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鄉愁一等獎教學設計多篇

鄉愁一等獎教學設計多篇

《鄉愁》教學設計 篇一

《鄉愁》教學設計及學案

漢川市脈旺鎮初級中學

李振文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詩歌抒發的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領會詩人真摯的情感。教學難點: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學習步驟:

感情地朗讀-----細膩地品讀-----豐富地想象------詩意地仿寫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收集有關鄉愁的文章、詩詞、歌曲、成語或俗語。課時分配: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費翔的《故鄉的雲》)曾有詩云“月是故鄉明”,遊子無論走多遠,人生風箏的線永遠在故鄉的熱土上扎着根。著名詩人余光中,在1972年創作的《鄉愁》詩可謂是眼含熱淚,深情吟唱。這一節課我們就走進《鄉愁》詩去感受思鄉的情緒。

二、整體感知,深情誦讀。

1、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師提示余光中簡介,大屏幕出示)

余光中,(1929——)祖籍大陸。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臺灣。1928年生於南京。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於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被尊爲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代表作有《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爲鄉愁詩人。

2、生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師作誦讀提示)(大屏幕出示節奏、重音劃分)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同時注意節奏和重音。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爲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後,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3、教師示範朗讀。生想象,體會畫面美。

配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生思考):“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中,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生作答,師明確)

詩歌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感情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爲“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詩是精當的含蓄的藝術,光靠這樣的領會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拿美麗的畫面中飛翔。詩人在人生的四個時期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個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詩的四節就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請你想想根據詩人四個典型意象,結合人生不同階段的情況和四季景物特點,用你細膩的筆觸,描繪不同階段的美麗圖畫。

1、哪一節最難想象?(生可能覺得三、四節比較難)

請生齊讀。老師描繪畫面。

第三節:中秋月圓人應團圓,但是當作者歷盡千辛萬苦,歸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聽不見母親慈愛的喚兒聲,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親溫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親由於年老體衰,由於念兒成疾已經長眠於地下了,那“矮矮的墳墓”便是明證,“矮矮”也正說明母親溘然去世已久了!“鬢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風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墳前!沒有眼淚,眼淚也許在漫長的思念中流盡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淚吧!沒有了哭聲,哭聲也許在剛跨進家門看到母親遺容時,發出的撕心裂肺的一聲“娘啊”的哀叫時已哭盡了!今日淒厲的秋風就是他的痛哭吧!他彷彿在想:在漫長的無期無望的等待中,老母親該是怎樣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變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又十年還這樣過去了„„時間老人已不忍心再讓母親活得這樣苦了,這樣苦苦的等待了,在母親就要閉上眼的那一瞬間,她還努力想聽兒子的喊“娘”聲,她還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撫摸一下兒子,但是無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變成了黑漆如夜的絕望了,這時一滴冰冷如古井之水的眼淚在緊閉的眼角流出。他彷彿又想起多年前離家的晚上的情景:母親在昏黃燈下給自己密密地縫着衣服,“意恐遲遲歸”,誰又想到這一遲就幾十年!總算回來了,卻不見了母親,生死兩茫茫,天人永相隔;他彷彿在想:母親的恩情如三春之陽,一生也報答不完,但是總可以服侍媽媽養老送終呀。可是隻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刻骨銘心的無法彌補的一生的傷痛了!後悔當時爲何要離開母親,內疚自己沒有盡人之子孝,哀悼母親淒涼的一生,痛恨隔斷天倫的無情世事。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濃濃的悲哀。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濃濃!

2、哪節最易想象?

生自選,聽朗讀欣賞,聽完後寫,3分鐘。

4、合作研討,細膩品讀。

(學生四人小組研討後回答,師巡視,明確)1.這首詩歌的四個小節可以調換順序嗎?爲什麼? 詩人所寫的“鄉愁”是怎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加深、昇華的?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看得見嗎?那麼詩人是藉助什麼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體會“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表達效果。這四種對象前的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歌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4.小結。

5.再讀詩歌,尋美。

《鄉愁》詩歌很美,美在--------(1)從整體結構看,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看,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託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看,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看,H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悽美的圖畫上。

I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後昇華上。

三、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1、臺灣當代詩人席慕容的《鄉愁》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生個性閱讀,然後同桌研討,師點撥)

①背景相似。②席慕容的鄉愁纏綿悱惻,意境深幽,比喻新奇,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2、自選角度欣賞《鄉愁四韻》。

四、學以致用,大顯身手。(全班分兩大組)

一組:詩意地仿寫(小試牛刀)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容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麼,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請發揮想像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 物爲”鄉愁"打個比方。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讀書時,鄉愁是一線細細的電話,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二組:豐富地想象。(MTV製作大賽)

要求:結合自己的理解,任選一副畫面,選好背景音樂,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先小組同學合作,然後向全班展示。背景音樂:

畫面:

解說:

(成果展示,全班共享)

五、激情小結,教師寄語:

我們可以不做詩人,但是不能沒有詩意。

我們也許不再年輕,但是不能失去詩情。

讓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吟誦,感受海外遊子濃濃的鄉愁吧。

全國公開課一等獎《鄉愁》教學設計 篇二

《鄉愁》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同學們,每當星期五老師宣佈放學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麼? 回家

是呀,每一個遠離家鄉,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學業的遊子,無一思鄉,鄉愁一直都是古往人們經常談到的話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感受一首字裏行間流露着鄉愁的現代詩,余光中的鄉愁。

一、創設情境導入,感受詩歌的音樂(伴着《思鄉曲》音樂,師充滿深情地走上講臺1、1972年,臺灣的一個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過窗櫺,灑進房間。詩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擡頭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滿酒杯。酒入愁腸,雙眼矇矓,思鄉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師播放《鄉愁》的朗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生聽)

2、大家聽得很投入,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余光中先生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吧!(教師板書課題:鄉愁)

3、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屏幕顯示:深情地朗讀

細膩地感受

詩意地仿寫)介紹作者生平

1、鄉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他爲什麼對大陸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他的身世做一番瞭解。(請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時已經64歲。余光中從60年代起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了《鄉愁》,他說:“我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之情。”)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讀詩歌)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初步感知詩歌所蘊含的深情。(學生朗讀)

2、一生讀、齊讀

3、誰來說說你讀這首詩的心理感受?(悲傷,淒涼,是隱藏在思想深處的一種說不出的痛;無奈,惆悵,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縷縷鄉愁綿綿不絕地襲來,彷彿聽到一位海外遊子深情的呼喚。)

4、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那麼,你認爲這首詩應該用一種什麼語調、語速來讀呢?(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層層遞進。)

5、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種感受一起朗讀,注意把詩歌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學生齊讀)

三、細膩品讀,讀出詩意(悟詩情)

1、詩歌的語言無時不在敲打着我們的心靈,就讓我們進一步走進詩歌,感知詩意。

2、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提示,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四個小節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國

3、生答師歸納板書:母子之別

夫妻之別

母子之別

家國之別4、1、3小節的母子之別是不是重複了?(1小節是生離,3小節是死別,死別更令人痛徹心扉。)

5、來,捧起課本,讀1、3小節,讀出遞進感來,讀出作者內心感情的變化。(生齊讀)

6、這位母親,生他養他的母親,更是戰亂時代帶他逃亡的母親,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慶,但是從沒有放棄教育兒子,而就是這樣一個母親,他如今卻已經是陰陽兩隔,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種揪心的感覺„„

一男生讀(很不錯的感覺)

女生再讀,“——後來啊,„„母親在裏頭„„”這一小節。

四、優美解讀,讀出詩境

1、通過朗讀,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思鄉、對祖國的思念)

2、在作者眼裏鄉愁都是什麼?(生說師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人藉助的這四個意象所表現的鄉愁一樣嗎?(不一樣。四個詩節分別表現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前三個詩節寫的是家愁,最後一個詩節寫的是國愁。)板書:郵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墳墓--生死別

海峽--家國戀 再次朗讀這首詩,讀出意境和感情(生齊讀)

5、大家發現沒有,這首詩中“頭”字重複了很多次,有“這頭”、“那頭”、“外頭”、“裏頭”。你覺得還可以用其他的詞語嗎?(我們一般用的是“這邊”、“那邊”、“外邊”、“裏邊”)

6、那我們把全詩的“頭”都換成“邊”再來朗讀一下全詩,體會一下感覺有什麼不一樣。(生齊讀)(“這頭那頭”給人的感覺是在兩段距離的盡頭,很遙遠。“這邊那邊”似乎隔得很近,沒有那麼遙遠。)

7、說得不錯。再來讀一、二兩個小節,除了距離的遠,體會一下還有什麼不同?(生換讀一二小節)(“這頭那頭”語音上給人的感覺要厚重一些,而“這邊那邊”發音卻是輕飄飄的,厚度不夠。)

8、說得妙極了!來,再比較着讀最後一小節,讀出距離的遙遠和情感的沉痛。(齊讀)

五、豐富連讀,讀出詩情

1、鄉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他爲什麼對大陸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他的身世做一番瞭解。(請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時已經64歲。余光中從60年代起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了《鄉愁》,他說:“我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之情。”)

2、齊讀全詩,體會詩人蘊藏了20年的思鄉之情。(生齊讀)

3、有感情的讀,個人讀 小組賽讀 配樂讀

六、尋美之旅,競聘“審美家”

1、讀得好美啊!現在我們來競聘“審美家”。請用這樣的句式說話:“我覺得

寫得好,好在”(小組深入地討論,待會兒我們來交流)

比如說,我覺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幾個意象選得好,好在它們都代表着分離,如油畫的着色逐漸加深,層層推進了詩情的抒發。

我認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幾個表示時間的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地表示了人的成長曆程。

這幾個詞還準確表達了情感的變化。感情隨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濃,逐漸升華。

這頭“、”那頭“、”外頭“、”裏頭“這幾個方位詞用得好,好在空間變化。

我認爲”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幾個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形容事物的形狀,以小而輕的形象承載了濃濃的鄉情。教師引導:郵票小小,鄉愁“大大” 學生回答:船票窄窄,鄉愁“寬寬”

墳墓矮矮,鄉愁“高高”

海峽淺淺,鄉愁“深深”

美在結構,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之間整齊均衡,每節內部長短句錯落有致,顯現出層疊式的建築美。

美在韻律。重章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爲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惆悵的基調。

美在對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對應了四幅畫面: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

美在儉約、凝鍊。作者精心選擇了四個意象,凝聚了一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情。

九、聯想仿寫詩歌 十`課堂小結、

公開課一等獎鄉愁教學設計 篇三

《鄉愁》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一、創設情境導入,感受詩歌的音樂(伴着《思鄉曲》音樂,師充滿深情地走上講臺1、1972年,臺灣的一個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過窗櫺,灑進房間。詩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擡頭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滿酒杯。酒入愁腸,雙眼矇矓,思鄉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師播放《鄉愁》的朗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生聽)

2、大家聽得很投入,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余光中先生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吧!(教師板書課題:鄉愁)3、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屏幕顯示:深情地朗讀

細膩地感受

詩意地仿寫)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初步感知詩歌所蘊含的深情。(學生朗讀)

2、一生讀、齊讀

3、誰來說說你讀這首詩的心理感受?(悲傷,淒涼,是隱藏在思想深處的一種說不出的痛;無奈,惆悵,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縷縷鄉愁綿綿不絕地襲來,彷彿聽到一位海外遊子深情的呼喚。)4、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那麼,你認爲這首詩應該用一種什麼語調、語速來讀呢?(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層層遞進。)

5、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種感受一起朗讀,注意把詩歌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學生齊讀)三、細膩品讀,讀出詩意

1、詩歌的語言無時不在敲打着我們的心靈,就讓我們進一步走進詩歌,感知詩意。2、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提示,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四個小節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國

3、生答師歸納板書:母子之別

夫妻之別

母子之別

家國之別4、1、3小節的母子之別是不是重複了?(1小節是生離,3小節是死別,死別更令人痛徹心扉。)5、來,捧起課本,讀1、3小節,讀出遞進感來,讀出作者內心感情的變化。(生齊讀)6、這位母親,生他養他的母親,更是戰亂時代帶他逃亡的母親,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慶,但是從沒有放棄教育兒子,而就是這樣一個母親,他如今卻已經是陰陽兩隔,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種揪心的感覺……

一男生讀(很不錯的感覺)

女生再讀,“——後來啊,……母親在裏頭……”這一小節。

四、優美解讀,讀出詩境

1、通過朗讀,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思鄉、對祖國的思念)2、在作者眼裏鄉愁都是什麼?(生說師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人藉助的這四個意象所表現的鄉愁一樣嗎?(不一樣。四個詩節分別表現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前三個詩節寫的是家愁,最後一個詩節寫的是國愁。)板書:郵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墳墓--生死別

海峽--家國戀 再次朗讀這首詩,讀出意境和感情(生齊讀)

5、大家發現沒有,這首詩中“頭”字重複了很多次,有“這頭”、“那頭”、“外頭”、“裏頭”。你覺得還可以用其他的詞語嗎?(我們一般用的是“這邊”、“那邊”、“外邊”、“裏邊”)

6、那我們把全詩的“頭”都換成“邊”再來朗讀一下全詩,體會一下感覺有什麼不一樣。(生齊讀)/ 4(“這頭那頭”給人的感覺是在兩段距離的盡頭,很遙遠。“這邊那邊”似乎隔得很近,沒有那麼遙遠。)

7、說得不錯。再來讀一、二兩個小節,除了距離的遠,體會一下還有什麼不同?(生換讀一二小節)(“這頭那頭”語音上給人的感覺要厚重一些,而“這邊那邊”發音卻是輕飄飄的,厚度不夠。)8、說得妙極了!來,再比較着讀最後一小節,讀出距離的遙遠和情感的沉痛。(齊讀)五、豐富連讀,讀出詩情

1、鄉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他爲什麼對大陸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他的身世做一番瞭解。(請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時已經64歲。余光中從60年代起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了《鄉愁》,他說:“我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之情。”)2、齊讀全詩,體會詩人蘊藏了20年的思鄉之情。(生齊讀)六、尋美之旅,競聘“審美家”

1、讀得好美啊!現在我們來競聘“審美家”。請用這樣的句式說話:“我覺得

寫得好,好在”(小組深入地討論,待會兒我們來交流)

比如說,我覺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幾個意象選得好,好在它們都代表着分離,如油畫的着色逐漸加深,層層推進了詩情的抒發。

★我認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幾個表示時間的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地表示了人的成長曆程。

★這幾個詞還準確表達了情感的變化。感情隨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濃,逐漸升華。

★“這頭”、“那頭”、“外頭”、“裏頭”這幾個方位詞用得好,好在空間變化。

★我認爲“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幾個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形容事物的形狀,以小而輕的形象承載了濃濃的鄉情。教師引導:郵票小小,鄉愁“大大” 學生回答:船票窄窄,鄉愁“寬寬”

墳墓矮矮,鄉愁“高高”

海峽淺淺,鄉愁“深深”

★美在結構,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之間整齊均衡,每節內部長短句錯落有致,顯現出層疊式的建築美。

★美在韻律。重章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爲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惆悵的基調。

★美在對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對應了四幅畫面: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

★美在儉約、凝鍊。作者精心選擇了四個意象,凝聚了一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情。七、尋美之旅,競聘“攝影家” 1、詩可以讀,可以唱,可以畫,還可以演。我們來競聘“攝影家”。你願成爲一位導演嗎?如果讓你把這首詩拍成“MTV”,你選哪一節?想一想,該拍什麼畫面?配什麼音樂? 演讀,說想象的話(學生分組討論)

★我選第2節。我的鏡頭裏出現這樣的畫面:一個秋天的早晨,一位風塵僕僕的年輕人,手拿一張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擠到輪船上。晚上,躺在船艙裏,他甜蜜地回憶着與妻子共同勞動,一起高興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選第2節。慢鏡頭推出:“我”與妻子跑着,跑着……終於,手握在了一起!

★我選第1節。我採用倒敘手法拍攝,時間是春天。

★第3節。“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跪倒在母親的墳前,……我配貝多芬的《安魂曲》。

★第4節。我把時間定爲除夕,“我”的一家人貼“福”字,過大年!/ 4 ★我這樣拍: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站在白沙灘,指着大陸方向,對孫子說:“這,--纔是咱們的家!”我選配《彩雲追月》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句很多,誰能背出幾句?(幾生背誦)3、又如現代席慕容的詩《鄉愁》(多媒體展示),品析 八、聯想想象,體會鄉情

1、讀一首詩,不但要去品味、去體驗、去想象,還要去再創造。讓我們放飛想象,就“鄉愁是……”這個話題書寫自己離家時的真切感受。

比如說:鄉愁是故鄉牛背上的短笛,吹響的是綠色的鄉音。

★鄉愁是一輪明月,鏡子似的明月,照着家鄉,也照着我。

★鄉愁是父親寬廣而厚實的脊背,是慈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無盡牽掛。

★鄉愁是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悠悠思緒;是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絕唱。

★鄉愁是一枚青蘋果,它在幼小時,有一種酸澀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種葉落歸根的衝動。

★鄉愁是一部戲,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戲;鄉愁是一本書,是一本包蘊豐富、耐人尋味的書。

★鄉愁是什麼?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還是重複的記憶?

2、鄉愁是串串駝鈴,聲聲叩響遊子的心扉;鄉愁是一杯月色,斟滿的是綿綿的思念;鄉愁是顆顆露珠,折射長途跋涉的身影;鄉愁是悠悠漣漪,讓歲月在心湖盪漾…… 九、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灣,隔斷了海峽彼岸同胞回鄉的腳步,卻鎖不住他們濃濃的鄉思和望鄉的歌聲。或許是一朵浮雲,或許是一段樂曲,或許是一幅畫面,都能串成優美的詩情。詩中有畫,這是多數抒情詩所共有的一個特點。

請同學們一起靜思片刻,然後選擇這首小詩的任何一小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你細膩、優美而又抒情的筆觸描繪出屬於你心中的那一幅優美圖畫,不少於150字。(課件展示)教師示範一:

“夕陽西下,我坐在沙灘的礁石上,傾聽着來自遠方的聲音。夕陽就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盡,但我知道,夕陽會離我遠去,就像這海浪一樣,有一天我也會聽不到它的聲音。一串串腳印在沙灘上,望不到邊,那正是我走向家鄉的路。我問蒼天,向着大海母親喊道:‘媽媽!’可是我卻聽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我聽見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這海浪是來自祖國的,可對面的親人們,你們聽見這裏的聲音嗎?” 教師示範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2、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聆聽最精彩的想象。學生結合寫作要求進行評價。

3、詩中有音樂,詩中有圖畫,詩中還有語言與新奇的美,正是這一切構成了詩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詩充滿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它們共同傳遞出的情感是一種淡淡的憂傷。這裏有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我們發現,作者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藉助這些意象所要表達的已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憂傷,更是一種民族的憂傷,國家的憂傷。所以說,雖然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是一濃濃的意境之美啊!(課件展示)4、讓我們一起再次通過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中所蘊涵的崇高的情感。(學生齊讀)5、央視曾經對余光中進行過採訪,詩人說:“故鄉已經找不到了,那種感覺已經找不到了,/ 4 長江黃了,衚衕不在了……滄桑感也不一樣了……”。他再也回不到那個……故鄉了,見不到……母親了,回不到那個最初的歲月了,《鄉愁》裏有回不去的鄉愁啊,周杰倫有歌詞說,到不了的地方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這種回不去的感覺就是鄉愁,我們每個人都有回不去的歲月啊,他們回不到天真的搬個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釣涼涼的雲的天真爛漫,所以這是每一個人的鄉愁,我們心中每一個人都有鄉愁,它呼喚我們迴歸,回到心中的那個故鄉,回到那個永遠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後我們讓我們用心用情地再讀課文:小時候……

6、實在不忍心打斷我們同學滿是“鄉愁”的思緒。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

7、今後無論走到哪裏,同學們都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謝謝大家!/ 4

公開課一等獎鄉愁教學設計 篇四

《鄉愁》教學設計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一、創設情境導入,感受詩歌的音樂(伴着《思鄉曲》音樂,師充滿深情地走上講臺1、1972年,臺灣的一個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過窗櫺,灑進房間。詩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擡頭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滿酒杯。酒入愁腸,雙眼矇矓,思鄉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師播放《鄉愁》的朗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生聽)

2、大家聽得很投入,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余光中先生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吧!(教師板書課題:鄉愁)3、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屏幕顯示:深情地朗讀

細膩地感受

詩意地仿寫)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初步感知詩歌所蘊含的深情。(學生朗讀)

2、一生讀、齊讀

3、誰來說說你讀這首詩的心理感受?(悲傷,淒涼,是隱藏在思想深處的一種說不出的痛;無奈,惆悵,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縷縷鄉愁綿綿不絕地襲來,彷彿聽到一位海外遊子深情的呼喚。)4、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那麼,你認爲這首詩應該用一種什麼語調、語速來讀呢?(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層層遞進。)

5、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種感受一起朗讀,注意把詩歌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學生齊讀)三、細膩品讀,讀出詩意

1、詩歌的語言無時不在敲打着我們的心靈,就讓我們進一步走進詩歌,感知詩意。2、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提示,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四個小節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國

3、生答師歸納板書:母子之別

夫妻之別

母子之別

家國之別4、1、3小節的母子之別是不是重複了?(1小節是生離,3小節是死別,死別更令人痛徹心扉。)5、來,捧起課本,讀1、3小節,讀出遞進感來,讀出作者內心感情的變化。(生齊讀)6、這位母親,生他養他的母親,更是戰亂時代帶他逃亡的母親,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慶,但是從沒有放棄教育兒子,而就是這樣一個母親,他如今卻已經是陰陽兩隔,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種揪心的感覺……

一男生讀(很不錯的感覺)

女生再讀,“——後來啊,……母親在裏頭……”這一小節。

四、優美解讀,讀出詩境

1、通過朗讀,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思鄉、對祖國的思念)2、在作者眼裏鄉愁都是什麼?(生說師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人藉助的這四個意象所表現的鄉愁一樣嗎?(不一樣。四個詩節分別表現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前三個詩節寫的是家愁,最後一個詩節寫的是國愁。)板書:郵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墳墓--生死別

海峽--家國戀 再次朗讀這首詩,讀出意境和感情(生齊讀)

5、大家發現沒有,這首詩中“頭”字重複了很多次,有“這頭”、“那頭”、“外頭”、“裏頭”。你覺得還可以用其他的詞語嗎?(我們一般用的是“這邊”、“那邊”、“外邊”、“裏邊”)

6、那我們把全詩的“頭”都換成“邊”再來朗讀一下全詩,體會一下感覺有什麼不一樣。(生齊讀)(“這頭那頭”給人的感覺是在兩段距離的盡頭,很遙遠。“這邊那邊”似乎隔得很近,沒有那麼遙遠。)

7、說得不錯。再來讀一、二兩個小節,除了距離的遠,體會一下還有什麼不同?(生換讀一二小節)(“這頭那頭”語音上給人的感覺要厚重一些,而“這邊那邊”發音卻是輕飄飄的,厚度不夠。)8、說得妙極了!來,再比較着讀最後一小節,讀出距離的遙遠和情感的沉痛。(齊讀)五、豐富連讀,讀出詩情

1、鄉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他爲什麼對大陸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他的身世做一番瞭解。(請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時已經64歲。余光中從60年代起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了《鄉愁》,他說:“我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之情。”)2、齊讀全詩,體會詩人蘊藏了20年的思鄉之情。(生齊讀)六、尋美之旅,競聘“審美家”

1、讀得好美啊!現在我們來競聘“審美家”。請用這樣的句式說話:“我覺得

寫得好,好在”(小組深入地討論,待會兒我們來交流)

比如說,我覺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幾個意象選得好,好在它們都代表着分離,如油畫的着色逐漸加深,層層推進了詩情的抒發。

★我認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幾個表示時間的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地表示了人的成長曆程。

★這幾個詞還準確表達了情感的變化。感情隨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濃,逐漸升華。

★“這頭”、“那頭”、“外頭”、“裏頭”這幾個方位詞用得好,好在空間變化。

★我認爲“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幾個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形容事物的形狀,以小而輕的形象承載了濃濃的鄉情。教師引導:郵票小小,鄉愁“大大” 學生回答:船票窄窄,鄉愁“寬寬”

墳墓矮矮,鄉愁“高高”

海峽淺淺,鄉愁“深深”

★美在結構,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之間整齊均衡,每節內部長短句錯落有致,顯現出層疊式的建築美。

★美在韻律。重章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爲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惆悵的基調。

★美在對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對應了四幅畫面: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

★美在儉約、凝鍊。作者精心選擇了四個意象,凝聚了一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情。七、尋美之旅,競聘“攝影家” 1、詩可以讀,可以唱,可以畫,還可以演。我們來競聘“攝影家”。你願成爲一位導演嗎?如果讓你把這首詩拍成“MTV”,你選哪一節?想一想,該拍什麼畫面?配什麼音樂? 演讀,說想象的話(學生分組討論)

★我選第2節。我的鏡頭裏出現這樣的畫面:一個秋天的早晨,一位風塵僕僕的年輕人,手拿一張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擠到輪船上。晚上,躺在船艙裏,他甜蜜地回憶着與妻子共同勞動,一起高興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選第2節。慢鏡頭推出:“我”與妻子跑着,跑着……終於,手握在了一起!

★我選第1節。我採用倒敘手法拍攝,時間是春天。

★第3節。“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跪倒在母親的墳前,……我配貝多芬的《安魂曲》。

★第4節。我把時間定爲除夕,“我”的一家人貼“福”字,過大年!★我這樣拍: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站在白沙灘,指着大陸方向,對孫子說:“這,--纔是咱們的家!”我選配《彩雲追月》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句很多,誰能背出幾句?(幾生背誦)3、又如現代席慕容的詩《鄉愁》(多媒體展示),品析 八、聯想想象,體會鄉情

1、讀一首詩,不但要去品味、去體驗、去想象,還要去再創造。讓我們放飛想象,就“鄉愁是……”這個話題書寫自己離家時的真切感受。

比如說:鄉愁是故鄉牛背上的短笛,吹響的是綠色的鄉音。

★鄉愁是一輪明月,鏡子似的明月,照着家鄉,也照着我。

★鄉愁是父親寬廣而厚實的脊背,是慈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無盡牽掛。

★鄉愁是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悠悠思緒;是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絕唱。

★鄉愁是一枚青蘋果,它在幼小時,有一種酸澀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種葉落歸根的衝動。

★鄉愁是一部戲,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戲;鄉愁是一本書,是一本包蘊豐富、耐人尋味的書。

★鄉愁是什麼?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還是重複的記憶?

2、鄉愁是串串駝鈴,聲聲叩響遊子的心扉;鄉愁是一杯月色,斟滿的是綿綿的思念;鄉愁是顆顆露珠,折射長途跋涉的身影;鄉愁是悠悠漣漪,讓歲月在心湖盪漾…… 九、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灣,隔斷了海峽彼岸同胞回鄉的腳步,卻鎖不住他們濃濃的鄉思和望鄉的歌聲。或許是一朵浮雲,或許是一段樂曲,或許是一幅畫面,都能串成優美的詩情。詩中有畫,這是多數抒情詩所共有的一個特點。

請同學們一起靜思片刻,然後選擇這首小詩的任何一小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你細膩、優美而又抒情的筆觸描繪出屬於你心中的那一幅優美圖畫,不少於150字。(課件展示)教師示範一:

“夕陽西下,我坐在沙灘的礁石上,傾聽着來自遠方的聲音。夕陽就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盡,但我知道,夕陽會離我遠去,就像這海浪一樣,有一天我也會聽不到它的聲音。一串串腳印在沙灘上,望不到邊,那正是我走向家鄉的路。我問蒼天,向着大海母親喊道:‘媽媽!’可是我卻聽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我聽見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這海浪是來自祖國的,可對面的親人們,你們聽見這裏的聲音嗎?” 教師示範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2、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聆聽最精彩的想象。學生結合寫作要求進行評價。

3、詩中有音樂,詩中有圖畫,詩中還有語言與新奇的美,正是這一切構成了詩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詩充滿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它們共同傳遞出的情感是一種淡淡的憂傷。這裏有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我們發現,作者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藉助這些意象所要表達的已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憂傷,更是一種民族的憂傷,國家的憂傷。所以說,雖然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是一濃濃的意境之美啊!(課件展示)4、讓我們一起再次通過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中所蘊涵的崇高的情感。(學生齊讀)5、央視曾經對余光中進行過採訪,詩人說:“故鄉已經找不到了,那種感覺已經找不到了,長江黃了,衚衕不在了……滄桑感也不√本站★√一樣了……”。他再也回不到那個……故鄉了,見不到……母親了,回不到那個最初的歲月了,《鄉愁》裏有回不去的鄉愁啊,周杰倫有歌詞說,到不了的地方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這種回不去的感覺就是鄉愁,我們每個人都有回不去的歲月啊,他們回不到天真的搬個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釣涼涼的雲的天真爛漫,所以這是每一個人的鄉愁,我們心中每一個人都有鄉愁,它呼喚我們迴歸,回到心中的那個故鄉,回到那個永遠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後我們讓我們用心用情地再讀課文:小時候……

6、實在不忍心打斷我們同學滿是“鄉愁”的思緒。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

鄉愁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五

《鄉愁》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領會表達抽象事物的意義。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着的激情。5.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6.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2.感受詩歌中涌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 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學過程】

一、深情導入

月是故鄉明,華夏民族是最戀家的民族。這種情結折射到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是濃濃的思鄉情結。從遠古時“狐死必首丘”的傳說到上世紀末唱紅的《常回家看看》,無不展示華夏民族那種濃得化不開的鄉情、鄉愁。

幾千年來,“鄉土情結”幾乎是遊子的普遍心態,鄉愁的音響一直在中國詩傳統的城堡上空繚繞。故鄉與遊子,這似乎是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歌。二、資料助讀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臺灣十大現代詩人之一。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餘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故而被人們稱爲“鄉愁詩人”。代表作有:《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

少時異地求學,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70/ 4

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擡頭遠眺。他說:“隨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三、感悟《鄉愁》

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四、品味《鄉愁》

1.可從哪幾個詞語看出來“鄉愁”一直縈繞在心頭? 小時侯、長大後、後來、現在 2.詩人把“鄉愁”寄託在哪裏?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託物寄情(意象)

鄉愁是一種抽象情感,作者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這種欲說還休、難以言盡的情感。3.“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幾個詞好在哪裏?

分別改成“大大的”、“寬寬的”、“高高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現鄉愁的濃重嗎?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4

明確:

運用疊詞,反襯鄉愁之濃郁,增強詩歌表現力。

郵票的“小”、船票的“窄”、墳墓的“矮”、海峽的“淺”,跟母子分別、夫妻分離、生死相隔、同胞相去的凝重的愁思恰好形成了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更突顯出“愁”之深之重。

4.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小時候——求學在外思念母親母子離愁 長大後——新婚離別思念嬌妻夫妻離愁家愁 後來——生死隔絕哀思難抑喪母哀愁 現在——國土分裂憂思綿思歸濃愁國愁 五、拓展延伸

1.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兩首詩有着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臺灣。兩位詩人都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恆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於,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裏出生,也不在那裏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纔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裏,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2.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麼,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 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鄉愁是_____;鄉愁是_____;鄉愁是_____;鄉愁是_____。3.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六、結束語/ 4

故鄉、故土是長說不衰話題。我們對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黃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懷,縱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濱,也難以割捨。一紙家書,一句鄉音,往往讓我們激動不已。不論你走多久,不論你走多遠,請記住回家的路。七、作業

1.背誦《鄉愁》

2.模仿《鄉愁》的詩歌形式,寫一首短詩。/ 4

鄉愁一等獎 篇六

鄉愁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鄉愁》)

同學們,剛纔我們聽到的歌曲是根據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譜曲改編的。他寫的《鄉愁》讓他紅遍了海峽兩岸,享譽華人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鄉愁》,去感受詩人那濃濃的情思,去體會這首詩的獨特魅力。(板書:鄉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嘆訴鄉愁

請大家齊聲朗讀一遍。想想 詩中哪些離別觸動了他的鄉愁?他的鄉愁具體指什麼?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 生:用深沉的語調,舒緩的語速來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一遍,感受詩人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學來朗讀一下余光中的《鄉愁》?

師提醒:注意“這頭和那頭”,“啊”讀作“ya”。這幾個字的讀音可以在課本上批註一下。指導學生放慢語速。

師:這兩個同學越讀越越有感覺,„„讀詩就應當透過文字讀出其中所蘊涵的感情。雖然這首詩只有四個小節,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們讀的時候會發現,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生:結構相似,有些句子重複------師:這就是我們曾經在《詩經》學過的重章疊句,這樣的句式表現詩人反覆詠唱和纏綿無盡的感情。

師:下面我們分角色來朗讀,第一組讀第一小節,第二組讀第二小節,第三組讀第三小節,全班讀第四小節。讓我們用聲音來傳達出不同人生階段的四種感情

師:從剛纔的朗讀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順序?

師:是的,詩人是按時間順來寫的,詩人一生的鄉愁就濃縮在這四個時間裏了。隨着時間的變化作者思鄉的情緒越來越濃,越來越厚。

師:隨着時間的推移,作者鄉愁的情感逐漸變濃、變重、變強,最後由故鄉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情。前面三小節寫的是過去的的鄉愁,那麼與現在的鄉愁是什麼關係呢?

生說:詩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節個人的故鄉之思是爲了襯托他的思想愛國之情。

三、巧借意向訴鄉愁

師:同學們,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詩文中又是通過哪些獨特的詞語來抒發這種感情的呢?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不同時期的濃濃的鄉愁。師:我們把詩歌中寄託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具體事物稱作“意象”。(板書:意象)

師:這四個意象分別表達了他對母親、新娘、母親和大陸的感情。請四個同學來分別讀一讀這四小節。

師:在他們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階段那濃濃的鄉愁。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鄉愁出現在第三小節,讓我們來讀一讀,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齊讀)師:這個小節的結尾和其他三小節在用詞上有一個變化,同學們發現了沒有? 生2:這個小節和其他小節不同的是把“這頭”、“那頭”換成了“外頭”、“裏頭”。師:那“外頭”和“裏頭”的距離有多遠呢? 生:

師:“生死兩隔的距離”,讓我們想象一下,母親在矮矮的墳墓裏靜靜地長眠,外面站着泣不成聲的詩人。我想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遙遠的距離,最永久的悔恨,莫過於這樣近在咫尺,卻陰陽兩隔了。

我們課前都認真聆聽了由毛阿敏演唱的《鄉愁》。大家或許不知道,當時毛阿敏在錄這首歌時,錄了兩次都沒有成功,原因是每當她唱到“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時就痛哭不止,沒辦法往下錄。當時毛阿敏的母親剛去世不久,她唱到此處,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來。我們應該從這個幕後故事中明白: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設身處地地體察、品味語言,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真正讀懂一首詩。

那麼我們怎麼通過“外頭”和“裏頭”這兩個詞語,把母子陰陽兩隔的悲痛情感讀出來呢?請同學們自己先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師:這位學生讀得很動情,效果非常好,說明她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而這正是品味現代詩歌需要達到的境界。老師建議大家在讀這兩句的時候把語速放緩,讀出停頓,想象着詩人在墓前慢慢回憶母子共處時光的情景,重讀“我”、“母親”、“裏頭”,把“外”和“裏”拖長,把作者心頭的沉痛之感表達出來。

(生齊讀)

師:我們在讀這一小節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讀出一個“呵”。這個小小的語氣詞,通過這個“呵”,我們可以想象出詩人放電影般追念自己和母親共處時的溫暖,還有母親去世後的無限唏噓、黯然神傷的悲涼。朗讀時,可以先吸一口氣,再把它慢慢吐出來,誰來試一試。(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詩歌停頓、節奏、重音、語氣的處理不錯,從她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先生對母親啼血般的愛。那麼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讓她對母親懷着如此熾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經歷。

1928年,10月21日(重陽節)生於南京。

1937年,9歲,日寇的鐵蹄踐踏南京,他隨着母親逃亡,輾轉蘇州、上海,經香港、越南、昆明到重慶。1947年,19歲,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1958年,30歲,赴美國進修。這一年,他的母親孫秀君女士在臺北去世。

1971年,43歲,在臺北寫出《鄉愁》。此時,他已離開大陸滿20年,而母親也已經去世13年了。

1992年,64歲,離開大陸已經整整43年後第一次訪問北京,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師: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摯愛的母親,不僅給予他生命,更在那戰火紛飛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軀悉心呵護孩子的成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這位母親還千方百計地支持他求學。

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盡心竭力地報答親恩,可母親就在那矮矮的墳墓裏頭再也聽不到孩子的呼喚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讓先生痛斷肝腸呢?帶着“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永遠的悔,詩人余光中寫了很多詩來懷念他的母親。老師找了兩首詩,讓我們朗讀一下,用心去感受詩人這種鄉愁的沉痛。(播放配樂,教師讀《天國地府》生讀《今生今世》。)

師:通過剛纔我們對詩歌第三節的反覆深入的品讀,大家都感悟到“墳墓”一詞中濃濃的深情。其實“郵票”、“船票”、“海峽”這三個意向也包含着深情,因爲詩歌就是藉助意向來表達感情的。

三、妙用疊詞訴鄉愁

師:那麼除了藉助,作者還使用了哪些獨特的詞語來表達他濃濃的鄉愁呢? 生:“小小的”等

師:這幾個詞在形式上有一個重複,這就叫做——疊詞。(板書:疊詞)

師:我國古典詩歌,特別是《詩經》,大量運用疊詞,爲什麼要運用疊詞呢?我們來做個比較,男讀左邊,女讀右邊。

鄉愁是一枚小郵票——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船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方矮墳墓—— 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海峽——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師:比較一下,爲什麼用疊詞? 生:用疊詞比一個字讀起來聲音拖長啦!

師:一個字,又疊了同一個字,讀起來聲音自然要拖長,而鄉愁的深情也就隨着聲音的拖長變得綿延、瀰漫開來了。我們慢慢地來讀這些疊詞,就彷彿聆聽着詩人內心的嘆息,悠遠、綿長,有獨特的味道。

生:運用疊詞,感情變深,加重了。生:第三聲的字疊起來

師:上聲字疊起來,就會讓人迴環曲折,低迴婉轉,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種百轉千回,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表達出來。

師:一層疊一層,層層疊疊,鄉愁自然隨着感情的疊加變濃加重,下面我們就重點來品味第四小節。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這頭,這淺淺的海峽到底有多淺呢?

補充:臺灣海峽長38千米,寬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這麼深的海峽卻說“淺淺的”,矛盾嗎?

生:“淺淺”的海峽反襯出鄉愁之深,對祖國的眷戀之深。)

師:海峽是淺淺的,可是它卻成了詩人返回大陸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淺淺”這個詞恰好表達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離開大陸,1972年寫這首詩,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種感覺,那種滋味,向誰傾訴,又有誰能體會得到呢?在這個時候讓我們一起把第四節再讀一遍。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海峽淺淺,鄉愁深深;墳墓矮矮,鄉愁高高;船票窄窄,鄉愁寬寬;郵票小小,鄉愁大大。這其實就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板書以小見大)

師:這四個簡簡單單的疊詞,把詩人鄉愁的濃重,綿長和百轉不回表達出來,難怪有人說余光中是聽覺的詩,音樂的詩。

還有哪些詞語觸動了你的心靈? 預設三

還有對詩中的詞有新的發現? 生:一枚、一張等

師:詩人選擇這獨特的數量詞,把大世界,大情感融於方寸之間以“一枚”等之小,反襯了內心深處鄉愁之重。

------------總結拓展

通過剛纔的反覆品讀,我們發現從“郵票”這些飽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迴婉轉的疊詞,從“小時候”“長大後”這濃縮悲歡離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頭”“裏頭” 之間遙不可及的生死距離。這些獨特的詞語無不寄託了詩人那血濃於水的的鄉愁深情。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作者卻能巧借意向,妙用疊詞,以小見大,一唱三嘆,化抽象爲具體,讓這首詩風靡全球。

余光中說:“我慶幸自己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的《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過五四新文學的薰陶,中華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鄉愁只是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現實無法穿越,但詩歌是自由的。他在詩歌裏寫那段歷史,那段文化,寫自己的回家夢,這裏,老師另找了他的一首詩。(鏈接《春天,遂想起》)

其實,在那麼我們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呢?

鄉愁教學設計 篇七

〈〈鄉愁〉〉教案

一、主題思想: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培養賞析理解、創造、表達能力爲主線。

二、導學提綱:

1、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理解品位詩歌的語言和結構。

2、通過對詩歌深度的挖掘,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學會一種詩歌中常用的寫作技巧:託物寄情。

3、通過對詩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之情。

三、教學過程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理解品位詩歌的語言和結構。

2、通過合作探究,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學習種詩歌中常用的寫作技巧:託物寄情。

3、通過對詩歌美點賞析,感受詩歌的魅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感受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之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詩歌

學會一種詩歌中常用的寫作技巧:託物寄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學生對於詩歌朗讀時節奏感的把

詩中內容由思家昇華至思國的思想轉化過程

五、課時設計: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而鄉愁又是中國詩歌史上歷久常新的主題。許多詩人都曾表達過 那最讓人牽腸掛肚、費盡思量的思鄉之情。鄉愁,是文學創作中永恆的主題,同學們你的記憶中有哪些詩歌是書寫鄉愁的?(學生回憶,教師多媒體展示1)

現在讓我們與余光中一起唱着鄉愁永不老去。(多媒體展示2-3)

(簡介作者及其創作4)

(二)朗讀:詩人離開故鄉幾十載,經歷了生離、死別,飽嘗了鄉愁之苦與故國之思,初讀詩歌。

1、學生自讀,讀準重音和節奏,讀出感情:(教師指導,多媒體展示5-6-7)

2、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3、分組讀(8-9-10-11)

4、集體誦讀

5、聽看朗讀視頻(多媒體播放12)

(三)內容理解:剛纔,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讀,深深地打

動了我,你們一定是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詩歌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那麼閱讀一首詩歌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學生回憶,教師歸納,點撥意境,多媒體展示13-14)

爲了幫助大家理解詩歌,我們來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全詩是按照什麼順序結構全篇的?(多媒體展示15)時間順序: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2、作者運用了哪些意象來表現鄉愁的? 之間的關係如何?(多媒體展示16-17)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由小到大,由淺入深,情感昇華)想念母親-依戀妻子-追念母親-眷戀故土(家國之思)

3、探究鄉愁詩的特點(多媒體展示18)

3、詩中四處“鄉愁”含義是否相同?意境在何處得到昇華?

怎樣昇華? 想念母親-依戀妻子-追念母親-眷戀故土

(此環節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關知識,教師做適當點播。)意象:詩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形象。

意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能誘發和開拓豐富審美想象空間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詩歌的美,美在哪裏

同學們談的都很棒,就讓我們把感性的認知化做理性的表達,把大家對這首詩歌的感受用“我覺得……寫得好,好在……”句式表達出來,比一比誰說的好(學生作答)

範例:

生:我認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幾個表示時間的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地表示了人的成長曆程。

生:我認爲“這頭”、“那頭”、“外頭”、“裏頭”這幾個方位詞用得好,好在空間變化。

生:我認爲“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幾個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形容事物的形狀,以小而輕的形象承載了濃濃的鄉情。

故鄉是一首歌;故鄉是一首詩;故鄉是一種牽掛;故鄉是一份眷戀。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頌、低唱,讓故鄉的意蘊變得親切,變得溫潤。每每誦讀,心底便掠起一絲溫馨的感覺撩人心緒。詩人用他的愛國熱情演繹出優美的詩篇深深的感染了我們。就讓我們集體誦讀全詩,嘗試背誦全詩,用我們的琅琅書聲深情期盼祖國早日統一,寶島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播放〈〈故鄉的雲〉〉)

板書設計:

〈〈鄉愁〉〉教學設計

育源中學

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