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淺談國小德育現狀與對策

淺談國小德育現狀與對策
淺談國小德育現狀與對策
【摘要】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意志的形成決定着我國未來的社會面貌和民族精神,所以,國小德育是全面深化素質教育的需要,對人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爲了進一步提高國小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實德育內容,優化德育方法,建立科學的德育目標。本文圍繞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最終體現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促進學生過有品位、有尊嚴、有道德的生活上。對當前國小德育的現狀進行了剖析和闡述,從營造學校育人氛圍、教師素質、教學方式、評價機制、家校合力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力求提高師生的道德素養,加強德育管理,提高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關鍵詞】國小德育;現狀;對策
  
國小階段正處於人的發展基礎階段。少年兒童的品德行爲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起始階段。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可塑性的變化過程中,由於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廣大少年兒童的意志不能得到較好的培養從而導致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價值觀念、自信心及綜合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缺陷,然目前的現狀必須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因爲國小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僅是現代精神文明的體現,也決定着我國未來的社會面貌和民族精神。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所以,國小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基於這種認識,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小德育工作的現狀和特點進行剖析,並據此探討相應的對策,以利於國小德育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採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方法,力求國小德育的最大化效益。      
 一.國小德育的現狀分析
進入新世紀學校德育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思想道德的實效最終定位是“活動型,綜合課程”以“迴歸生活爲核心理念,倡導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各地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的指導下,對國小德育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正確分析了國小德育的現狀及形成的原因,增強了國小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爲少年兒童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科學素質等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同時,我們綜觀當下的學校德育,大多是照章辦事,上傳下達,應學救急、應對檢查,使德育流於表面和膚淺。加之學校教育環境的差異、教師素質的高低、家庭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社會、學校認識不同步、不一致。國小德育工作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認知水平不足, 學生主體意識淡薄。
隨着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社會和家庭影響因素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估計不足,因而導致了社會、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協調和配合不當。學校組織教育活動,往往是在社會,上級的統一要求下自上而下,由外而內,單向地發起,重形式不重實質,重行動不重實效。此外,中國小以教學爲中心的思想樹立得還比較牢固,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爲教學工作上去了,班級的德育工作也就無可指責了。強調學校內部管理,注重德育計劃,保證德育時間,明確方方面面的責任等等。但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德育校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大多數是人人有責得不到落實,尚未形成有效的規範和常規。在學校德育活動中,把學生活躍的身體侷限在學堂裏,各種提高班分割了孩子應有的快樂假日,社會上各種價值觀念的喧囂混淆着兒童的判斷,孩子成了又苦又累的人羣。學校教育是全方位進行的,如果忽略了德育爲首;忽略了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循序漸進,推己及人的原則。使品德教育與學生生活脫節,必然造成德育成效低下,對此我們應予以注意。
 (二)道德教育內容龐雜,忽視主體活動體驗。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頒佈以後,學校德育內容日趨豐富。從德育的範疇來看,心理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爲規範教育都成爲學校德育涉及的領域;從具體內容看,傳統美德教育、國情教育、“五愛”教育、時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等內容都進入了學校德育。豐富的德育內容爲學校德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但是,內容龐雜,缺乏系統性,如何整合極爲廣泛的內容,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化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內容豐富的同時是方法的靈活多樣,民主性、實踐性等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大量涌現,已經產生了極爲豐富的經驗。但是,長期以來,德育工作忽視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好玩好動,充滿探究的熱情,過分強調思想改造,片面強調“曉之以理”的灌輸,忽視通過“循循善誘”去激發學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和機制,經常把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和學生道德發展的自我需要和內在機制對立起來。因而大多數教師仍然長於“管”和“灌”。而短於“放”與“導”,所以,國小靈活多樣的德育方法有待於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活動爲載體,引導學生作爲自覺主體,參與實踐活動,不斷內化道德認識,滋養道德情感,澄清模糊判斷。分享人生感受,調適道德行爲,實現自我檢視,自我教育與自我塑造。
(三)師表形象有偏差,直接影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教師的職業道德隊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生活道德偏差,事業道德偏差,修養道德偏差,學習道德偏差等等。良莠有別的素質,嚴重製約學校育人功能的發揮。其原因是教育者的道德立場和道德觀念受到他們的生活時空的限制,在許多方面確實不適合或不能幫助今天的學生順利地解決他們的道德與學習中的難題。在實踐中可以看到,很多道德教育流於形式做表面文章,不講方法,用時間加汗水拼出“質量”,或用有償補課這一形式來提高學業成績,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忽視生活化的思想品德知識傳授,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現代道德教育應關注這種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變化,靈活地改變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則就會導致道德教育價值的失落。
(四)把道德與生活割裂,國小生思想道德令人擔憂。
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是國小德育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國小生的教育仍以教師的權威教育爲主,不尊重、不聽取學生的辯解和質疑的較多。不少學校的德育方法沒有按照兒童品德形成的特點,即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而是按科學教育、技術教育的方式來進行道德教育,把道德與生活割裂開來。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在經濟體制發生質變的過程中,國小生有了更多耳濡目染的機會,也有更多接受不可控強烈刺激的可能,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在他們身上發生了明顯的作用。學生道德現狀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對集體活動缺乏熱情;自我意識強、逆反心理強;苛求社會和他人爲其提供更多的條件,卻缺乏社會責任感;認識事物只會橫向比較,不會縱向分析。這些使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在 “雙重效應”背景下“學壞容易、學好難”導致了學生的一些普遍弱點: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和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較差,正視困難、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足,這些缺陷已經成爲學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這種學生缺乏興趣,缺少實踐活動的教育。
(五)德育評價制度滯後。
目前,國小德育評價注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注重學生日常行爲是否符合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沒有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否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平時的好人好事記錄本上記錄的只是拾到東西交公、幫助他人掃地等,流於形式,沒有把學生的思想品德的變化過程記錄下來,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評是班主任說了算等,德育評價制度的滯後,造成了德育目標的模糊,學生無所適從,直接影響了德育的效果。
(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環境,是影響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現實生活中社會對學生寄予了很多期待,當環境污染嚴重時,會要求學校加強環保教育,會要求學生上街清理垃圾;當人口問題突出時,會要求在中國小階段加強人口教育,並動員學生進行計劃生育宣傳;當交通狀況擁擠,安全問題突出時,會要求學校加強安全教育並動員學生上街執勤,當社會公共文明衛生出現問題時,會要求中國小加強文明衛生教育並動員小手拉大手,走街串巷宣傳文明衛生習慣,制止成人隨地吐痰,亂扔紙屑,凡此種鍾,使中國小生任務繁重,承受了其年齡特徵不該承受的過多壓力。其思想根源就是將基礎教育定位在不僅要求學生認識世界,而且要求學生改造世界上。我曾經讀過這樣一篇報道,有位教育專家就社區教育環境現狀作了專題調研,設計了兩個問題要求學生回答。(1)你認爲社區教育環境中,值得肯定的現象有哪些?(2)你認爲對你產生不良影響的因素有哪些?學生對第(1)個問題的回答寥寥無幾。對第(2)個問題的回答趨於一致的意思歸納起來有6個方面。一是校門車輛堵塞嚴重,放學、上學時安全得不到保證;二是網吧多、無人管,學生隨便出入,未成年人不準上網吧的條款形同虛設;三是社會上絕大部分人在賭博、談碼、說碼、買碼。四是社區鄰里之間溝通少,甚至關係緊張,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五是書報、書刊等文化市場中不健康的書刊、音像製品堆滿貨架,兜售廣告令學生想入非非;六是執法部門做事推諉,加重了教育的負擔和壓力。這些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功能產生了消解作用。學校辛辛苦苦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會上卻是紛繁複雜,家庭教育不合理對學校的教育都起着負面效應,即所謂“5+2=0”(五天的學校道德教育加上兩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教育,其效果等於零)。所以說,家庭教育和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不高,勢必影響到學校德育功能的實現。
    從以上的學校德育工作現狀分析看出,這些困惑着學校德育正常進行的因素,既有社會環境影響,也有學校影響的失衡,又有家庭成員的影響,因此,品德教育需要確立開放的課程觀,以主體教育理論爲指導,以情感德育理論爲依託,確立走向學生主體活動的品德教育觀。我們“要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主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調整和充實德育內容,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並根據我們學校的德育工作經驗及對德育現狀的研究,制訂國小德育的對策,以適應國小德育工作的需要。
   二、國小德育的對策
針對當前德育工作現狀,有的放失地制定對策,全面改進當前德育工作現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是一項首要任務。對國小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生命正處在爲一生成長奠基階段,辦教育,要把學校的發展放到社會的變革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要把師生的主動健康發展放到培養人的生命自覺地高度去思考。國小德育對策的制訂,①要體現優良傳統,又要反映時代特點;②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符合少年兒童特點。③要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④要不斷完善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形成時時、事事、處處、人人都是育人的格局。
(1)營造優美和諧的校園氛圍。“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我們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首先要組織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共,力求是有生動性,趣味性、靈活性引導他們積極參加並從小事做起。學校要創設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搞好校園文化建設,讓學校內的一草一木都成爲教育的陣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薰陶。同時,要抓住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不放鬆,把德育工作作爲一項系統工程貫穿到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變封閉式教育爲開放式教育,滿足於當代國小生擴大視野使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營造一個奮發向上、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藉以提高師生的道德素養,把學校真正辦成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地。
  (2)提高教師的德育素質。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小平同志的指示揭示了教師對發展教育事業起着主導性的關鍵作用。教師應當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理智化的教師應該學識淵博,行爲規範,處事公正,有父母般的愛心,對學生的思想行爲的形成起示範作用。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學校德育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把自己定位於做高尚的人,無私奉獻的人,其次是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育人的水平,服務工作的能力,明確育人職責,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有效保證學校德育教育科學化、規範化和系統化,提高育人的質量。
  (3)因爲廣大教師和學生是教育過程的全程參與者和主體,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時間和空間比學校的任何部門和人員都長,在時空上具有同一性和互溶性。教師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最瞭解、最清楚,因而做工作具有及時性、針對性,也最具有號召力和說服力。班級是學校實施道德教育的基本單位,班級和教學過程理所當然地應成爲德育的主陣地。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德育的本質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節的教育部室完整的德育。”“只有源於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德育內容課程化石學校實施德育內容發展的主要趨勢,通過開發、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加大實踐環節,認真組織好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爲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使德育目標內容、計劃和方法成爲廣大教師自覺操作的規範,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參與社會服務。組織、引導他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於火熱的社會生活,嘗試進行道德抉擇。
(二)教育需要“完整”定位,目標要靠活動實現。
基礎教育的對象——學生,還是未成年人,還不能從事社會勞動並對社會做出貢獻,所以基礎教育的目標定位不應該是“直接培養人才”而應該是,爲人才成長打基礎。這就決定了其培養的目標定位只能是人才素質的底座,即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或者說完整的現代人。完整的現代人體現在“五個方面”;完整的身體、完整的人格、完整的心理、完整的知識結構、完整的適應力。這“五個完整”的獲得主要不是靠灌輸,而是靠體驗和實踐。從目標達成的過程來看現代道德教育的方法大致可分爲兩種,即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是通過開設獨立的道德科目,將道德內容以理想、品德的形式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並通過訓練、榜樣、懲罰等方法鞏固和強化傳授效果的方法。間接法是指不開設獨立的道德學科,通過以社會科爲中心的全學科和課外活動以及“道德實踐”、“生活指導”等全部教育活動進行道德教育,從而使學生自然地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品質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單靠其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達成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將直接法與間接法結合起來使用,這樣可以揚長避短、相互補充。要想達到二者的結合,一是按照各級學校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體系而設置獨立的德育課,注重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的教育,強化養成,在養成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良好作風,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二是推行學科道德教育滲透,通過各科材料進行有效的品德教育;三是通過課外活動寓道德教育於學校及社會的全部活動之中,使學生在角色內化活動,激情感悟活動,移情矯行活動,經驗分享活動,自覺探究活動。社會實踐中體驗、思考、認識、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規範自己的行爲。
   (5)構建科學有效的德育教育評價機制。評價機制要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讓評價激勵每個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的成長。學校對德育教師的評價要把政治理論水平、育人效果、師德作爲衡量教師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單一憑分數論高低。德育評價要改變全部量化的形式,要重視過程的評價,尤其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由班主任單獨評議的方式,評價要呈現多元化,採取自評、互評、家長評議相結合的方式;縮短評議時間,評議的時間由一學期一次改爲幾個星期一次,及時反饋給家長;評價的方法宜採取觀察、訪談、問卷、成長記錄袋等,讓評價真正能起到提高德育質量的促進作用。
   (6)加強與家庭、社區的聯繫。爲避免“5+2=0”的現象出現,學校以《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爲指導,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引導學生在社會公德實踐中成長進步,爭做文明小公民。應加強與家庭的聯繫,通過家訪活動,讓學校德育走進家庭。學校要有計劃安排教師定期進行家訪活動,使學校的教育要求爲學生家長所瞭解,充分發揮家長的特長,以親子活動爲特色,持續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寓教於樂的實踐活動,吸引衆多兒童和家長參與,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開闊視野,鍛鍊能力。同時,應定期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參與課外德育實踐活動。學校還應定期召開家長會和向家庭、發放各種宣傳資料,學校少先隊也加強宣傳力度,利用班內外牆報、廣播等宣傳媒體,向家長和社會宣傳德育教育知識,整合學校、教師、家庭、社會的德育教育資源,提高學校的德育教育成效。切實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年2月26日
[2] 《試論基礎教育的本質》作者:程斯輝
[3] 《基礎教育與爲人力資源強國奠基》作者:劉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