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世界的物質性教學設計

世界的物質性教學設計

《世界的物質性》教學設計

一、教學課題:世界的物質性 課時安排:1課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物質的基本含義、自然界的物質性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較爲深入的理解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3)能通過聯繫當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和我國當前的社會改革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對世界的物質性這個概念加以闡釋

(二)能力目標

(1)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物質觀分析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具有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

(2) 通過學習,讓學生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爲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瞭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3) 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從茫茫宇宙到人類社會,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存在形態。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物質世界自我運動的結果。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堅定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鮮明地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二)教學難點::物質的概念,物質和具體物質形態的區別。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問題探究法、教師講解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前面呢,我們從一般層面上學習了哲學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哲學的含義、哲學的基本問題,還探討了哲學與時代發展的關係——只有那些反映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纔是真正的哲學,它們對社會變革會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那麼今天,我們就開始系統地學習哲學史上最璀璨的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它的基本內容,主要關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世界是怎麼樣的,以及人與世界應該是怎樣的關係。本節課,我們重點解決世界的本原是什麼。

(二)講授新課

教師:請同學們看課本28頁的這則材料。材料上說是上帝造出了天地萬物,你們覺得可信嗎?說出你們的理由,可以結合你們之前收集到的材料。

學生:不可信,因爲那麼中國還有說我們人是女媧用泥土捏出來的。還有盤古開天闢地等傳說呢。那麼自然界到底是由誰創造的呢?一下說是上帝,一下說是女媧,又有人說是盤古,這豈不是矛盾了?

教師:同學們說的很好,其實上面的這些都是一些神話和傳說罷了,根本就是背離客觀現實的。其實,自然界不是由誰來創造的,它是客觀存在的,是物質的。

問題一:

教師:李白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請問同學們爲什麼會有陰晴圓缺,是由於人的悲歡離合嗎?月與人的心情到底有沒有關係?

學生回答:人的心情與月是沒有關係的,月亮的陰晴圓缺是由自身的運動規律決定的,而非人的心情可以影響。

問題二:

教師:同學們有聽說過“橘生淮南則爲橘,淮北則爲枳”,請同學們分析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植物的生長是依據土壤環境等因素,並非人的心情或意願。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麼共同點呢?

學生:不能被思想所控制,自身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教師:很好,從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總結得出:在自然界中,無論是花開花落,江河奔騰,還是沙漠景觀的都是按照自然界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是被人的思想所控制的,他不是有上帝或任何人創造的 ,是客觀存在的。

問題三:

教師:同學們知道人是由古猿(停頓,由學生回答)進化而來的?在猿還沒進化成人時,古猿的生存依靠是什麼?

學生回答:自然界。

教師總結:這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自然界先於人產生,人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同時也離不開自然界給我們提供的各種物質資料。

問題四:

教師:大家都知道,在人產生後就必須維持生存,就開始了對自然物的改造和利用,人經歷了原始社會,只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今天我們所處於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漫長的時間內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是沒有停止過,那麼自然界是否還是客觀的呢?

學生:討論並舉例說明。自然界仍是客觀的,如我們用木頭造桌子,依據的是木頭所具有的屬性。又如克隆羊,我們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造出來的仍是羊,而不是一頭豬。因此,我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無事利用它的屬性和發展規律,而不是改變它的屬性來達到目的。在人類社會產生後自然界還是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的。

教師:從上面的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知道,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客觀的,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教師:那麼通過上面問題的探討,我們可以說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的,因此具有物質性。那麼什麼是物質呢,這個概念我相信大家不是第一次聽說了,但都沒有深入的瞭解,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麼是物質?

教師:請一個同學來大聲朗讀一下物質的含義。

學生:朗讀

教師:這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物質的定義的,現在我們來解讀一下這一物質得定義。

(1)“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的,不論我們承認與否它都存在。通俗地說,就是不管我們怎麼想,它都是客觀地存在,不會因爲我們的意識的產生而產生,不會因爲我們的意識的消失而消失。比如我們窗外的高山、樹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願意不願意,它們都聳立在那裏,是不會依賴於人的意識的。

“客觀實在”是指物質的唯一特性,是萬事萬物同意識聯繫起來進行比較抽象概括出來的。能爲我們的感覺所複寫、反映。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這一物質的客觀性--------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2)能爲人的意識所反映”,物質不是虛無飄渺的,物質能爲我們所感覺,能爲人的意識所反映,也就是說能被人們所認識,比如我們剛纔說的高山、樹木,我們能夠感覺到它、能看到它。這是物質的可知性。可知論是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而與它相對的不可知論則屬於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以物質爲人的意識所反映-------可知性,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

(3)哲學上的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

哲學上講的物質是對物質世界中所包含的千差萬別的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屬性的抽象和概括,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屬性,她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永恆的,不滅的。

什麼又是抽象和概括呢?舉個例子,我們日常所吃的蘋果、梨、橘子、香蕉等,我們可以合起來說是水果。“水果”這個詞就是對香蕉、蘋果等的概括,它具有這些東西共同的一些屬性,但是如果說拿一個水果,那麼這個說過到底指的是什麼,他只是一個概念上的詞。就相對於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一樣的。

(4)物質是不能被消滅和創造的,物質是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只要世界上存在物質,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就存在,物質就存在。

教師總結: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着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牢牢掌握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領悟: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同學們把這句話劃一下。

問題五:社會的發展是由神安排和決定的,是由他控制的。

教師: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怎樣看待?下面就由我們來證明他的問題是錯誤的。

(1)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產物

大家在看過了書本第30頁後瞭解到人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由猿進化而來的,那麼大家思考一下,人和猿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學生:勞動

教師:對了,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也是人和猿的區別。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機構,形成了手腳分工,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勞動還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形成了社會集團,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勞動的分工使這種關係進一步加強。從這我們可以得出,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問題六:請大家閱讀一下構成社會物質生活的三個要素,並且解釋?

學生:討論

教師:

地理因素,是指人類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也可以說是環境,大到國際環境,小到社區環境,這都是我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不是我們一個人能夠決定的,是依據客觀的狀況決定的。

人口因素,人口的質量,數量不是我們單個人能夠所改變的,我們制定的計劃生育政策只能是依據當前情況進行的規劃,而不是說我想使整個地球人口合理,我們是無法因爲我們的想法而突變的。

生產方式,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生產關係如果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兩者就像人的腳和鞋子,鞋子如果不適應你的腳,你就走不快。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中國人可是吃過大虧的,大躍進的時候,說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在這種錯誤的指導思想下,中國人做了很多不切實際的事情。有一個順口溜:一顆芝麻光溜溜,炸成香油發了愁,全國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裏頭。這是嚴重脫離實際,所以大躍進不僅沒有使我們超英趕美,反而使中國倒退了好幾年。所以生產方式是客觀的,是物質的。

教師:從以上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的三個要素,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三者都是客觀的,這也集中體現了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教師:自從人類產生後,也就有了意識,意識是隨着人和人類社會產生而產生的,同時它的內容也來自於社會和自然界,意識也是物質的。因此呢,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同學們把最後一句話划起來。

教師: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今天我們講了世界的物質性,其中包括自然界的物質性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自然界的物質性中我麼們要知道自然界中的事物有自身所固有的規律,並按這種規律形成和發展,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還要牢記物質的含義,理解物質和物質形態的區別和聯繫。 在人類的物質性中要明白從三個方面看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就是從產生上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存在上看,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物質的;從發展上看,人類社會有其客觀的規律。 最後得出結論,世界時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世界的物質性》說課稿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物質的哲學概念;

【理解】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是物質的;

【運用】懂得用世界的物質性原理思考現實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對具體物質形態的直觀感受,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世界的起源的探究,培養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對神創論的否定。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難點:物質的哲學概念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一)設計理念

1、貫徹主體性教育思想和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把以教師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把教教材轉變爲用教材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貼近生活,體現構建以生活爲基礎,以學科知識爲支撐的課程理念。

(二)教學方法

教法:觀察法,討論教學法,

學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體驗式學習法,質疑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具體實物(蘋果、榴蓮、香蕉(生和熟)以及其他非水果實物)

(二)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很高興來到xx,和我們xx四中的同學們一起學習,今天我們來探究一個神祕的話題: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三)講授新課

1.物質的概念(約15分鐘)

教師分發之前準備的物體,讓學生自主觀察,並描述自己手上的物體。

學生描述自己手上的物體,教師抓住學生提出的表示感知的詞語,並及時寫在副板書上。

教師針對描述榴蓮的學生的回答進一步挖掘,提問“榴蓮的味道你喜歡嗎?不喜歡但是你能改變嗎?”

教師提問:大家手中的這些具體的物質形態有什麼共性?

教師總結:哲學上說的物質就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進一步提問:wifi是物質嗎?

2.自然界的物質性(約4分鐘)

讓剛剛拿到香蕉的同學吃一下香蕉,分別採訪吃了熟香蕉和生香蕉的同學,有什麼感受。

引導學生回答出生的香蕉很難吃下去,從而引出我們應該要遵守自然界的規律。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自然界的發展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

教師提問:請同學結合自己現有的知識,說說自然界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通過大家的回答,我們至少能知道,自然界不是由神創造的。

教師小結:自然界的產生和發展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所以自然界是物質的。(板書)

【過渡】學生提出:我們可以改造自然界。(突發事件)

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引導:大家來思考一下,“改造”是一個什麼樣的規程。

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5分鐘)

學生結合課本,分組討論“改造”是一個什麼過程,並以小組爲單位分享。

學生分組回答,教師層層挖掘:

(1) 從人類社會的產生來看

改造需要用雙手→這是一個勞動的過程→勞動的主體、工具、對象都是物質的→勞動產生人→勞動產生人的思維、語言和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 從人類社會的存在來看

人類社會產生了,人類社會的存在又需要哪些要素?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而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要素。

(3)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而這個規律是客觀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具有物質性。

教師小結: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板書)

4.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4分鐘)

剛剛同學們提出,勞動產生人的思維。再看同學們提出的“改造”,人們改造世界能不能隨心所欲地改?

引導學生提出我們在改造世界的時候應該遵循客觀的規律。

教師小結:人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板書)

5.總結(2分鐘)

剛剛我們逐一驗證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分別對應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