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朗誦詩歌並理解詩歌的內容。

2、品析詩歌語言,體會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語言風格,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語言

初步的鑑賞能力。

3、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懷。

教學重點:

反覆吟誦,把握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情感,並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中

教學難點:

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背古詩《春望》導入課題,

二、詩歌學法指導

問:學習古詩我們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析詩題

2、知作者

3、想畫面

4、品語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詩題、簡介作者

1、簡介作者

2、解析詩題:

(板書課題)

(1)“爲”的讀音,

(2)“爲-----所”被動句式

(3)歌行體

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

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

(4)從詩題看,這首詩寫了什麼事?你覺得作者會抒發什麼感情?

四、初讀,知內容。

過渡:帶着這些猜測,讓我們來讀這首詩——

1、師範讀,生畫出朗讀節奏,並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頓

2、學生試讀:(正音,糾正朗讀中的問題)

思考:你讀到了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秋風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幾個詞或短句概括詩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嗎?

例秋風破茅屋

指導歸納:秋風破茅屋

羣童抱茅去

喪亂長夜苦

五、默讀,想畫面。(配樂)

過渡:很好。那麼大家能把剛纔概括的內容描述出來嗎?

在前三節中找出你喜歡的一節讀一讀,

邊讀邊想象,然後描述出在你大腦裏浮現的畫面

六、自讀,品語言。

過渡:之所以能在我們的大腦裏浮現出一個個畫面,那是因爲詩中那些生動傳神的

詞,然我們一起來欣賞他們——

1、找出文中你認爲寫得很精彩的字、詞、句進行賞析。並在班內交流

2、對比閱讀: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虛數,“幾”的意思,那你認爲在這裏究竟表示多還是少,爲什麼?)

布衾多年冷似鐵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讀,悟情感。

(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博大胸懷)

過渡:這些詞語,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麼,作者寫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麼呢?讓我們結合背景來體會詩人的情感——

1、瞭解背景:(這首詩那個詞暗示了時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資料)

2、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爲了發泄因秋風破屋的不幸而產生的不滿嗎?

3、換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樣的處境:如5·12地震,地震家裏房屋受損的舉手!

面對當時情景,你想到些什麼?

八、“杜甫很忙”之我見。

一度時期,人們很喜歡看穿越劇,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詩聖”杜甫,

現在的杜甫在忙什麼呢,請看——“杜甫很忙”

1、看漫畫,說看法

2、填詩句: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詩人創作背景,識記實詞,理解詩歌內容及主題,背誦默寫該詩。

2、過程與方法:

多讀自賞自解,感悟詩意詩人心。體會本詩敘事和抒情結合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詩人推己及人、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懷。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來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蓋了一所茅屋棲身。詩創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

二、杜甫:

唐偉大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三、原文譯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譯文:

八月裏秋深狂風怒號,捲走我屋上多層茅草。茅草飛渡過江水灑落江邊,飛得高的掛在高高的樹梢,飛得低的飄轉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羣頑童欺負我人老無力,竟然狠心這樣當面做偷竊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脣焦口乾也喝止不住,回來後倚着手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黑雲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鐵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蹬破了。屋頂漏水,牀上沒有乾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線不斷。自從戰亂(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溼又冷的長夜如何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寬敞的大屋千萬間,庇護天下貧寒的士人都喜歡!風雨中不動安穩如大山。唉!什麼時候人間才能聳現這麼多的房屋,(到那時)即使唯我屋破受凍而死也心甘!

註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着,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爲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爲,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⑺呼不得:喝止不住。⑻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臥踏裏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牀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牀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⒂沾溼:潮溼不幹。何由徹: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徹,徹曉。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⒄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於“唉”。

⒅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詩內容:

一段:秋風破屋,捲走茅草。 二段:羣童抱茅,詩人嘆息。

三段:屋漏牀溼,徹夜難眠。 四段:推己及人,憂國憂民。

詩意:古詩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風捲雨淋的情景,實言戰亂之堪苦。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懷和崇高理想。

詩色:

1、語言鮮明,用詞生動、準確。

韻腳-號-茅-郊-梢-坳;動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2、描寫、記敘、抒情有機結合。

描寫:文句似描寫又宛如敘述(1-3段),末端抒發感懷(4段)。

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五、知識拓展:

1、通假字:見此屋--見同現,出現。

2、古今義:

三重茅—三,古義:概述,表示多數。今義:數詞,表示確數。

何由徹—徹,古義:到天亮。今義:徹底。

安得廣廈—安,古義:如何。今義:安全。

向昏黑—向,古義:漸近。今義:方向。

3、一詞多義:“安得廣廈”與“安如山”—安,疑問代詞,如何;形容詞,安穩。

4、詞類活用:

踏裏裂—裂,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破裂。

風雨不動—名詞作動詞,風吹雨打

教學過程:

1、重視朗讀,可能條件下可在網上下載或直接使用朗讀課件作爲教學欣賞。

2、學習書注,讀書必看注。

3、強調重點,考察教情學情的知識點。

4、看情況補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實施教。

部署作業:

朗讀並默寫(重點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編成一篇記敘文。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三

一、導入新課

1、欣賞“杜甫草堂”視頻

2、走進作者

(1)學生介紹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風采”,學生齊誦

3、出示背景鏈接,學生朗讀

二、閱讀三部曲

(一)、聽讀篇

1、播放範讀錄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調;注意節奏、重音、語速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3、指名讀,師生評價

4、齊誦

(二)、解讀篇

1、示範解讀第一小節

a、這就是一個精彩的畫面,請你用最生動的文字來描述,並將其凝鍊成四字小標題。

b、將詩人的心理活動或思想感情凝鍊成一個字。

(1)學生小組間交流

(2)成果驗收,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2、自學提示

a、請你用最生動的文字來描述每一個小節的內容,並將其凝鍊成四字小標題。

b、將詩人的心理活動或思想感情凝鍊成一個字。

C、學習過程中你有什麼困惑或疑問,提出來

(1)學生分三大組交流討論,每組完成一小節

(2)代表發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完善板書

(3)解答學生疑問

(三)、品讀篇

用“掘詞法”品讀,即挖掘詩中的關鍵詞,充分展現詩歌的節奏感與韻律美

1、大屏幕展示示例:例如“怒號”一詞要重讀,以表現風的猛烈和無情;“老無力”一詞應讀得緩慢、低沉,表現作者的無力、年邁、悲痛……

2、學生用“掘詞法”品讀,教師評價

3、我是“杜甫”,我來讀!

學生自讀後分小節朗讀展示。

三、雨夜聽心

一首詩就是一顆心,它載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聲飄到我們的耳畔,讓我們聽到了一顆x的心的吶喊。

憂國憂民、推己及人

四、千古絕“暢”

假如你能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唐朝,你會對杜甫說些什麼呢?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能夠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

2、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爲他的個性浪漫灑脫,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爲“詩仙”。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被人們稱爲“詩聖”。

知道他爲什麼被稱爲“詩聖”嗎?

(因爲杜甫的大多數詩歌傳達了人民的心聲,表現了人們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因此他的詩被稱爲“詩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們尊稱爲“詩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杜甫所寫的一首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

板書:(放課件,出示課題)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題目。(學生讀題目)注意,“爲……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種比較固定的被動句式,表示被動的意思。“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風吹破了”。“歌”,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寫法上比較自由靈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雜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二、講解寫作背景

弄清了題目的意思,接下來我們瞭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說,窮愁潦倒伴隨了詩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來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他偉大的政治抱負,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歲那年,爆發了一場戰亂。你們知道是什麼戰亂嗎?(安史之亂)(我覺得學習唐詩,瞭解唐朝歷史,安史之亂是應該要知道的。安史之亂:這是發生在唐朝中葉的一場叛亂。公元755年,叛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兵變,攻入長安,唐朝開始由盛轉衰,直到公元763年,這場戰亂才被平息。時間長達8年)安史之亂,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那個時候社會的真實寫照。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棄官西行,帶着一家老小,來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後,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成都郊區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安定了下來,結束了他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風怒號,捲走了茅屋頂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因此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下面我們先聽錄音,請注意藝術家是怎樣朗讀這首詩的,等會兒我們也要學着朗讀。

現在同學們也學着讀一讀。

三、文本分析

這首詩一共分爲四節,我們先請一個同學讀一讀詩歌的第一節。

問:我們剛纔讀了第一節,你們看看第一節寫了哪兩個事物?(比如說,第一個是秋風,那麼第二個是什麼?)

問:我們再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茅草的?

師:對的,詩人就是這樣寫秋風,寫茅草的。“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詞,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圖畫,緊緊地牽動着詩人的視線,撥動着詩人的心絃。詩人通過描寫把這一幕幕慘境,真實地“拍攝”了下來。風戲人,風弄草,何等無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無奈!

問:講解了這一節,我想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允許同學先討論一下。(秋風破屋、風捲茅草……等)

問:這一節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一下。我提供幾個詞,你們選一選。(提示選擇:急、惜、悲、慘、憂。)請說出理由。(擔憂、焦急、痛惜等)

師:將第一節詩大聲齊讀一遍。

學習第二節。

問: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大家討論一下。(點人回答,教師注意點評,也可以請學生進行點評)(羣童抱茅、倚杖嘆息等)

問:茅草被捲走了,如果將掉在地上的茅草撿起來,多少還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這時卻跑來一羣孩子把草抱走了,無論詩人怎樣的喊叫也沒有用。文中詩人用了一句話描寫了自己當時的心態。“歸來倚杖自嘆息”,我們來分析一下詩中的這個“嘆息”,他“嘆息”什麼呢?

師:詩人一嘆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風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麼辦呢?二嘆自己年老力衰,沒法將茅草揀回來。三嘆自己的周圍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貧苦的人,雖然是一些不值錢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後還是有人在風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嘆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爲之。這一個“嘆”字真是寫盡了詩人內心的悽苦、淒涼。

問:在這一節中,詩人稱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爲“盜賊”,你認爲妥當嗎?

總結: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於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杜甫曾經離開過草堂,他把草堂暫時交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邊的鄰居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婦人,老婦人因爲窮困就經常來草堂打棗充飢。杜甫走後,姓吳的親戚爲了防止老婦人過來打棗,卻築起了一道籬笆。這一下,老婦人生活沒着落了,就託人帶口信給杜甫。杜甫聽說後,就寫了一首詩給姓吳的親戚,其中有這樣幾句,“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爲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意思是說,老婦人也是窮得沒有辦法纔來打棗吃,如果不是因爲“困窮”又怎麼可能到這個樣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來打棗的。希望你也這樣做。那麼,在本節詩中,詩人稱孩童爲“盜賊”,也不過是一時氣急的話,並不是真的說這些孩童是盜賊,也就應了詩中的一句話“不爲困窮寧有此”。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因爲戰禍連連,人民已經是窮困不堪了,“路有凍死骨”是經常能看到的現象。正因爲看到了這一點,也纔有後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學齊讀第二節。

學習第三節。

(過渡語:茅草沒了,屋破了,詩人這個時候最擔心什麼呢?(下雨)看看第三節,詩人杜甫正碰上了這樣的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真是禍不單行啊!老師範讀第三節。注意,“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朗讀的重音應該落在“雲墨色”和“向昏黑”上)

師:對的,這一夜詩人是徹夜未眠。爲什麼?睡不好。爲什麼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蓋着舊被子,孩子又把舊被子踏破了,又怎麼睡得好呢?我們現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計同學們可能沒有這樣的體會,我是有這樣的體會的。被子如果時間蓋長了,就會變得又硬又冰,睡覺就會睡不好,正因爲這樣,所以小孩子才把舊被子踏破了。由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當時已經困窮到什麼地步了。

問:接下來我想提一個小問題:聯繫到我上面講的安史之亂,你們想一想,這一節詩中所講的“喪亂”是指什麼?“長夜”這個詞有沒有雙關的意思?(學生討論,教師注意點評)

師:“喪”在這裏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亂”在這裏就是指的“安史之亂”,一個“安史之亂”不僅使唐朝由強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給人民帶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離失所,這樣的長夜何時是一個盡頭!所以這裏的“長夜”不妨理解爲既指眼前難眠的長夜,也指戰亂的生活沒有一個盡頭。

問:如果說,在第一節詩中,因爲風吹破了茅草屋,詩人的心情是“憂”,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節詩中,詩人是“嘆”,是“無奈”。那麼,這節詩中詩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說說。

全班齊讀第三節。

四、結束講授

(過渡語:這首詩,我們已經一小節一小節地講解完了,我們最後全班齊讀一遍,整體感知一下詩人當時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老師提醒的一些該重讀的字詞)

總結:詩爲事作,屋因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燦爛,草堂的浣花溪邊也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得以實現。如果詩人在天有靈,我想他定會感到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