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一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基礎知識目標: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能力培養目標: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通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係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尊儒術興太學、開發邊疆。

教學難點:“大一統”的含義、“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一、導入新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並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於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爲“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爲漢朝的強盛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爲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麼措施?起什麼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佈“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於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本站 *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於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麼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爲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於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爲什麼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於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爲後,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麼,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爲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後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範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複習本課線索、內容。

高中歷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結合時代的變化理解20世紀的音樂流派及發展方向;

(2)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原理認識音樂的發展與時代變遷間的關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全面評價搖滾樂;影視藝術興起和發展的條件、作用;理解影視藝術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

(3)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鑑賞影視作品的水平和審美情趣。影視藝術興起和發展的條件、作用;理解影視藝術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提高學生鑑賞影視作品的水平和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的音樂產生的背景;

(2)進行音樂欣賞,進入音樂情境,加深對音樂意境的理解並形成對不同類型音樂的進一步認識;

(3)主要通過一系列生動的影視素材,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欣賞音樂名作提高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學習音樂家執着追求、熱愛生活的精神和愛國情操;

(2)影視藝術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反映了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傑出的影視藝術家創造了優秀的作品,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

【教學重難點】

1、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電影、電視藝術起源與發展進程;

2、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

1、系統講解與多媒體相結合,構建知識體系;

2、探究問題,課堂討論,用聯繫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1、“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傑作”:

(1)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

①歐洲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文藝格局的面貌發生了變化。19世紀上半期歐洲一些國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等國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力量日益壯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音樂藝術逐漸從封建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壓抑下解放出來,開始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更深刻地表現人性,反映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

2021年高中歷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重慶談判;政協會議;國民黨的“制憲”;國統區的人民民主運動;民主黨派爭取民主的鬥爭;中國民主同盟與蔣介石集團的決裂;國民政府的垮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理解:通過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開展和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的決裂的史實,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概括,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

運用:通過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開展和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的決裂的史實,培養學生運用分析方法對歷史事件進行綜合歸納、概括能力和各事件橫向聯繫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論從史出;問題探究;歷史比較;概括闡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講述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開展和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的決裂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認識“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重難點】

重點: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難點:第二條戰線形成及人民民主運動

【教學過程】

導課:早在1940年_在《新民主主義的憲政》一文中就曾說:“從前有人說過一句話,說是‘有飯大家吃’。我想這可以比喻新民主主義。既然有飯大家吃,就不能由一黨一派一階級來專政。……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前夕,憲政是民所共有?還是少數人所得而私?中國面臨光明與黑暗、_與民主兩種道路的選擇。由此導入新課。

第4課抗戰勝利後的人民民主運動

一、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

1。抗戰勝利後的國際國內形勢

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國際力量的對比發生深刻變化,以 爲首的 陣營日益強大,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這都爲中國人民的解放鬥爭創造了極爲有利的國際環境。

②“二戰”後,德、日、意法西斯戰敗,英、法受到嚴重削弱, 成爲世界頭號經濟和軍事強國並開始積極向全球擴張,企圖稱霸世界。 是戰後美國對華的基本政策。

3由於國際國內的輿論壓力,特別是人民要求和平、反對內戰的呼聲強烈,而且最關鍵的是此時國民黨尚未完成 的準備,因此蔣介石採取了“ ”的_策略,三次電邀_到重慶商討和平問題。

蔣介石“電邀”的意圖是:如果_不去,就藉此宣傳共產黨沒有和平誠意,製造輿論。欺騙中國人民,把發動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如果_去了,就可以利用談判的機會,一則爭取運兵備戰的時間,再則誘使共產黨交出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實現他們的“軍令統一”、“政令統一”的目的。

2、重慶談判

爲了盡力爭取 ,揭露美蔣_ 的陰謀、團結教育廣大人民,中共中央提出“ 、、”三大口號,同意到重慶舉行談判。

1945年8月底,_挾“彌天大勇”,毅然赴邀,抵渝談判。_此行,震動國內外。他在重慶受到各民主黨派和各階層人士的熱烈歡迎。《華西晚報》說:“_的到來,是民主中國的曙光。”所有這些都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反對內戰的誠意和極大的努力。

經過幾十天的談判,國民黨表示同意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10月10日,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教材列舉了它的四項內容。談判鬥爭的焦點是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的合法地位問題。對此,共產黨方面作了重大讓步,例如主動讓出一些解放區、縮編人民軍隊等,儘管這樣,國民黨始終不肯承認解放區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這兩個問題終未能達成協議。

重慶談判的主要成果是迫使國民政府承認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這樣,再要發動內戰者,就在政治上陷於被動了。“”共產黨不要和平“的謠言不攻自破,共產黨在國統區以及民主黨派、社會賢達中的影響擴大了,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根本轉變的歷史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在談判桌上贏得了重大的勝利。_同志赴重慶談判,可以說順應了民心,得到人民羣衆最熱烈而真誠的擁護,這是_蔣介石_統治,建立新中國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3、政協會議

按照”雙十協定“的規定,政治協商會議於1946年1月在重慶召開。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協議(列出教材五項內容),又一次確立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有利於實施民主政治與和平建國。政協決議在許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和民主黨派的意願,衝破了蔣介石的_統治。但不久,國民黨_製造了“校場口血案”,又很快撕毀政協決議,挑起內戰,和平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努力化爲泡影。

二、國民黨的“制憲”和人民民主運動

1。 國民黨的“制憲”

1946年夏……同年秋蔣軍佔領了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蔣介石,下令非法召開國民黨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並制定了憲法,即《中華民國憲法》。所以這次大會又稱爲”制憲國大“。

※根據政治協商會議已達成的協議,國民大會應當在全面停止內戰的和平環境中,由改組後的各黨派聯合政府負責召開。現在國民黨違反這些協議而一手包辦召開國民大會是非法的,故這次國民大會也被稱爲僞”國大“,它所制定的”憲法“是僞”憲法“。僞”憲法“以根本_的形式確認了蔣介石__統治的國家制度,是一部封建買辦法西斯憲法。中國共產黨和一些民主黨派堅決反對,拒絕參加會議,不承認僞”憲法“。全國人民也一致譴責和抵制。蔣介石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國共和談的大門業已關閉。

2。 國統區的人民民主運動

內戰爆發前後,人民羣衆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反美反蔣鬥爭,蔣介石對國統區的和平民主運動採取了血腥_的政策,在昆明、重慶、上海等地,製造了一系列血案,其中主要有:“一二·一血案”“下關慘案”“李聞血案” “五·二○”血案等。面對國民黨的_統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了中國人民反蔣鬥爭的第二條戰線。具體情況略

※注意四點:一是“第二條戰線”是指國統區的愛國民主運動,相對於戰場上軍事反蔣而言,是另一種鬥爭手段;二是國民黨堅持內戰和_,_民主運動,製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條戰線形成的原因;三是愛國學生爲中堅力量;四是有力地配合瞭解放區的鬥爭。

三、民主黨派同國民黨_統治的鬥爭

由於國民黨_撕毀政協決議,_民主運動、製造一系列血案,使大多數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認清國民黨的反動本質,逐漸放棄了“中間路線”,日益支持人民革命,積極進行反對_統治和內戰的鬥爭。但他們的鬥爭卻遭到蔣介石集團的_和_。

1947年5月,中央社發表文章,誣衊民主同盟、民建、民進等黨派,”均系中共意志而行“,已成爲”_工具“。這是打擊民主黨派的信號。隨後便拿”第三大黨“民盟開刀。11月,國民政府以所謂”勾結_,參加叛亂“的罪名,宣佈民盟爲”非法團體“,強令解散。其他民主黨派也_轉入地下。國民黨__統治更加暴露無遺。

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和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勝利鼓舞下,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逐步認識了美蔣的反動面目,又重新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反對美蔣_的活動。1948年1月,沈鈞儒等人在香港召開民盟三中全會,宣佈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決定,重建民盟總部,恢復活動。總部宣佈要”爲徹底摧毀南京反動_政府,爲實現民主、獨立、統一的新中國而奮鬥到底!“表示要同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並肩戰鬥。民盟走上了新的光明大道。從此民主黨派同國民黨_(即蔣介石集團)決裂了。

四、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

1。國民政府的垮臺

1949年4月21日在南京國民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後,_、朱德向全軍發佈渡江命令。從4月20日晚20時起,人民解放軍迎着敵人的炮火,橫渡長江。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南京的解放,標誌着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滅亡。渡江戰役結束後,人民解放軍繼續向東南、中南和西北、西南進軍,掃蕩殘敵。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8年上半年,在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取得輝煌勝利時,_曾致電李濟琛、沈鈞儒,認爲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時機已經成熟,並提議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決定。在新政協籌備會兩次全體會議進行準備的基礎上,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這是一次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大會,是一次充分發揚人民民主的大會。大會的主要議題是討論新中國的成立問題。會議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還規定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政策的總原則。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訂的建國綱領,是”中國曆一個及其重要的文獻",在新中國成立後一個時期內,起着臨時憲法的作用。大會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並確定了國家的首都、國旗及國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新中國的誕生,標誌着100多年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同封建統治者勾結起來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和內外戰亂頻繁、國家四分五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爲國家的主人。它標誌着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建立,使中國歷史進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本課小結】

蔣介石爲實現其_統治發動了全面內戰,又違背政協決議召開“制憲國大”,確認了以蔣介石_統治爲核心的國家制度。爲維護_,蔣介石集團_民主運動,_民主黨派。蔣介石集團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強烈義憤,國統區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贊成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民主運動的發展,支持瞭解放戰爭。蔣介石集團的腐朽_,說明了蔣介石集團已喪失民心,揭示了它的統治必將退出歷史舞臺之必然規律。這些都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021年高中歷史教案 篇四

教學建議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和秦朝的歷史地位應從客觀上的需要和可能兩方面探索秦統一的原因。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繫加強,這爲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爲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在民族關係方面,各族間聯繫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爲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局部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3)歷史地位

②開創了對中國歷史有深遠影響並被後世繼承的政治、經濟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給予漢及後世統治者以深刻教訓。

④秦修築的萬里長城是影響深遠的古代偉大工程。

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問題

被稱爲“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無論是歷,還是現在,一直是爭議較大的歷史人物。建國以來,史學界對其評價有四種觀點。第一,功大於過說。這派觀點認爲,秦始皇對當時的人民,對整個民族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很大貢獻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動與實現統一、鞏固統一分不開,另一方面他開創的_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爲歷代王朝沿襲,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前期起了積極作用,把其稱爲暴君是不當的。第二,前功後過說。秦始皇一生活動應分三個時期,完成統一大業時期,統一後的幾年爲中期,後來的焚書坑儒、修造阿房宮、驪山墓爲後期。其前期是豐功,後期是顯過,中期是功過相兼。可以說,他是一位“前功後過,功過並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過參半說。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時存在極端相反的兩個方面——光明和黑暗,偉大和_。他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第四,功大過亦大說。秦始皇在中國曆是一個功大過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錯。綜合史學界對秦始皇的評價,一般都肯定其在統一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歷史作用,同時指出其_、嚴苛壓迫和剝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_主義制度體現了封建主義的_性,是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對我國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非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這裏應把“秦的_”和“秦朝封建_主義制度”區別,封建_主義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各個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對封建國家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_主義制度下,容易產生“_”,這是因爲_主義制度具有其_性。但是,封建_主義制度不等於“_”。“_”是超越當時社會生產力條件的過度的剝削和壓迫威脅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統治。所以,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_主義制度,而是“秦的_”。

例:以下有關秦朝封建_主義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是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 B.體現了封建主義的_性

C.對我國曆史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D.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對焚書坑儒的認識

焚書坑儒的實質是文化_,它表明秦期不僅要取締與_政策相牴觸的不同政見,在政治上不準“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學術上嚴禁產生不同政見的思想淵源“私學”,即以儒家爲主的諸子學說在民間的流行,而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焚書坑儒雖對鞏固維護統一的封建集權新制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整體上看卻適得其反,因爲不同學派、學術觀點不是單靠行政說壓手段所能統一的。焚書坑儒這種野蠻做法造成了當權者與知識階層的嚴重對立,加深了社會矛盾,開創了封建皇權摧殘文化、迫

害知識階層的先例,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同時用來鞏固統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侷限性。秦始皇沒有認識到守成與進取不同,應變換指導思想,採取不同的統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學說,一味強調法治,結果愈益加強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秦旋即滅亡。

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於?

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於戰國時期,而不是漢武帝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開始。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開發西南,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這是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與中央政權設置郡縣地方行政機構是兩個不同的歷史現象。

例: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於

A.戰國時期 B.西漢 C.蜀漢建立以後 D.南朝時

答案 A

教學目標

典型例題

例1 下列有關秦朝修長城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長城起到了少受少數民族侵擾的作用。

B.修長城的耗費,是秦滅亡的原因之一。

C.中國曆最早的人工城防

D.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性和智慧

分析:這是一道否定選擇題,主要是選出對長城不正確的描述,如果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長城的修建,作用和評價的把握正確,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長城之前,秦趙燕以有長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鬥不息,以有侯王。賴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秦始皇爲消除這一擔心,而採取的舉措:

A.焚書坑儒 B.推行郡縣制 C.強化中央機構 D.統一文字

分析:此題屬於材料選擇題,難度較大,考察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還要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長期受戰爭之苦因爲有諸侯,天下剛穩定,再建立侯國是再生戰爭,想求安定不就太難了。基於此秦始皇反對分封,於是推行郡縣制。答案B

例3 閱讀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陳涉……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合響應……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賈誼《新書·過秦論》 請回答:

①上文中的“廢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嗎?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麼事件?應如何全面評價其作用?

③你認爲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分析:做材料題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爲三大步,1.讀懂材料(包括選自書本和問題)2.聯繫課本的相關知識3.分辨問題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書坑儒”。它一方面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統

一。 ③是秦的_激起的農民大起義_了秦的統治。

應從客觀上的需要和可能兩方面探索秦統一的原因。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繫加強,這爲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爲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在民族關係方面,各族間聯繫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爲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局部統

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3)歷史地位 ①結束了長期_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②開創了對中國歷史有深遠影響並被後世繼承的政治、經濟制度。 ③秦朝因_而亡,給予漢及後世統治者以深刻教訓。 ④秦修築的萬里長

城是影響深遠的古代偉大工程。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問題 被稱爲“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無論是歷,還是現在,一直是爭議較大的歷史人物。建國以來,史學界對其評價有四種觀點。

第一,功大於過說。這派觀點認爲,秦始皇對當時的人民,對整個民族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很大貢獻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動與實現統一、鞏固統一分不開,另一方面他開創的_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爲歷代王朝沿襲,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前期起了積極作用,把其稱爲暴君是不當的。

第二,前功後過說。秦始皇一生活動應分三個時期,完成統一大業時期,統一後的幾年爲中期,後來的焚書坑儒、修造阿房宮、驪山墓爲後期。其前期是豐功,後期是顯過,中期是功過相兼。可以說,他是一位“前功後過,功過並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過參半說。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時存在極端相反的兩個方面——光明和黑暗,偉大和_。他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過亦大說。秦始皇在中國曆是一個功大過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錯。綜合史學界對秦始皇的評價,一般都肯定其在統一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歷史作用,同時指出其_、嚴苛壓迫和剝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_主義制度體現了封建主義的_性,是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結果,對我國曆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非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這裏應把“秦的_”和“秦朝封建_主義制度”區別,封建_主義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各個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對封建國家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_主義制度下,容易產生“_”,這是因爲_主義制度具有其_性。但是,封建_主義制度不等於“_”。“_”是超越當時社會生產力條件的過度的剝削和壓迫威脅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統治。所以,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_主義制度,而是“秦的_”。

高中歷史教案 篇五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瞭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侷限性。

3.通過閱讀教材,瞭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2022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爲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於哪裏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爲公民和非公民。

知識點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知識點三亞歷山大帝國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爲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於哪裏?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麼?這主要與什麼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於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爲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佔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爲公民,極爲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爲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裏。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於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爲他們屬於特殊的階級,而是由於他們個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麼?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爲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峯;②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佔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此,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爲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於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高中歷史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瞭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並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於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並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麼意義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爲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局面,爲後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後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爲著名。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並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北至涿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麼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繫,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爲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並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爲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麼?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係,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並激增不滿,最後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爲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後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後的下場是什麼,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爲唐高祖,後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爲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後給後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爲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四、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教案 篇七

【教學目辬】

一、知識目辬: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耕作方式的三個時期、原始社會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經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發展、特點、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會時期的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併、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車、筒車的發明;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對社會的影響、精耕細作技術的表現。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是農業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變的'根本原因;運用歷史理論分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和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歸納總結、設問探究、演示農業發展過程;明確中國古代農業長期處於世界前列,是中華文明的經濟保障;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在階級社會,農民受到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困苦;瞭解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評價的根本辬準,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國古代農業是怎樣完成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演變的?

②推動整個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中國原始農業

(1)起源: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耕作方式: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一種非常落後而久遠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錛除草

火種:焚燒雜草,形成木灰肥,再進行播種

人們發現被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勢好,於是砍去樹木,剷除雜草,曬乾後放火焚燒,灰燼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種

(3)人們生活:爲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耕種一兩年後,隨着肥料耗盡,地力明顯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尋新的耕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生活十分艱苦;這種方式也嚴重破壞環境

2、商周時期的農業

(1)農業工具: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那時候的農具,都比較粗笨簡單。

最早的鬆土和挖土的耕作農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後發展爲雙尖的木叉。

耜:形狀像現在的鏟和鍬。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術提高: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這樣,土地可以連續耕種,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農作物種類: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後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五穀豐登)

(4)人們生活: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二)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突出表現爲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施肥、灌溉技術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辬準。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工具的進步:鐵犁牛耕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與牛耕並逐漸推廣

西漢時:耦犁(西漢趙過)與犁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隋唐時:江東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爲後世所沿用。

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時期:壟作法

西漢時:代田法

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塊上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採用耕耙技術。

3、耕作制度的發展:

兩漢:以一年一熟爲主

宋朝以後:江南形成了穩定的一年兩熟制(稻麥輪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與灌溉工具的應用

(1)水利工程:

戰國的都江堰

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時的翻車

唐朝時的筒車

宋朝出現的高轉筒車

明清時的風力水車

試從農具進步的角度來說明生產力的進步。

1、從材質方面看,從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後來的青銅、鐵等金屬農具;

2、從製造工藝方面看,從打製到磨製再到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看,從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牽引。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設問:我國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1、耕作方式的發展進步

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時期:以家庭爲單位的個體農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3、特點:

①以家庭爲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具有分散性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少有交換,具有封閉性

③注重精耕細作,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具有落後性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4、發展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儘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封建政府爲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採取重農政策。

5、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於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着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盪。歷代封建王朝的後期,隨着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迴。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5、小農經濟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農經濟脆弱,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給自足爲生產目的,生產規模很難擴大。

②隨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併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過度開墾,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教學探究】

A、古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2、主要組織方式——男耕女織(以家庭爲單位從事生產勞動)

3、主要生產特點——精耕細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時代——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C、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1)積極性:

①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的主要動力;

②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2)侷限性:

①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②農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剝削,最終階級矛盾尖銳,導致農民起義爆發。

高中歷史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2、教學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爲大宗——“焚書坑儒”——復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也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2、新知介紹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出現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納滲透局面。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爲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衝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爲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爲“理學”。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認爲“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爲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於《禮記·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爲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格”字有二義,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於物”,或者“即於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於“物”,可訓爲“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於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繫,提出天理就是作爲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

明初成爲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3)用綱常禮教更加束縛了人的思想。

(4)傳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1)把“心”作爲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2)認爲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課後小結

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啓蒙思想上升爲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並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於實際踐行之中。孔孟儒學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啓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複習總結

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2.宋明儒學新發展

3.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

朱、陸素來觀點對立,“朱以陸之教人爲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爲支離,彼此不和”,在學說上各執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思想體系,成爲南宋理學上的兩大派系。

呂祖謙爲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

4.北宋的程顥、程頤(合稱“二程”)

程顥被習稱爲“大程”,河南洛陽人。北宋儒家學者,著名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顥青少年時代就學於周敦頤,他的思想發展和其他理學家一樣,受到佛、道學說的一定影響,再加到儒學。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爲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故世稱其學爲“洛學”。

5.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輪迴”等等。

“四諦”的第一諦即苦諦—人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諦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諦—一切苦難的原因在於人有慾望,就會有行動,就是造業(造孽),就要輪迴(轉世)。

第三諦即滅諦—必須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

第四諦爲道諦—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滅一切慾望。

“八正道”即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爲(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義

7.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

“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原則,即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範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理”,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什麼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是天下萬物永恆普遍原則。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通;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爲準則,要“存天理,滅人慾”。

課堂練習

1、程頤認爲:“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爲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這段話的實質是

A.維護封建等級秩序

B.宣揚儒家倫理道德

C.強調理爲萬物之本

D.倡導建立和諧社會

2、王陽明在鎮壓農民起義時感嘆地說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爲此王陽明主張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經世致用D.內省自修

作業佈置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配套課後練習題。

高中歷史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共產黨宣言》;第一國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黎公社;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歐洲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時代的產物;通過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學生認識到: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

通過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理論的革命活動,培養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和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崇高理想;通過對巴黎公社戰士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情操、意志品質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中期,隨着資本主義經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在歐美鞏固了自己的政權,資本主義制度在主要國家確立。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產生很多新的社會問題:不平等的加劇,勞資雙方的衝突與對立等等,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抗日益尖銳。

無產階級在和資本家的不斷鬥爭中,逐漸產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無產階級運動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用來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從此,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第一國際的建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巴黎公社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其經驗和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重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課重點。

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產物,是伴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都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資產階級爲自己挖掘了墳墓。

巴黎公社是當時社會主義運動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說“想知道什麼是無產階級專政,請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代表着時代的最高峯。

同時,公社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鑑和研究。

難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是本課難點。

學生不容易理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相連的,要分析透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不同於以往的無產階級運動,它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代之以新的國家機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這些都體現在巴黎公社的原則中。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要緊密聯繫工業革命影響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分析,闡明矛盾發生的根源及不可調和性,說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必然性。

並對經濟危機、早期工運特點加以解釋。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工人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從歷史條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由學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則,並得出結論:巴黎公社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同時,也有侷限性;公社的原則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保衛巴黎公社的戰鬥,可適當增加些資料,吸引學生興趣和進行革命主義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重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

難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

教學手段: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

學生閱讀教材第76—78頁並概括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是什麼?和工業革命有沒有聯繫?能不能說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答案: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激化,經濟危機頻頻發生。

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從經濟鬥爭向政治鬥爭轉化,不再作爲資產階級的附庸。

三大工人運動爲科學理論的誕生奠定階級基礎。

同時,工人運動開展需要科學的理論的指導,馬、恩在廣泛吸收人類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其中,唯物史觀揭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而剩餘價值學說,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找到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創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

科學社會主義不但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而且經歷史驗證,是完全正確的。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8頁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共產黨宣言》的有關內容。

強調:《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爲完整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瞭社會發展規律;指出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作用;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二、第一國際

學生閱讀78頁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國際成立的歷史條件。

閱讀79頁關於《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

主要活動:聲援支持各國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其頂點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幫助各國工人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如1869年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由分散鬥爭走向國際聯合。

鬥爭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發展到要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目的更明確,羣衆影響進一步擴大。

三、巴黎公社

學生閱讀79頁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現的基礎是資本主義和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有必然性,同時也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有偶然性。

進一步瞭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之間的內在關係。

學生概括政權建設和社會經濟兩方面的措施,並分析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及侷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產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後,建立了新興國家政權;公社的選舉公社委員會,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國家政權,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公社的實施措施,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是從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的,說明了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

但同時,巴黎公社有突發性的特點,未對所有制做出明確規定,不完全等於社會主義運動。

巴黎公社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也是實現無產階級民主的大膽試驗。

公社的原則也是最寶貴的經驗,最主要的一點是,要打碎舊的國家機器,並用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啓發式的問題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瞭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前進,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