陸地之間的循環運動,並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觀察圖片,討論水在海洋、大氣、陸地之間的循環運動過程,並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2. 指定小組彙報討論結果。

(指定小組彙報,其他同學補充)

3. 小結:(出示“海陸水循環過程”圖示並解說。)

4. 提問: 小組討論:“自然界的水在循環過程中產生了哪些天氣現象呢?”

(學生分組討論問題,並彙報結果)

5. 總結:出示“海陸水循環過程”綜合圖解。

(學生觀察,理解記憶。)

六、拓展延伸:

1. 出示:“水循環意義”(“你知道嗎”),分組討論: 如果地球上停止了水循環,會產生什麼影響?

(學生組討論後回答)

2. 出示幻燈片: (分享老師的看法)“假如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環……”。

(學生傾聽老師的分享)

3. 課堂小結: 談收穫和感想。

(完成板書)

4. 出示課後作業: 寫一篇科學童話(如:“小水滴歷險記”)

要求: 根據課本漫畫,寫一篇關於自然界中水循環的科學童話。比一比,誰的作品更富想象力、更具科學性、更能吸引人。

板書設計:

7.地球上的水循環

1. 陸地水循環: 陸地蒸發、陸地降水。

2. 海洋水循環: 海洋蒸發、海洋降水。

3. 海陸水循環: 海洋蒸發、水汽輸送、陸地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匯入海洋。

課後反思:

本課是“水循環”單元的最後一課,是一節綜合課。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露、霧、雲、雨、雪等天氣現象的形成過程,他們知道江、河裏的水在不停的流入大海,這些都爲學生學習本課奠定了認知基礎。

本課按照“分析-綜合”的關係,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1“研究陸地水循環”的目的是通過閱讀、討論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地球上的水在陸地和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活動2“研究海陸水循環”意在通過閱讀、討論等活動,引領學生認識地球上的水在海洋、天空、陸地之間的循環過程,瞭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環產生了雲霧雨雪等天氣現象。應用與拓展“寫一篇科學童話”,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圖片,寫一篇有關小水滴旅行記的童話,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自然界中水循環過程的理解,體現科學與語文的整合。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在討論交流活動中認識了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於不間斷的循環之中,達成了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並且,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蒐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科學探究能力;激發了學生探究地球上的水是怎樣循環的探究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以事實爲依據作出判斷,當與他人合作學習、溝通交流,形成集體觀點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