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綠 》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本情境是朱自清的散文《綠》中的一個片段,我着重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學習作者表現美的方法,着重理解作者如何運用烘托和襯托的手法來突出梅雨潭的綠,並進行拓展閱讀與習作訓練 。

《綠 》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案例描述 】

師:(播放背 景音 樂:溪水,潺潺,音樂悠揚,在優美的意境中引領學生進入文本 …… )同學們請閉上眼睛,隨着這段優美的音樂,一起來感受朱自清筆下《綠的神奇魅力。請一位同學朗讀 “我又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 ……那醉人的綠呀 !”這部分內容 。

師:這一片段中你覺得哪些語句寫得最美。 (要求學生自由尋找夥伴交流彼此感受文本的體會)

師:作者寫梅雨潭的綠,爲什麼要寫其他地方的 “綠 ”呢?你們去過這些地方嗎 ?

生 1:我去過杭州。

生 2:我看見過西湖。

師 :你們想了解這些地方嗎?我們來欣賞一組圖片吧。 (多媒體展示 “北京什剎海 … ‘杭州虎跑寺… ‘西湖的波 ”)這些圖片給你什麼感覺,你覺得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

生 1:我感覺這些地方也很美的。

生 2:我覺得可以用 “猶如仙境 ”來形容。

(說明:展示圖片 ,意在給學生創設一個直觀的認識 ,彌補學生對 “北京什剎海” “杭州虎跑寺 ” “西湖的波 ”等名勝風景認識上的缺陷。再要求用一個形容詞說 出對上述名勝的感受 ,引導學生感受名勝的美 。 )

師:既然大家覺得這些地方的“綠”也是如此迷人,作者爲什麼要說它們“太濃了” “太淡了” “太暗了”,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生 1:作者想用這些地方的美來出“梅雨潭”綠的“奇異”。

生 2:這是“以美襯美”的寫法

(說明此環節讓學生明白,作者採用了烘托手法,以美襯美,表明梅雨潭的綠是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綠得恰到好處,美到極處)。

師 :你還能發現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是採用這種寫法的嗎?

生 1:作者主要想寫的是 “梅雨潭的綠”可開頭寫了“梅雨瀑”應該也是“以美襯美”吧。

生 2:作者寫山,寫巖,寫亭,寫天 ,寫草 ,都是爲了襯托梅雨瀑的美。

(說明:學生討論後明確文章題目是 “綠”,文章讚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綠,可是開篇以後卻花較多的筆墨寫梅雨瀑,意在讓學生加深對襯托手法的認識。)

師 :很多作家用這種方法來表現所要描寫的東西,(引導學生閱讀郭沫若的散文詩 《白鷺》,多媒體展示散文詩《白鷺》及圖片 )找出文中採用襯托手法的語句 說說作者是怎麼來襯托的。

生 :作者寫白鷺、朱鷺、蒼鷺是爲了突 出白鷺的美 。

(說明引導學生對知融會貫通。文中以白鷺、朱鷺、蒼鷺等相近或同類的動物來比較以顯出白鷺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這種方法,看似粗疏,實則非常符合人的欣賞習慣和審美原則。 )

師:作家能用襯托的方法來表現美,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這種寫法,來抒寫 “春夏秋冬”四季呢?請同學們課後將你們的作品發到校園博客。

(說明 :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校園語文課博客,將 Blog引進課堂教學,拓展語文課堂教學思路 ,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加強師生生生、網絡互動 ,在閱讀基礎上提高寫作能力 ,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我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第三段中的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怎麼比擬得出呢?”這一片段,通過引導學生對該片段的賞析、感悟體會作者表現美的手法。在引導學生欣賞前、我藉助媒體,播放有着潺潺流水聲的一段鋼琴曲,學生在配樂朗誦中漸漸進入文本 。學生走進文本後,教師引導學生髮現美,尋找這一片段中覺得最美的地方,讓學生自由談談個人的感受 。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描寫“北京什剎海” “杭州虎跑寺” “西湖的波”等名勝的意圖。 (這時爲了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教師適時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髮現,原來這些地方也同樣很美,進一步思考,既然這麼美作者爲什麼說它們 “太淡” “太濃” “太明” ,讓學生明白,作者採用了烘托手法,以美襯美,表明梅雨潭的綠是明暗適度 、濃淡相宜,綠得恰到好處,美到極處。)我之所以設計 “拓展閱讀”,是因爲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已經基本具備分析欣賞能力,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如何將知識體系融會貫通,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語文教學應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爲目標。爲此,我還設計了模仿習作訓練 ,旨在激發學生在感受美的基礎上,模仿名家表現美的手法來創造美文。我還利用網絡資源,突破語文教學的時空限制 ,加強網絡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師師互動、家校互動 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