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漢語言文學論文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論文 篇一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發展,正越來越深刻地改變着我們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觀念,衝擊着傳統的人文學科的命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歷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設置最普遍的基礎性文科專業之一。缺乏鮮明的特色和實用的技能,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表現爲以下方面的發展變化,體現出時代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傳統型模式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爲適應計劃經濟時代對漢語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較切合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發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場需求的實際。

漢語言文學專業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開設課程有:文學概論、寫作、文學作品導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邏輯學、語言學概論、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美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學術思想通史、西方哲學概論、高等數學、英美文選、科學概論、史學專題、科研論文閱讀與寫作,共19門。

課程的設置基於培養目標。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培養目標極不明確的專業,它培養的學生所從事的職業,涉及新聞、廣告、出版、廣播、影視、戲劇、文祕、教育、行政(文化宣傳、各級政府)等部門,專業的設置較爲寬泛,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對象無法做到精確的定位,課程的安排沒有一個明確的導向。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課程觀念上,重語言文學輕文章。第二,在課程結構上,重學術輕實踐。第三,在課程內容上,重學科專業輕文化基礎。

傳統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爲教學和考試考查主要內容。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相當嚴重。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本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普遍困難。

學生專業不專,特色不突出,就業競爭能力較差,出現了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不相適應,學生知識結構、能力與素質不相適應,教師素質能力與人才培養定位不相適應等系列問題。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顯得尤爲必要,優化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迫在眉睫,我們應該探索出一種既能有效解決目前的各種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培養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應用型模式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衆教育階段。在大衆化教育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爲迫切。

應用人才,是指培養人才不以學術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爲取向,而以適應廣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大衆化教育爲取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強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既注重智育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創新型人材,是指培養的人才比技能型應用人才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能力。致力於培養出既具有紮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又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在行政、教育、新聞出版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等不同領域從事編輯評論、文祕及文化宣傳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創新型應用人才,是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首要任務。

市場經濟社會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中,運用美好的、得體的、雄辯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通過語言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和公司企業形象設計等。由此,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文學觀念、語言觀念發生了變化。文學的認知功能、宣傳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在增強。社會要求通過文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在人文素養的教學中,培養薰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審美品位。在專業教學中,語言的符號學性質得到確認,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會對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母語交流溝通的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另外,對寫作人才的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是上承學科研究成果,下接職業技能訓練的中間環節,肩負着吸收學術成果、拓展能力、指導具體實踐、形成職業技能的任務。概言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既要有理論的修養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職業技能的培養,這纔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基本定位。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爲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遵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設計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改變教學手段,配置相關教學資源。本專業課程體系將以文學類課程爲主,語言類、寫作類、實踐類課程具體落實本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目標。具體操作方式是:

(一)文學類:着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根據新的時代要求,改變觀念,以提升人文素質、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人品爲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使學生對文學的把握從側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會歷史轉變爲側重理解生動形象的人。課程設置也作相應的調整。

(二)語言類:着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自己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更注重交際溝通能力。

(三)寫作類:着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由於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筆桿子”,而能說會寫也是畢業生就業最好的標籤。寫作課將以培養學生實踐寫作能力爲主,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公文寫作、新聞寫作的課程,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祕書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於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

(四)實踐類:着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一是專業工作能力層,通過學期論文、課程論文和各類實習讓學生掌握綜合能力;二是創新能力層,通過課外職業實踐活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各個層次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應採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和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鑑定相結合。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在完善和改革教學的基礎上,形成較爲清晰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面向社會、重視基礎、強化實踐,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說、能寫、能辦事的高素質應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應立足於傳統中文基礎與現代實用中文基礎的有機結合,立足於課堂的拓展和實踐教學的深入展開,立足於立體開放型師資結構的建立。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體現人文精神,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體悟的最直接的載體,它擔當着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該專業的主幹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它是一個知識系統,更是一種價值譜系,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的,需要廣博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應力、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需要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己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心在於學生的人文素養,它的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它作用於人的精神層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着實用性專業不可替代的作用。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價值不在於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於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與“高素質”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不能僅強調與職業技能相關的動手能力,而更應該注重與人的素質相關的專業素養。動手能力的強化,可以使學生快速適應自己的工作,但能否勝任或者是否有發展前景,則要看他的內功和修養。[1]

大學的類型、層次不同,對社會的功能自然有所差異,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不同大學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實現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複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養基地,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的質量直接決定着就業的質量,也決定着學校的社會聲譽。因此,爲實現學生的充分就業,高校必須始終堅持從源頭抓起,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爲學生充分就業的根本來抓;必須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來適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強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培養,努力打造綜合素質高、能力強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得以不斷提高,並以此來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水平和質量。

當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時代。爲了更快地適應這一時代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我國政府及時地調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擴大招生規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進高等教育的大衆化進程,同時在人才使用上採取就業渠道多元化的市場化人才調配方式,這給大學教育理念及人才培養規格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也對高等教育改革帶來了深刻影響。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當代社會現實和高等教育理念的這些變化無疑對人才培養規格及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2]

(一)當代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複合型漢語人才。

隨着就業渠道的多元化,一種職業定終身的現象恐怕再也不會重新出現了。人才的培養教育必須從傳統的“專才型”向一專多能“複合型”方向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上進行深入研究和調整。在保證學習好本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視類似於講演辯論、新聞寫作、公文寫作、節目主持、書法藝術、廣告設計、篆刻剪紙、編輯採訪等與本專業比較接近課程的開設與學習,也要重視其他跨類較大的學科如法律、經濟、旅遊、計算機、外語等知識的學習,同時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還要鼓勵他們攻讀第二學位。

(二)當代社會需要精通雙語的高素質應用型漢語人才。

在漢語言文學方面基礎深厚又精通兩門以上外語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睞,這就爲我們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時提出了開設類似於“雙語教學”這方面課程的現實要求。

(三)當代社會需要富於創新精神的開拓型漢語人才。

當代社會需要個性特色鮮明的人文精神來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這就要求作爲人文學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爲我們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開拓型人才,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這種創新還包括對文化載體及傳播媒介的重新認識,因爲單一以語言爲載體的文化正在被以視像和網絡文化爲主的多媒體文化所分割,這就需要我們培養的漢語人才具有整合跨類藝術的才能,它不僅需要創新,而且還需要開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種在文學、影視和網絡媒體多棲的創新型人才一定會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養計劃必須增加類似於“影視創作與欣賞”、“博客教程”等方面課程的比重。

(四)當代社會需要文化底蘊深厚純正的風範型漢語人才。

隨着21世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養深厚、道德品質高尚的風範型人才來引領社會健康發展,這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以語言文學爲研究對象,是一個傳統的基礎性專業,其本身肩負着兩個責任:一是對本民族語言、文學和文化進行研究和傳承,這方面側重於理論研究;二是使人們能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駕馭語言文字、更好地宣傳民族文化等,這方面則側重於實際應用。

隨着社會的發展,隨着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功能逐漸傾向於實際應用方面。高校應充分根據自身的實際和社會市場需要,靈活地制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方式、考覈評價體系等,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內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時,必須有所改變,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與經濟、科學教育相配合,從而使學生成爲既有謀生能力,又有人文素養,講究責任與道德的新型複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調整自己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規格,爲社會提供大量學生和家長認可、企業需要、就業前景良好、創業意識強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已經成爲判斷一所高校是否有社會責任意識的標誌。加強高等院校辦學的社會責任意識,重視對具備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將是各級相關高校貫徹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註釋:

[1]周興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當下之思[J].黑龍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喬。問題與出路——關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2004,(05).

漢語言文學優秀畢業論文範文一:應用性教學模式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二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教學的必要性

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教學是提高學生漢語言文學應用能力的基礎。

而且隨着我國市場社會體制改革活動的進行,用人單位更加註重人才的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

傳統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是先文化課再專業課,最後纔是實習課程。

學習過程的階段性十分明顯,三段課程的時間與空間跨度較大,不利於增強漢語言文化的應用性。

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教學模式

爲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成爲重要的教學活動口號。

但是多數學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依然停留在表層,沒有實施更加適宜的教學模式,將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與社會需求相連接,推動漢語言文化應用性教學模式的發展。

1、優化創新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是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

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強的專業特殊性,那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涉及的範圍較廣。

涉及到十餘門課程,其中不乏有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存在交叉或者重疊的現象。

這種現象不利於學生構建系統的專業知識框架。

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正確將多種文學知識串聯到一起,成爲教師提高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水平,需首要考慮的問題。

通過優化創新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職業技能,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從業技能。

以學生就業爲指導,認真分析設計每一門課程內容,根據學生專業技能需要而精簡或者側重教學內容,設計出符合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課程內容體系。

2、將實踐活動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

實踐經驗在學生求職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實踐經驗體現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

上文提及,傳統教學模式中,實踐活動被置於教學活動的末尾,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

將實踐活動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爲學生提高一個廣闊的實踐平臺,多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知,構建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知識結構,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相互轉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

教師可以在實踐過程中,瞭解學生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與知識應用的靈活能力,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制定有的放矢的教學模式,提高專業應用性教學水平。

3、設計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情境教學已經在教育活動中得到較好的普及。

正確運用情境教學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相反則會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人格,開創全新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局面,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具有可執行性的教學情境,注重課堂教學活動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情境氛圍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根據本專業社會崗位的需求,設計一些模擬場景,例如新聞採訪,現場招聘等,鍛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

實現教學活動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三、總結

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活動方式不限於上文提到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專業知識基礎或者學習興趣所在,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應用性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模式的適用性,增強教學模式的特殊性。

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活動需要教師投入較多的精力與時間,構建和諧的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三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屬國民教育系列,國家承認學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針對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現狀,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淺析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改革及實踐。

關鍵詞: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實踐

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國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成人高等教育作爲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中也得到改善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新課改的重頭戲,爲切實落實新課改要求,相關教師要積極研究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努力提高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一、改革思路

成人高等教學的專業教學改革應從實際出發,以實用爲原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高。首先要把握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特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對象是有一定學習基礎、教學經驗的成年人,具備較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對知識、能力的傳授和培養,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發揮學員的能力優勢,提高教學效率。對傳統的課程內容要進行整改,適當刪除部分陳舊課程,增加適應新教學環境的計算機應用課程等,教育技術和師範技能課程也要結合新課改要求,加入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內容。加強教學管理,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全面提高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1]。

二、落實教學目標

(一)樹立成人素質教育觀念

成人高等教育不僅是對知識技能的'培訓,也包含素質教育綜合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高度重視教育理論的教學和職業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也注重對其科研能力的培養,使高教性和師範性相統一。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技能培訓體系,改革人才教學模式,使培養出的人才具有適應性和一定的超前性。將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培養具備先進教學思想、紮實教學技能、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質學員。

(二)修改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對教學活動的指導性文件,通過修改教學計劃對課程進行明確劃分,突出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特色,擴大選修課比例。完善教學體系,加強理論教學、強化實踐能力訓練,提高核心專業課的教學效率。

(三)重訂教學大綱

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各學院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結合成人教育特點,本着實用的原則制定合適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方向指導、理論依據,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作出明確規劃。在制定過程中要從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出發,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專業特色[2]。

三、教學內容改革實踐

(一)教材選擇

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選擇應也實用、適用爲主,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課程系列教材作爲主要教材,積極引進獲獎教材、推薦教材。也可以根據學院情況自編教材,自編教材要有側重點,突出重點、難點,根據學院具體教學情況設定教材難度,讓學生易於接受。

(二)課程建設

課程結構建設應在實際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以適應實際教學需要。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是爲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突出專業技能和專業特色,強化核心課程建設,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具備紮實的基礎教育和特點突出的專業教育。

(三)狠抓教學重點

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重點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應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比如畢業論文就是對學生知識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綜合檢驗,學院應重視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答辯環節,從開題報告開始做好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對學生的選題方向和畢業論文內容進行嚴格把關,讓學生通過畢業論文設計真正提高知識技能的全面應用能力[3]。

四、教學方法改革實踐

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方法應貫徹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改變課堂上教師的單方面灌輸,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討,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採取課堂討論、觀點辯論等形式,讓課堂擁有更多的表現形式,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強實踐教學力度,以佈置寫作作業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科研興趣,設置相關課題,在課堂上採取講練結合的方式,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隨時指導,提高學生的學術創作能力[4]。

五、教學管理改革實踐

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改革的落實離不開教學管理改革。構建新的教學管理體系要符合成人高教學院特點,切實爲教學改革服務。對崗位工作進行細化,規範崗位職責,合理調配資源,充實管理過程,建立管理評價制度,對管理工作質量進行監督,確保管理工作有效進行同時避免權力泛化、影響正常教學活動。

六、師資隊伍建設

提高成人高教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資力量有助於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要做到合理搭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多吸收應屆、往屆畢業生,爲師資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同時重視老年、中年教育者的豐富教學經驗,把成功的教學經驗與先進的教學理念相結合,全面促進教學改革的進行和有效落實。

結語:

成人高教專業教學改革是一項複雜的任務,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管理方法等方面全面着手,讓陳舊的教學體制煥發出新的教育光芒,爲國家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龔森。改革開放以來福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研究(1979-20xx)[D].福建師範大學,20xx.

[2]蔣菲。新世紀中國課程與教學論的知識圖譜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xx.

[3]崔銘香。我國成人高教“普教化”問題的反思與改革[D].曲阜師範大學,20xx.

[4]鍾富坤。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製度改革與發展研究[D].福建師範大學,20xx.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四

《白鹿原》中人物悲劇比較分析

摘 要:《白鹿原》是一部以悲劇藝術在新時期長篇小說領域見長的文學作品。其悲劇精神主要體現在禮教與人性、天理與人慾、靈與肉的衝突。衆多生命在傳統禮教文化的壓抑下的人性扭曲、痛苦與毀滅,構成了白鹿原這個“鏊子”上人物命運的悲慘景象,顯示出巨大的悲劇精神,本文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悲劇

一、白嘉軒與鹿子霖的悲劇比較——封建衛道士封建僞道士之間的悲劇;悲劇

二、黑娃與白靈的悲劇比較——盲目革命者與清醒革命者之間的悲劇;悲劇

三、田小娥與鹿冷氏的悲劇比較——主動反抗者與被動適應者之間的悲劇。

關鍵詞:人物悲劇

白鹿原

命運

悲劇

一、白嘉軒與鹿子霖的悲劇比較——封建衛道士封建僞道士之間悲劇

在白鹿原這塊傳統文化豐厚的沃土上躍着一位族長——白嘉軒。他是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最豐厚,最有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但是,歷史把沉重的文化內容沉澱在白嘉軒這個人物身上,沉重的歷史負累化爲他痛苦的一生。他是一個勇敢而又怯弱者;又是一個仁義而又殘酷者,是一個崇高而又虛僞的矛盾悲劇結合體。黑格爾稱:“誰如果要求一切事物都不帶有對立面的統一,那種矛盾,誰就是要求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不應該存在,因爲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靈的威力就在於它本身設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特點就在於他不僅擔負多方面的矛盾,而且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這種矛盾裏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實於自己”。①他寬厚仁慈、不計前嫌,這一切構成了他的個性魅力。他的爲人,他的處事無不散發着傳統人格的魅力。在白嘉軒心目中,他想建立一個所謂的和諧社會,即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和禮教仁義的道德來維持這個社會的安定。但是這個和諧烏托邦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歷史證明)。因此,理想的美好與現實的無奈,必然使白嘉軒的生命歷程中充滿矛盾和悲劇。②矛盾的爆發使他一次又一次陷入痛苦的絕境,這些災難使這個堅強的生命體不斷的受到打擊,以至幾乎失去生活的勇氣,但是白嘉軒依然痛苦的活在白鹿原上。總之,白嘉軒這個封建衛道士,就是想以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封建禮教武裝自己,並以此來實現他在白鹿原的統治。然而幾千年傳統封建文化秩序一貫制的時代已經結束,傳統文化的天空已經開始坍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等),他妄想做這歷史激流中一隅頑石,於是他被沖垮就成爲一種歷史必然了。

鹿子霖是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代表,他同樣上一家之長,同樣受到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但是,與白嘉軒堅決維護不同,他對待封建文化的態度不是那麼的堅決,而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僞道士。一方面他也和白嘉軒一樣主持正義公道,維護仁義白鹿原的美譽;另一方面,他又幹的盡是些見不的人的勾當。③不過這裏要指出的是作者描寫的這一個人雖然敲榨剝削鄉民,私飽中囊嗜私舞弊,但他們在人格上也並非一無是處也有其重義輕利的閃光點。修建祠堂、辦學校,首先支持兩個孩子到城裏上學,鹿子霖不但表現出他非常的組織才能,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英明和大度,他同樣是白鹿原上受人尊敬的鄉約。這就是在中國悲劇中,“惡”的勢力往往以“僞善”的正義面孔出現,這就必然地在行動上不可能劍拔弩張,反倒是溫情脈脈或道貌岸然。”④ 《白鹿原》中,白、鹿兩家的明爭暗鬥一直貫穿全書的始終,這樣一對正義與邪惡的矛盾對立體,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又存在着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都爲自己的兒女而痛苦,鹿兆鵬的拒婚,參加共產黨;白孝文的墮落,白玲的叛逆,使這兩位家長在精神上都受到巨大的打擊,正是因爲他們子女的反叛,使他們在白鹿原上演繹着悲劇的人生。當然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深層次分析,白嘉軒的悲劇源於對傳統文化的盲目信仰與殘酷執行而鹿子霖的悲劇源於一種非理性文化。所以作者把白嘉軒的道德人格與鹿子霖的功利人格對照着寫,目的是在思考爲什麼作爲正義和邪惡的雙方在社會的大動盪時期經歷着同樣的悲劇。但是,在一個制度和思想到了末路的時候,他們的這兩種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都要受到打擊和毀滅的,都要經歷悲劇的人生。悲劇的解決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和毀滅。就個人來講,他的犧牲是無辜的,但是就整個世界來看,卻是罪有應得,足以伸張“永恆正義”的。

悲劇

二、黑娃與白靈的悲劇比較——盲目革命者與清醒革命者之間的悲劇

黑娃可以說是《白鹿原》中人生起伏最大而又最令人惋惜的悲劇人物。他一生集土匪、國、共、儒家信徒等等身份於一身,從不安分的僱農到農協運領袖到紅軍戰士到聚衆山林的土匪二頭目,國民黨保安團營長,共產黨副縣長,新政權的死囚被處決。走完了他悲劇性的人生歷程。

黑娃是長工鹿三的兒子,一方面他繼承了父親的善良、勤勞、質樸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卻與父親鹿三有着根本的區別,他從小倔強、執着、反叛、生性好動而不安分守己。這一切,就決定了他必然與白鹿原上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的宗法社會格格不入,並且不斷髮生摩擦、碰撞,以至最後走向反抗。他參加“風攪雪”式的農民運動,遙遙地與他企求美好生活與嚮往平等自由的心理目標相聯繫。大革命浪潮席捲而來,黑娃本性中受壓抑的能量找到了渲瀉的突破口,他把婚姻上的反叛和政治的、階級的反抗不良覺地結合起來,懷着對富人和祠堂的憎恨,投身大革命,打土豪、辦農協,砸宗祠裏的石碑。然而,可悲的是,他雖然在毀族規、砸招牌,卻一點也有跳出宗法文化的樊籬,有革命的果敢性但缺乏革命的目的性,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思索造成自己不平等地位的社會根源以及革命的意義,只簡單地把革命理解爲鍘人和毀鄉約砸石碑。這種缺乏理性的盲目做法,不可能帶給他理想中的結果,最後只有落荒而逃。

然而,在黑娃的命運中還存在着更大的悲劇性。在白鹿原,作爲反抗者的黑娃一方面想逃出白鹿原那個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的環境卻又逃不出而被它牢牢的束縛在原上;另一方面他又想容入那個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的環境而白鹿原又容不下他而把他拒之原外。這就是中國傳統宗法文化在白鹿原上巨大的力量的表現。大起大落的動盪生活,既增加了他的仿徨與苦悶,也消磨了他的人生意志。受降招安後的黑娃似乎熱衷於什麼,又在己方,不在明處而在暗處。這一切都表明這個盲目反抗者在沒有先進思想指導下矛盾的悲劇人生。

可以看出,由於缺乏豐厚的知識與理性作爲個人對於現實認識的支撐,黑娃的反抗還只是在外在力量的影響下才發生的,還屬於一種自發的反抗,因而這種反抗的動機也是盲目的,反抗力量也是有限的。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他缺乏先進思想的作爲行動的指導,另一方面他本身所處的社會地位也使他無法擺脫小農經濟的侷限性思想的影響。這也就註定了他的反抗是要失敗的,他的人生也會成爲悲慘的。

作爲“五四”新文化影響下的新一代知識分子女性形象,確切的說應該是叛逆的女性形象白靈的反抗就是已經上升到自覺階段的反抗。與黑娃的反抗相比,白靈接受了新式教育,主動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具有了先進思想的指導,具有了更加堅決的反抗精神和更多的同仁志士,因而她是最堅定的反抗者,最徹底的革命者。但是就是這樣她也沒逃脫悲劇的命運。她對事業非常執著堅定,在革命工作中白靈顯示出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特別是在地下工作的時候,在白色恐怖之下,毅然承擔了許多情報的接送工作。在自己的同伴一個又一個被扔進城市的某一處枯井的時候,她沒有退縮,沒有背叛,反而更加勇敢更加堅定。但是這樣給她帶來許多痛苦。首先是與最疼愛自己的父親反目,接着是與兆海愛情的破滅,再就是革命運動的失敗,被迫轉移,身懷六甲卻要四處逃難,有家不能歸,過着流浪的生活,到最後到了根據地,以自己最大的熱情的才華給根據地帶來歡樂和笑容的時候,等待他的不是光明的前途,不是理想的實現,而是被自己的同志活埋。她的死是令人悲痛的,一切的言語都無法形容這種悲痛,這與魯迅先生所寫的《藥》裏面的夏瑜相比,兩者驚人的相似。夏瑜作爲先覺者,卻死在不覺醒的同胞面前,然後還遭人誣衊和嘲弄。白靈的死再次說明了在社會革命的過程中的殘酷和巨大的犧牲。白靈死亡的悲劇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甚至她的死亡悲劇比鹿兆鵬媳婦、田小娥的死亡更令人深思。

總之,在白鹿原上,不管是仁義者還上邪惡者,不管是有文化的還是沒文化的,不管是堅定勇敢者還上猶豫怯弱者,不管是積極入世還是消極避世的都無法擺脫悲劇的命運。我們再一次看到《白鹿原》這部厚重的歷史題載小說,反映着一個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在社會前進中所產生的種種矛盾。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人物的描寫,把中國傳統文化在走近它末路的時期,依然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破壞力,也使人們看到,要改變一個落後的社會的艱難和代價。使讀者再一次從中領略到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國在古老的傳統文化對人性的種種壓抑與迫害,這無疑是現代文學史上對悲劇精神的一次深刻的體驗,它把痛苦和掙扎展示給每一位讀者,揭示出他們的悲劇命運的根源所在,這對於過去、現在和將來人們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僅以淺陋之筆,抒個人之見,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作品,以發現它更豐富偉大之處。

註釋:

①黑格爾。《美學》(第一卷)

②、⑥陳忠實。《白鹿原》

③、④熊元義。《回到中國悲劇》

⑤奧尼爾。《論悲劇》見《美國作家論文學》

參考書目: [1]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3]熊元義。《回到中國悲劇》華文出版社 [4]陳忠實。《白鹿原》人民文學出版社

[5]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症候式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6]易新鼎。《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發展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7]傅其山。《西方文論》中國文藝出版社

[8]張亞斌。 生命的苦難與悲涼[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 [9]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0]樓昔勇。《美學導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1]易新鼎。《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發展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五

摘要:大學課程教學已經逐漸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發展,教師們都在試圖從傳統的以老師爲主體的講授式教學轉向以學生爲主體的實踐性教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論課程雖然不是技術操作類的應用性課程,但是在教學中同樣可以設計出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的學習實踐爲主要方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其主要包含在自學教材和參考資料並完成習題中掌握知識、在擴展討論中學會思考、在寫作彙報中鍛鍊綜合能力、在精心的設計和準備與紮實的實踐與考覈中得到保障等等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環節,這些環節如果做到實處,就能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有效化甚至高效化。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理論課程;實踐教學;識記;應用

漢語言文學專業雖然不是技能應用型專業,所開課程所學知識不是生產、操作類技術性課程與知識,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總該本着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在學到有什麼是什麼的時候,還能提高思考與運用的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具有其自身的應用性[1],教學中本當重視其實踐效果。理論性課程的教學也只有加強其實踐的環節,才能達到學生學習的實際最佳效果。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到知識和能力,理論性課程的教學一要讓學生學到理論的內容及其形成和發展,二要讓學生學會判斷這些理論是否合理正確並能論述其原委,三要讓學生能運用這些理論分析實際現象或進行實踐。理論性課程的教學的目標一解決的是學到知識的問題,目標二解決的是批判性思考的問題,目標三解決的是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的問題。三者當中,學到知識是基礎,學會思考是關鍵和核心,學會應用是目的。思考其實已經介入應用的範疇,雖然是一種意識層次、精神層次的範疇,但它恰恰是理論性專業和課程本身的應用性所在。[1]理論的教學必以思考和應用爲目的,只學到了有什麼而不會判斷不會評價,當然就不會應用,不會思考不會應用的教學是沒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學。探討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其實是探討通過實踐教學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的問題。因爲只有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探索而實現的學習纔是最有效的學習,所以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也就是探討如何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學到理論、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的問題。筆者試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自我學習、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識、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在完成習題中掌握知識

一門課程的內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範疇,怎麼產生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每一發展階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觀點、代表人物在該學科發展中處於什麼地位……這些是學生學習該課程時必須掌握的知識,屬於識記的範圍。這部分內容的最佳學習方法就是學生自學,並完成有針對性的練習。自學即自己學習教材、參考資料,完成習題,完成習題即自學完教材、參考資料後,自己做完每章節配套的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等,老師上課的時候再一一加以檢驗,由此達到學生在自學中掌握基本知識、培養自學能力與自學習慣的目的與效果。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基本上都是理論課程,文學史、文學理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學等,無一不是基礎理論性課程。要說它們的應用性就只能是課程本身內容的理解、批評、辨析和運用的應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課程所對應的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性。教學中的實踐教學即是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在學習的實踐中獲得知識、鍛鍊並習得能力。獲得知識往往是邊學邊完成習題的方式較爲有效。比如文學史課程之中國古典文學史,中國古典文學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麼具體文體、各文體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學的大體特點是什麼、各期與各期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在哪兒、各家與各家的聯繫和區別在哪兒……[2]這些是學古典文學史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只有將這些牢牢地刻在腦子裏,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同樣的,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的學習也是如此。又如文學理論課程,中外文學理論的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各發展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色、各發展階段的主要流派、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觀點、前後階段流派代表人物之間的繼承發展與革新創造等[3],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最基本內容,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性的知識和理論,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辨析和研究。又如寫作學中關於寫作主體的建構理論、寫作過程的思維理論、寫作行文的操作理論與策略理論以及文本規範理論等,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必須掌握的基礎性知識與理論,只有把這些知識和理論深刻在腦子裏,才能進一步思考、辨析理論的正確合理與否,才能進一步指導寫作實踐。再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關於漢語的語音、語法、句法、發展演變等方面的內容,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最基本的知識與理論,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和理論,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辨析、研究,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規範語言表達、寫作實踐。所有這些課程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的獲得都是讓學生在自學的實踐中學得最爲有效。它需要教師在課前設計並下發給學生在預習自學時必須完成的習題,在預習自學中有針對性地掌握會的,存疑不會的,在課堂上老師的檢測、反饋中鞏固會的,解決不會的。

二、在擴展討論中學會思考

學生在自學教材和參考材料的時候,在自己完成習題的時候,總會碰上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會產生一些疑問,因此需要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把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到課上或網上教學互動平臺上向老師或同學提問,跟老師或同學或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即訓練了學生的思考、辨析、判斷能力。學生自學的時候把不懂和疑問寫下來,則又訓練了學生的辨析、思考和表達能力,要辨析清楚自己理解了的是什麼才能思考清楚不理解的疑問的是什麼問題,思考、辨析清楚了已經理解和沒有理解的問題並要用語言表達出來,不是簡單的事,這個過程如果實實在在地做了,對訓練學生的大腦思維和寫作表達是非常有效的。所有這一切又都是在學生的自我實踐中完成,所以可以說是文科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生自學時會因理解能力、自學能力的高低而導致發現問題的廣度與深度的差異,所以討論交流環節,老師作爲主導也得設計、佈置一些討論的話題、課題或項目給學生在自學時加以準備,這樣才能對所學章節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收到更加專業的實踐教學效果。老師的設計話題、課題或項目及其思考、準備的要求都可跟知識掌握類習題一起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習某一章節的時候就有明確的要完成的任務,能讓學生更爲有效地利用時間完成任務,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文學史自學預習中,可能會遇到對某些作家的作品讀不懂更不能歸納概括其風格特色的問題,也可能會遇到無法辨析流派、作家間區別、聯繫的問題,還會遇到張冠李戴、記憶混亂的問題,這些就需要老師在設計的課前預習自學題目中提醒、引導學生碰到此類問題時如何解決,或如何帶着這些疑問和難題到課堂上來或網上互動平臺來交流討論解答。又如自學預習文學理論課程時,會碰到弄不明白模仿、反映、再現、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結構、解構、後結構、現代、後現代、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詩言之、詩緣情、物感、原道、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以貫道等等概念和理論的含義及其相關與區別的問題,尤其是無法將這些理論與作品分析的已有結論聯繫起來的難題;在自學預習寫作學課程時,會遇到辨析不清賦形思維、路徑思維、策略思維、文本思維等理論的內涵與作品中的實際體現、寫作中實際運用如何等難題;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自學預習中會碰到不明白音位、音素、音節、仄聲、入聲等概念與實際體現的問題。這些課程的基本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自學中不只需要識記的能力,更需要學習者的思考、理解、分析、綜合、聯想能力,因此需要老師在設計的預習題目或指導手冊中有提示有引導,這樣學生便能在自學預習時檢驗自己的預習自學效果,帶着針對性強、目標明確的疑問來課堂或互動平臺交流討論,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在自學實踐中加深對已理解問題的印象,也加深對未理解問題的印象,在交流討論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

三、在寫作彙報中鍛鍊應用

人類發展到當下的時代,已經進入一個幾乎“全民寫作”的時代,寫作成爲人們最好的交流、溝通、推銷自我、健康心靈、疏導情感、表述革新、傳達創意的最佳方式,也成爲學習的最佳方式,人們越來越認識並實踐着“學習通過寫作”“生存通過寫作”“發展通過寫作”的理念與思想。[4]通過寫作學習已經成爲人們普遍認同的最爲有效的學習方式。美國的國小教育就常常讓很小的孩子們到圖書館查資料、寫報告,即是“通過寫作學習”教學方式的極好經驗。所以通過寫作學習可以說是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模式中的最高階段,也是其最見成效的方式。學生在前面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討論、交流、釋疑、拓展的基礎上,在某一章節內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最有體會或最想弄明白的問題寫一篇研究文章,或者對某一章節的全部內容寫一個帶有自己心得體會、梳理概括的學習報告,當然是訓練學生廓清知識和觀點、理順思考、分析材料、理性辨析、清楚準確表達等綜合能力的極好方式。寫作是一種實踐性教學方式,沒有人能代替他人寫出自己內心真正的學習感受、思路的,只有學生自己的寫作纔是他真正的學習實踐過程。而寫作中包含的廓清知識、理清觀點、查找資料、加工整理、概括凝鍊、構思運作等都是學習者本人的實踐活動,在學習者這些絲絲入扣、環環不離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其實實在在的學習效果。比如讓學生學完《詩經》的時候,寫一篇關於《詩經》的小論文,學完《毛詩序》的時候,寫一篇關於詩的功用或價值的文章,學完寫作主體心理動力建構章節時寫一篇關於某個作家的寫作興趣、寫作意志培養與提升的習作……如果每一章節都有相應的研究性小課題和要求,並讓學生選擇或自擬課題去查閱資料、分析整理、書寫成文,學生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會得到更加深廣、更加清晰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思辨、表達能力都能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與提升。無論是識記知識,還是學會思辨學會分析與綜合,還是學會寫作,都是以學生自學爲主、在學生的自學實踐中實現的,其方式大大不同於傳統課堂上老師一言堂式的講授,效果也會大大高於傳統的講授式。

四、在精心充分的設計和紮實的實踐與考覈中得到保障

好的設想與方式需要紮實的執行和操作才能見出成效,好的設想與方式一入實踐就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障礙與阻力,有客觀的,有主觀的。客觀的如各科課程的學時非常有限,在課堂上要完成對每個學生的檢驗、討論、交流、彙報、評講、考覈等,基本上做不到。主觀的,如果課堂上做不到檢驗、討論、交流、彙報、評講,就難以約束學生自覺地按要求完成自學、完成整理、完成寫作。因此,老師的精心設計與準備、嚴格監督與考覈是課程實踐教學有效實施的有力保障。老師需要準備一整套涵蓋各章節知識點的習題集,需要準備一整套涵蓋各章節重難點問題的自學引導思路,需要準備各章節的供學生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小課題,需要準備有質量的針對性強的短小的淺顯易懂的各章節的參考資料並配合教材相應章節下發給學生自學閱讀。老師可以將知識識記題的檢查考覈放在課前完成,將學生存疑的討論放在網絡互動平臺完成,寫作及對寫作成品即文本的評閱也放在課下完成,課上主要講授和討論一些共性的或都被學生疏忽又必須掌握的內容,彙報、評講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觀點,至於各人寫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可在文本批註中在互動平臺交流中反饋給學生。老師可以將個人全部檢查與考覈及分組個別輪流彙報、討論發言檢查與考覈結合起來。比如知識識記類考覈、互動平臺討論回饋、文章評閱及反饋必須是全部的,但課堂上的交流討論、彙報發言則可以是分組代表、代表輪流式。在知識識記類考覈和文章評閱工作中,也可採用分組互查互評、老師統一把關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互查互評中實現交流與啓發。甚至還可以以幾章精學(知識識記、思考討論、寫作綜合提高三環節環環從嚴、紮實實踐)幾章粗學(知識識記從嚴、思考討論、寫作綜合從簡)、兩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十幾章的課程,紮紮實實從嚴過程從高要求的教學五章左右,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寫作能力就都訓練出來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分析綜合習慣、寫作習慣也就培養和訓練成了。再加上各門課程都採用這樣的實踐教學模式的話,學生受到的訓練和培養,其見效會更快更強!歸納起來,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閱讀、梳理、識記,讓學生提問、思考、討論、解決問題,讓學生寫作、辨析、分析、思考、研究、表達,既學到有什麼是什麼怎麼來的,又學會分辨對錯是非合理與否,還學會運用、研究和創新。這是一個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實現最佳的過程,老師作爲組織者、引導者、檢驗者而存在,教學活動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自己的學習實踐活動構成了主要的教學活動,這是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核心內涵。

註釋:

[1]李承輝:《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解析》,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xx年,第7期。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童慶炳:《新編文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年3月版。

[4]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年7月版。

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論文 篇六

摘要: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基於大數據時代的前提下,現代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成爲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本文以此爲出發點,基於學生才情培養的同時,對現代漢語言文學學習進入信息化發展進行深入探究,並提出策略性探討。

關鍵詞:現代漢語言文學;信息化;才情培養

引言

無論是時代還是語言藝術都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髮展,僅僅依靠傳統教學模式培養人才的方式在互聯網技術的衝擊下顯得不堪一擊。如何基於時代發展的前提下,將教育教學融合信息技術發展,促進教學進步,提升學生能力成爲教學的主要內容。現代漢語言作爲語言類學科,更需要與技術和諧,與時代共同進步,才能培養出優秀的、與時俱進的學生。

1、信息化對於學科的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理念已經不適合當下社會的發展,相應的教育改革措施也相繼出臺。但是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創新可謂日新月異,教育教學理念發展要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已經成爲必然。

1.1教育教學事業本身的需求

現代漢語言文學是一門相對獨立的語言藝術類學科,是對語言進一步深入探究,將語言藝術轉化爲良好口語或編輯寫作能力的學科。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將該學科侷限於理念性的語言藝術學習,極大阻礙了學科特性的發揮和對於人才的基本能培養,不能滿足教育教學事業本身對該學科的基本要求。而與信息化的結合,是在基於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前提下,運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發揮專業特性,保障專業能力水平提升的同時,也不斷完善自身的才情培養,實現學科人才塑造與培養的基本目的。

1.2社會進步對於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國經濟已從快速發展放慢步伐,轉向全面建設城鄉一體化,併兼具對各行各業的助力與發展。因此,目前我國對人才的需求與高校實際供給人才及人才現狀產生了強烈的衝突與矛盾。單單就現代漢語言文學而言,學校培養的學生與信息化的社會難以同步接軌,還需進入社會進一步學習與打磨,但學生才情的培養易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被消磨,不利於人才的運用。與信息化的社會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更早了解社會與時代對於人才的需求,自主選擇邁入社會或繼續深造。

1.3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與才情培養基本要求

教育教學事業一直是我國着重發展的重要事業,一個國家的教育教學水平與國民素質有着直接且必然的聯繫,除了對學生培養和樹立正確的三觀外,對於不同專業不同學科學生的專業能力,也要有充分體現[1]。比如對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專業能力就體現在學生接受教育後的才情表現,在與信息化的社會發展與教學手段的結合下,能夠更好地發揮現代漢語言文學的優勢,全面提升學生能力,滿足才情培養的基本需求,進一步滿足社會要求。

2、現階段現代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網絡技術的發展迅猛,但是很多信息化的技術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未彌補,而傳統教育又是首次與信息化結合,難免在結合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2.1雙方之間缺乏正確認識

目前存在的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現代漢語言文學對於自身、對於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對於現代漢語言文學之間對彼此與自身認知的不到位。首先是基於現代漢語言文學自身,一是很多院校沒有正確地將現代漢語言文學與現代漢語言教育明確區分,前者更偏向理論性質,後者則趨向應用性質,雖然兩者都兼備現代漢語言的學習,但是發展的方向不同,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也不相同[2]。二是在現代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趨勢上,由於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文學派真正堅守的人已經不多,新的閱讀方式與寫作模式的出現,衝擊着文壇,也衝擊着老一輩文學思想。如何轉型發展是現代漢語言文學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其次是兩者對於彼此的認知問題,高校能夠爲社會培養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專業型人才,推動社會的發展,但由於缺乏正確的認識,信息化的針對性教育教學本身的廣泛性產生了衝突。如何培養學生才情,提高學生能力,讓學生兼具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性成爲一個突出問題。與此同時,現代漢語言文學對於很多高校而言,都是一門開設較早,已經形成系統理論化的學習系統的學科,而與信息化的結合,是應當基於學科實際基礎上開展的,這就需要學科與信息化之間存在一定的磨合時間。

2.2社會需求與學生才情培養問題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中的需求已經趨於飽和狀態,學科本身雖然有意對學生的才情進行進一步培養,但是就業的壓力促使很多學生更加偏向對於實踐化操作,導致專業對學生才情的培養教學愈發難以開展[3]。

3、信息化發展與才情培養的策略分析

基於已經存在的種種問題,與信息化發展的社會迫切性及學科本身面臨的教學問題,對於解決策略的探究是必然的。通過現狀分析,要從根本上完善現代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發展與學生才情培養的同步進行,需要從教育體系、教師專業素養與相關制度改革三個方面來進行。

3.1教育體系的完善與信息化發展的結合

教育體系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依據,與信息化的結合也應當由內到外,由教育體系的完善與改革開始。同時,對教育體系的完善也是基於當下時代發展以及社會需求的必然變化。既要具備對學生才情的培養,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又要具備對學生專業性素質的提升,這是在現有教學基礎上,對於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訴求。因此,相關的教學高校在開展該學科時,應當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適當加設如網絡信息技術一類的學科,先幫助學生與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接軌,再根據學生個人的需求,加設如偏向應用類或學術理論類的學科,讓學生自主選擇,同時滿足學科本身的複合型。

3.2對於教師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於學生的才情培養有着最爲直接的影響,可以說教師本身就是學生成長髮展道路上的指向燈。除了院校應當組織相關的教育教學培訓外,教師自己也應當利用課餘時間充實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並擴展自身的知識面,積極應用各類信息化教學設備,嘗試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學習培養自身能力,還能夠與大環境下的信息化產生良好的互動,增強學科與信息化之間的聯繫。

3.3對於信息化管理手段增強

互聯網技術是近幾年突飛猛進的技術發展成果,其與教育教學事業的融合目前還處於互相探索的階段。兩者的有效融合需要彼此的共同努力來完成,但是融合並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信息化固然能爲現代漢語言文學帶來益處,但同時也存在一定弊端。因此,現代漢語言文學教學需要將課程、教學平臺、師資力量等客觀因素最大限度地放寬,讓學生有充足的空間、時間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發散思維,就文學層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網絡信息化方面,則需要對教育教學事業進行深入瞭解,尋求最合適的融合方式,形成良好的信息化與教學之間的互動,進而實現形式與內容的共同融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教學形式的融合[4]。

3.4信息化發展對於學生才情培養帶來的影響與思考

以文學作品爲例,信息化的發展使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再如同以前一樣捧着一本書反覆閱讀,電子化的讀書設備等各種信息技術帶來的產物使閱讀文學作品成爲流於形式的一種做法。人們很難像以前一樣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體會其中的文學內涵,這非常不利於對學生才情的培養。與此同時,傳統的教育形式與考覈標準,也側面壓抑了學生自由化思維的步伐。現代漢語言文學不應是學生尋求就業的解決路徑,而應側重於對教學能力與學生才情的激發,爲文學藝術輸送具有創造性的人才。這類人才的培養無論是在教育形式還是在教育考覈方式上,都不應拘泥於傳統形式,兩者之間既存在必然性,又互相存在矛盾與衝突。如何將信息化發展與現代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結合,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內容。

4、結束語

現代漢語言文學是一門獨立且具有獨特語言藝術魅力的學科,通過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不僅僅是對於學科理論性知識的掌握,更是對於學生才情培養、文學藝術領域人才打造的一個重要渠道。信息化與教育教學事業的融合是基於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兩者之間如何融合、共同發展,並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則是一個需要長期深入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趙曙光。探討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發展及學生才情的培養[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4(10):57~58.

[2]李霞。漢語言文學的信息化發展及學生才情培養探析[J].神州,2014(12):101~102.

[3]李晶晶。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現代漢語課教學內容改革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6):153~156.

[4]劉建平。現代漢語語法特點與教學研究[J].語文建設,2016(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