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實踐與探究

國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實踐與探究

國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實踐與探究

【內容摘要】:

合作學習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正被越來越多的運用於課堂教學及課後操作學習與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競爭與合作學習能及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集體榮譽感,改變學生價值觀、態度、能力和認識世界方法的社會化,有利於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長,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然而在當前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當中,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這一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人結合教學實踐,經過近年來的觀察和實踐,體會到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需要解決這幾個方面的問題:①怎樣分組是相對有效的?②教師如何引導小組合作學習?③採取怎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方式纔是合理的?本文就這些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有效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程標準下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具有明顯的互動性;有利於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和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帶來的不僅是簡單的課堂組織形式變化,而是徹底改變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多地用於課堂教學之中,這種形式促進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學習。但當前小組合作學習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就談談這些問題。

一、合作學習目標不明確

我發現教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前,缺乏必要的講述,由於一有問題馬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或任務佈置過於簡單,學生沒有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步驟,問題本身也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理解將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同樣由於缺乏必要的講述,無法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握未知信息與已有的認知經驗聯繫起來,選擇最佳的學習起點,儘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師爲了讓學生能有廣泛的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要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會造成一、由於沒有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而採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同樣由於單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學生逐漸感到厭倦。二、一些沒有思維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論的問題充斥其中,學生沒有參與討論的興趣,教學時間大量浪費,教學效率事倍功半。

二、學習”浮於表面、“合作”流於形式

新課程標準下,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其中小組合作形式是許多教師常用教學方法。確實有些小組合作活動對於調節課堂氣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有時一堂課教師要組織好幾次小組合作討論活動。如果過多會對課堂的教學效果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針對小組合作,我們要靜下以來思考兩個問題:一是這些課堂中的小組合作討論活動的安排有無必要?如《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四課中“冷戰”後的和平主題,專題探究中問題:“在圖1-45上標出北約最近兩次東擴的國家名稱”,這樣的問題就不需要學生之間開展討論,因爲學生可以根據書本上的地圖1-45來解決。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並不適合所有的問題,教師需要深思熟慮後,對有必要的問題,才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這樣才能達到教與學完美結合,有利於教學目標實現,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二是這些課堂中的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有無真正達到目的?教學過程中,由於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有些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只給學生一、二分鐘的時間,學生還沒深入的展開討論,教師要求學生停止,各個小組學生的結論尚未統一,教師就草草收場。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缺乏有效合作,效果不明顯

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由於在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組合上,教師缺乏科學的安排(以學生自然座位隨機組合的現象較多或前後左右4人合作的多),在同一學習小組內部,各成員又缺乏明確的責任分工,導致合作效率不高。在討論學習時,往往出現這樣幾種現象:一、有些小組一片安靜,小組成員默不作聲,既不查閱資料,也不參與討論,你看我,我看你,等待老師宣佈討論結束和出示討論題答案;二、有些學習小組,多數學生一言不發,心甘情願當聽衆,從討論到回答問題,往往就成爲個別學生的“一言堂”,滔滔不絕;三、教室一片吵鬧聲,熱鬧非凡,小組成員你說一句,他插一聲,大家搶着說,發表見解無序化,沒有人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到後來時把握不好,討論結束了,小組觀點還未統一,這種合作看似熱鬧,實質效果很低。

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通過實踐來進行糾正,以達到這種教學方式的合理利用。下面就談談本人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瞭解學生,選擇靈活多樣、相對有效的分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爲了便於小組合作學習的展開,教師必須對任教班級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根據學生人數和學科特點,每個小組以4-6人比較合適,教師在進行指導分組時,小組成員的搭配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優勢互補”的原則,要考慮全面型與特長型學生互補、形象思維型與邏輯思維型學生互補、動腦型與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優勢互補、優秀生與“後進生”知識互補、性格外向型與性格內向型學生互補,達到組內互助學習的效率提高和組內成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實踐表明,對於活動性、操作性較強的學習活動,宜採用“異質分組”,可以強化組內合作;對於思考性、探索性較強的學習活動,宜採用“同質分組”,可以強化組內交流,組間互補。

全班分成6-8小組,各小組之間整體素質基本一致,可充分發揮小組羣體智慧,以保證小組之間競爭的公平性。如《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中,比較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問題。問題有兩個分別一:你覺得鄭和下西洋是否應該被禁止?爲什麼?二:你是如何看待“鄭和爲什麼沒有發現美洲”這個問題的?針對第一個問題,全班各個小組內互相進行討論,各小組中形象思維型的學生就能根據當時的背景進行聯想,而邏輯思維型的學生,就會與當前的改革開放聯繫起來,通過小組學生之間互相的討論合作,最後得出該小組的一致結論。同時小組中內向型的學生進行深思熟慮,而外向型的學生則對各種意見進行闡述,最後,由外向型的學生髮表該小組的意見,參與對其它小組的辯論。針對第二個問題,各個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小組內的全面型的學生可以對鄭和爲什麼沒有發現美洲進行總體概括,而特長型的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識進行闡述,對鄭和爲什麼沒有達到美洲的原因進行表述,兩方面學生的互相合作,達到問題的解決。因此,科學的分組對小組合作的成功非常重要,只有這樣,小組合作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在分組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防止小組合作學習變成一些成績較好、反應較快的同學的“一言堂”,其他學生缺少思考的空間和發言的機會。二是要防止小組討論時,多數學生只表達自己的意見,不願意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或者認爲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沒有討論的必要。三是要防止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成爲被動接受者,逐漸喪失了討論的信心和興趣。

二、明確小組成員之間的平等團結、分工合作是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成效的關鍵。

爲了給小組合作學習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研究環境,教師要教導學生平等相處,做到互敬、互愛、互學、互動,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把學生個人能量凝聚爲團隊力量,培養小組成員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培養小組成員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重點。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爲,而是一種集體行爲,爲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需要每個成員具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即: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瞭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有效地溝通;成員們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爲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要互相幫助和支持,形成強烈的集體責任感,並妥善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建設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夥伴關係。培養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團結互助的意識和技能;主動表達自己見解的意識和技能;學會小組討論的意識和技能;尊重別人發言的意識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對待爭議的意識和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量力而行的責任分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找到自己的舞臺,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一節課中課堂小組討論時成員分工應包括:組長:負責召集和組織討論活動;記錄員:負責記錄整理小組成員的觀點;發言人:討論結束後,代表本組成員負責在課堂教學上與其它小組進行交流介紹;記時員:負責掌握小組討論時間和每個成員的發言時間,以防語言霸權現象,確保小組每個成員都有交流機會;另外還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員等。至於人員的安排,開始時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是小組成員自我推薦,內部認定。在這些分工中,組長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這一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與成效。爲了使小組成員的分工只能是相對固定的。所謂固定指爲便於教師召開組長會議或安排組織活動時的聯繫工作,每個合作學習小組都必須確定一名固定的常務組長。所謂相對指在討論學習時,成員的分工應進行階段性調整,一般以一週爲單位調整比較合適,如第一週A同學爲組長,B同學爲記錄員,C爲發言人,D爲記時員……,第二週則更換B爲組長,C爲記錄員,D爲發言人,E爲記時員,依次輪流。

三、制訂合理的評價標準,實行合理的評價方式,培養合作意識並提高合作技能。

合理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順利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力,實現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一,就應該建立一種促進學生作出個人努力並且小組內成員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這種良性制約機制主要是合理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將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對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並更加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

評價機制包括以下幾類:一、定期評價小組共同學習的情況,檢查小組功能發揮的程度,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讓他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合作學習的方式。二、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程度、團結合作、完成任務、學習效果等指標進行評價各組學習行爲和效果,讓學生認識到小組合作成員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只有每個成員的共同參與纔是合作學習所要實現的目標。三、教師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導、調控和組織能力,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以保證在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的同時,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團隊合作,提高學生自我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優勢與價值。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啓心智,教師在新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揚長避短,積極營造民主、開放的小組合作學習環境,使優等生的才能得到發揮,中等生得到鍛鍊,學困生得到幫助和提高,使我們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北京學苑出版社王坦著

2、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習資料選編》

3、《讓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成效》黃雪金主編

4、《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北京師範大學生教育學院 肖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