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爬天都峯》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爬天都峯》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一

一、談話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去過溶洞,那裏的景象是怎樣的?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師總結: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不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風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觀。其中溶洞就像童話世界中的迷宮……

結合認讀“溶洞、石鐘乳、石筍”等詞語。

二、自學課文,認讀理解生字詞

1、讀一讀生字表中的13個生字,要求讀準字音,對其中筆畫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識記它們的字形。

2、畫出課文中的新詞並根據上下文或查工具書,理解它們的`大概意思。

3、質疑問難。(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詢問,也可向老師提出不能理解的詞語。)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全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3、默讀全文,要求邊讀邊畫出作者遊覽路線示意圖。(可以各自進行,也可與幾個同學討論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並按圖說清圖意,然後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

五、對照示意圖,找到相應段落再次朗讀。

六、佈置課堂作業

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研讀作者在去雙龍洞的途中所見的景物

思考:作者見到些什麼?

感悟句子:

1、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由具體的景物概括出“明豔”一詞,寫出金華一帶山區明亮豔麗的春色。

2、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時變換調子。

引導發現這句話的特點。(如有兩對反義詞,用擬人手法,寫溪水的聲音)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係,音韻節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等。

反覆朗讀上述句子。

二、研讀洞口,外洞,內洞各自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

1、引導學生找到課文中概括特點的詞語或者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

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

外洞:寬敞。

孔隙:窄小。

內洞:昏暗比外洞大有雙龍和石鐘乳

2、從文中找到作者用什麼方法把這些特點寫出來。

(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採用的打比方,說感覺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擡起一點兒……擦傷鼻子。

體驗由於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擠壓”的感覺。

2、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也很值得觀賞。

着重理解“即使”這部分的強調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後作適當的點撥。

三、複述

要求學生任選雙龍洞其中一個景點進行復述。可採用導遊介紹等形式進行。

四、總結全文

1、啓發學生談談學了本文後的收穫,在相互交流對話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教師小結。

五、指導造句,寫段訓練

1、用“時而……時而”寫句子。

2、把下面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分別寫具體。

(1)那棵松樹的枝葉十分繁茂。

(2)登上山頂,我感到舒服極了。

六、佈置課外語文活動

蒐集有關溶洞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分清文章主次,學習作者的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與想象相結合,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瞭解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

教學準備

1、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上網等方式,瞭解雙龍洞的有關知識。

2、教師準備有關雙龍洞的圖片,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置疑導入

師介紹智多星奪標旅行團的特點就是能讓小朋友們在奪標旅行中不知不覺地成爲智多星,“小朋友們想不想成爲智多星?”“想!”學生熱情高漲,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宣佈此次奪標任務:(多媒體出示)

目的地:雙龍洞

奪標指數:五星級

智囊寶典:葉聖陶爺爺《記金華的雙龍洞》 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

導遊:難難

“在這次的奪標旅行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挑戰,我們要善於運用我們手中的智囊寶典我是你們的導遊難難,希望不要被我的難題難倒哦!有沒有信心完成這次任務?”,“有!”“祝你們好運!”

臨行前填寫調查問卷。(多媒體出示)

調查問卷:

1、去過哪些景點,有何感受?

2、此次旅遊你想有什麼收穫?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課文遊覽順序

挑戰:自行設計此次旅遊線路圖。(瞭解文章的明線)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學習課文內容

1、“還等什麼?我們出發吧!”創設情景,伴隨《春之聲》的音樂聲,師朗讀描寫路上美麗景色的段落。讓學生說說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鵑,粉紅的山,變換調子的溪流聲。)

通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他們彷彿真的看到聽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當我們還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時,快看啊!我們已經來到了雙龍洞口:

(多媒體展示雙龍洞洞口的照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洞口大。很有氣勢的特點)“小朋友們想不想到洞裏探險?學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們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細觀察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待會有很艱鉅的任務等着大家呢!”

(多媒體播放雙龍洞的錄像,直觀感受雙龍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

2、完成任務:(多媒體出示:)

任務:繪製金華雙龍洞地形圖。

內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方式:協助導遊完成任務。

(在師生合作中探討交流,瞭解雙龍洞的地形以及各處的特點)

重點學習內洞和孔隙部分的內容。

內洞的特點:

⑴ 大,找出體現內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句子寫出內洞大的特點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過寫洞內的石鐘乳的形態多端。顏色各異來體現內洞奇的特點。(觀看石鐘乳圖片,想象。說說它們的樣子。形態。給它們起個名字)

⑶ 還有沒有新發現?(葉聖陶爺爺還描寫了內洞的另一個奇觀:一條黃龍一條青龍蜿蜒在洞頂)讓學生了解這是雙龍洞名字的來歷。

孔隙的特點:

低小。(多媒體播放乘船過孔隙這一段錄象),提醒學生注意看,說說自己在看過孔隙這段錄象時的感受,再讓學生通過智囊寶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學生討論彙報:

⑴ 船小。通過朗讀表現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點。

“爲什麼通過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隻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獨特。“怎麼乘坐?”

抓住關鍵詞“從……到……到…到……沒有一處……。”以及動詞“貼”,再想象當時乘坐小船爲什麼用這樣的仰臥方式,以及在完成這一系列動作時會想什麼?有什麼擔憂?

⑶ 作者乘船時的感受,先請學生談談自己觀看過孔隙時候的感受。

生:“壓抑,不能呼吸。喘不過氣來,光線昏暗。”

師:“我們來看看葉聖陶爺爺和我們的感受是不是一樣?”怎樣朗讀才能把這種壓抑的感覺讀出來,指導朗讀。瞭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間出入的。

老師總結:

在過孔隙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寫孔隙有多麼低小,可是我們卻從船小。乘船方式獨特以及作者乘船時的感受體會到孔隙低小的特點。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細膩真實的寫作方法。

3、師:“我們的旅遊快結束了,這一路我們都是沿着葉聖陶爺爺的旅遊線路完成任務的,其實,我們還有一位小導遊,跟着它我們也能順利完成今天的任務,它是誰呢?”

師可適當提示“嘩嘩譁~”學生恍悟“小溪流!”請看任務:(多媒體出示)瞭解文章的暗線。

挑戰:在地形圖的基礎上添加小溪流水線路圖。

提示:找出智囊寶典中所有描寫小溪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4、總結這次旅遊的收穫。學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師:“小朋友們,總部給我們發來了一封電子郵件,快看看!”宣讀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體出示)

親愛的小朋友們:

你們的這次旅遊馬上就要結束了,你們覺得愉快嗎?這一路上你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了合作學習,並繪製了非常有價值的雙龍洞旅遊線路圖和雙龍洞地形圖,你們已經成爲小旅遊家。小探險家。小繪圖專家。小科學家……,你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小小智多星了,爲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三

一、暢談遊歷從自己的生活切入

在節假日裏,有不少同學跟隨着爸爸媽媽去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讓你沉醉於她的瑰麗,有的讓你流連於她的神奇,有的則讓你驚歎於她的博大。你曾到過什麼地方遊覽,並說說你的感受好嗎?可參照這樣的句式。出示課件1:

我遊覽過(什麼地方),那裏(什麼風光),我感到(什麼印象)。

評析:從談已有的生活導入新課,讓學生學着提供的句式,侃侃道出自己的旅遊經歷,激盪起心中的情思,易引起對新課文閱讀的期待。

二、尋覓遊蹤初讀探究,整體感悟

1、披文入境,概說全文感知:

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跟隨着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爺爺去遊覽金華的雙龍洞。輕聲讀課文,讀後說說課文寫了什麼,金華雙龍洞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再讀文本,梳理遊蹤線索:

你跟隨着葉老先生遊覽了雙龍洞的哪些景點呢?再讀讀課文,圈出景點的名稱。教師根據彙報交流,完成板書:

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評析:梳理遊蹤線索,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更爲後面的深入閱讀、體驗導遊角色的語文實踐活動做好鋪墊。

3、瀏覽文本,把文字變成畫:

讀了課文,金華雙龍洞的大體情形有沒有在你的`頭腦裏形成畫面呢?請你們快速地讀一讀課文,根據文字的介紹,在自己本子上用簡筆畫出金華雙龍洞的環境。另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畫後給同學們介紹畫的理由(從文中找出根據)。

評析: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可感的形象,這是學科間的融通,而這種方式,有效地實現了文本的整體感悟。

三、導遊競聘比賽促讀,深化感悟

1、激趣引入:

金華雙龍洞神奇的景觀,每天都吸引着大批的遊客前往觀光。我們憑着對課文的閱讀,是否能做一次小導遊,帶領遊客欣賞這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傑作呢?

2、說議“景點”:

要做導遊,需要熟悉景點,尤其要把握好景點的特點。唯有這樣,通過你的解說,遊客方能領略大自然的可愛之處,纔會被大自然的奇妙所吸引。你能結合圖示,說說各景點的特點嗎?

先讀讀課文,再交流自己的看法。

讀議課文,感知景觀特點。

讓學生自由選擇景點,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作如下追問,引導理解並體驗:

山上景色明豔,從哪些詞句看出來?讀一讀。

外洞很寬敞,文章是用什麼方法講出這一特點的?你還可用什麼方法來說明?

孔隙窄小到什麼程度?如果你在那樣的孔隙裏,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讀一讀,演一演。

內洞黑、大、奇的特點,分別從哪些地方看出來?讀讀說說。

質疑探究,讀通文本。

提示學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大家一起來解決。可相機配圖釋詞:

石筍、石鐘乳。

3、競聘賽讀,表達真我感受:

下面我們將要進行各景點小導遊的競聘,最先讀得好的先做小導遊。先練一練,讀的時候,一定要把景點的特點,還有你的感受表達出來。

評析:這一環節創設了“競聘導遊”的情境背景,通過讀議,實現了悟義感情的文本解讀。

四、共議“導遊”調動思維,讓“導”“遊”出彩

1、體驗“導遊”角色,說法論技:

爲了給遊客“導”出精彩,讓遊客滿意,併爲之神往,導遊需具備不尋常的功夫。現在我們就來談一談怎樣做個好導遊。教師對學生的精彩發言予以肯定,歸納說話內容,引導學生體驗。

開頭需有開場白,讓遊客一聽就喜歡你(可讓學生動筆寫一寫。如導遊外洞開場白:遊客們,帶着嚮往,在欣賞了明豔的山林風光之後,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雙龍洞的洞口。下面將由我爲各位導遊,我叫XXX。願我的導遊將各位帶進人間仙境,一睹雙龍洞神奇的容顏。……);

(重點段落)背上,不看書;

豐富說的內容,使遊客獲取更多的人文知識(增加傳說、內洞石鐘乳的形狀等。教師伺機出示課件2,豐富閱讀,爲導遊增加積累。)

課件2:

孔隙說感進洞,須經蛤蟆嘴逆水而行,洞穴寬約3米,長約12米,水面離穴頂約一尺左右。遊人入內,必須仰天平臥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內,臉面相距穴頂僅數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險。“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舟仰臥入回溪”,這正是雙龍洞的獨特誘人之處。

(突現特點)把握好語氣、做好動作,使解說聲情並茂,富有磁性、感染力。

還需預測遊客的心理願望,或發難問題。

評析:有“法”,語言實踐纔會充滿智慧;而“法”不應*“知識權威”的傳授。這裏的設計,讓學生在自由暢想、智慧感悟中交流、綜合,自主建構他們的經驗。教師這個時候只是傾聽,送上讚賞、鼓勵,讓學生感覺自己的聰慧,享受收穫的愉快。

2、體驗“遊客”角色,問題發難:

做一名遊客,觀賞着無限風光,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導遊嗎?對提出來的問題,引導解疑或存疑。

山上哪來的泉水呢?

那石鐘乳還有些什麼形狀,可以取什麼名稱?

“雙龍洞”的名稱有什麼來歷?

我還想知道……

評析:問題發難,引發思維碰撞,開拓未知領域,使文本閱讀探究繼續走向深入。

3、交流課外資料,拓展視野,豐富“導”“遊”內容

爲了使我們的“導遊”和“遊客”瞭解更多的知識,讓我們把課前蒐集的資料分享一下。分小組交流,過後把小組裏有價值的圖片、牒片裏的資料等用多媒體呈現出來,共同玩賞、閱讀。教師相機出示下面的文字課件3,讓學生閱讀文字,感受雙龍洞的奇、妙、趣。

課件3:

內洞奇觀

舟至洞內豁然開朗,內洞面積約200多平方米,洞底崎嶇不平,洞頂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鐘乳石、地面上的石筍、縱橫交錯,奇形怪狀,千姿百態,似人似物,各具風采,故取名有“黃龍吐水”、“青蛙盜仙草”、“單峯駱駝”、“龜蛇共生”、“壽星仙桃”、“彩雲遮月”、“倒掛蝙蝠”、“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金雞展翅”、“龍臺龍帳”、“龍麟龍爪”等。妙趣橫生的景觀,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在燈光映照下,宛似置身於水晶龍宮之中。明代大旅行家、探險家徐霞客遊此洞時,在遊記中寫道:“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4、擇段演練說話:

評析:“共議‘導遊’”這一環節,力求體現開放性閱讀用好教材、超越教材的理念。如何讓“導遊”的語言實踐活動不淪爲對文本內容的簡單“複製”,“說法論技”、“問題發難”、“交流課外資料”等策略即爲文本的閱讀推開了一扇扇通往廣闊的“窗”。課堂上,思維的火花綻放紛呈,盪漾着濃郁的人文氣息。

五、設境導遊體驗角色,內化文本,創生語言

1、“導”“遊”互動:

景點: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等。

教師:提醒兩方角色動作、語言、神情表演逼真,並配合學生表演,用多媒體展示圖畫、文字等營造情境場。

“導遊”:到講臺前,手拿導遊旗,隨興爲遊客導遊。

“遊客”:隨機觀看、讚歎,嚮導遊發問,也可對“導遊”作出評價。

2、“遊客”抒懷:

遊覽了雙龍洞,你一定有許多的話要說。遊覽勝地總有鑿得十分平整的“迴音壁”,那是讓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如果讓你來寫,你會寫些什麼呢?可以是一個詞,可以是一句話,想寫詩也行。(教師可在黑板上簡筆畫出石頭,讓學生寫上石頭,以激發更大的興趣。)

評析:這一步驟,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成果的反饋,學生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有文本語言的吸納,也有創生語言的傾吐。課堂上洋溢“趣”,流淌“味”。學生在演說過程中,煥發出了生命活力,個性品格也隨之成長。

六、走進自然延伸課外,記錄人文生活

選定地方景觀,組織學生郊遊,讓學生詳細記錄郊遊的經過及所見所聞,嘗試寫一篇遊記。事先可安排習作水平高的學生觀察,寫出導遊詞,在郊遊時給同學們導遊。

《爬天都峯》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A.講讀全文,教育學生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奮發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他們從小不怕困難的品格。

B.掌握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教學過程:

A、談話導入,交流資料。

同學們去過天都峯嗎?誰能介紹一下有關天都峯的資料?(去過天都峯的同學可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沒去過的同學可介紹一下自己從網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資料。)

如:天都峯:是黃“七十二峯”中的最險峻的三大奇峯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之上,最險處近乎於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掛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許多遊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鑿了石凳,增設了鐵索。解放後又修鑿了1000多級石階。

天都峯最險處是鯽魚脊。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B、圍繞課題,質疑。

a.誰爬天都峯?

b.怎樣爬天都峯?

c.在爬天都峯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d.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C、帶着問題學習課文。

a.瞭解大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主要寫誰爬天都峯?帶着問題默讀課文。

(本文主要寫了暑假裏,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峯,“我”與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峯的事。主要寫"我"和老爺爺。)

b.理清思路:小組討論,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峯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是寫爬天都峯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峯之後的對話(8-10自然段)

c.抓住山峯險勢,通過朗讀,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擡頭望:啊,頂峯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告訴我們峯頂很高,是運用誇張的手法,寫出天都峯高聳入雲”“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寫出了石級壁陡實指天都峯之險。“掛”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嗎?”寫出了自己在險峻山勢面前擔心,怕爬不上去,用“發顫”寫出了當時害怕的心理。

在朗讀時一是讀出山勢的險峻、陡峭;二是讀出來作者心理的緊張與擔心。

d.抓住“奮力而攀”,通過朗讀體會登峯之艱難。

①“我奮力向峯頂爬去。”“奮力”讀時要加強語氣,讀出充分鼓起勁來,盡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會兒攀着鐵鏈上;一會兒手腳並用向上爬……”兩個“一會兒”讀出作者爬山時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歷盡艱辛克服各種困難。

③“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峯頂。”“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終於”是奮力的結果,還能表現出“我們”經過巨大努力之後爬上了天都峯的快慰心情。

把帶點詞的語氣讀出來,從而體會到:要攀登高峯,必須奮力向上,勇於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e.抓住“互相道謝”,通過討論,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談談自己對“我”及爺爺說的話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這句話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氣對老爺爺行爲的影響。“居然”是說老爺爺能爬上天都峯是出乎意料,根本沒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峯,纔有勇氣向上爬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由望峯生畏到堅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氣來源於老爺爺的行爲鼓舞。

通過交流,由此得出他們都是在對方的鼓舞下,爬上頂峯的。

E、總結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要善於從別人身上獲取力量,增添勇氣,把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