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教學設計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教學設計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宜採用講授演示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可以確定爲四大模塊:展示現象、提出問題、解釋原理、總結概念。

教學過程:

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哪個同學來給我們講一下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學生回答)那麼我們最後在總結的時候,對於結構和功能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學生回答)既然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相統一的,那麼生物膜的結構到底與其何種功能相適應或有聯繫呢?好,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第3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問題探討。(先請同學們來看一下,然後對於後面的問題進行下討論,形成一個有共識的答案呈現給大家,好,我們已經瞭解了這個現象,那麼接下來看看同學們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見解。)

教師呈現“問題探討”中的實驗現象,組織學生討論三個問題。

問題1:什麼樣的分子能通過脂雙層?什麼樣的分子不能通過?

問題2:葡萄糖不能通過無蛋白質的脂雙層,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

萄糖,如何解釋?

問題3:觀察此圖表,聯繫已學過的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學生分組討論

小組代表發表看法

教師: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要不斷從外界攝取細胞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產生的廢物排出去,以維持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那麼,物質是怎樣通過細胞膜出入細胞的呢?

演示:清水中滴一滴紅墨水,清水很快就變成紅色,爲什麼?

學生小組交流得出:擴散的概念

(一)被動運輸

教師引導:回顧“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與這種擴散比較,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出細胞是不是與上述擴散相似?

再列舉氧和二氧化碳進出細胞的現象(肺的吸氣與呼氣)

學生總結:自由擴散的概念。

特點:物質由高濃度一邊擴散到低濃度一邊,既不需載體,也不消耗能量 接着教師設問:提出“水分子能夠通過脂雙層,葡萄糖不能通過無蛋白質的脂雙層,卻能通過細胞膜,這是爲什麼?”

學生嘗試作出解釋

教師提示:載體蛋白的作用

師生總結:得出協助擴散的概念

特點:物質由高濃度一邊擴散到低濃度一邊,需要載體,也不消耗能量 教師講述: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統稱被動運輸;展示“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示意圖”

講述下列情景:①木材(或竹捆)從河的上游隨水漂到下游;②船裝白糖(或食鹽、化肥)從河的上游漂到下游(不開發動機);③船裝着貨物由下游開往上游,船尾冒着白煙且伴有發動機的聲音。

學生思考:①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需要能量嗎?爲什麼?

②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有什麼不同?

③爲什麼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被稱爲被動運輸?

學生回答:(略)

(二)主動運輸

教師繼續:上述③船裝着貨物由下游開往上游,船尾冒着白煙且伴有發動機的聲音。與前二種情形不同在哪兒?

學生答:(略)

教師指導學生看課本圖表P71;P73;P63

背景資料: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 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倍,而紅細胞中的Na+ 濃度卻是血漿中Na+ 的濃度的1/6。

聯繫第一節內容並設問:這些離子爲什麼能逆濃度梯度運輸呢?

學生回答(略)

師生得出:主動運輸的概念;展示“主動運輸的示意圖”

特點:物質從低濃度一邊被運輸到高濃度一邊,不僅需要載體的協助,而且也需要消耗細胞活動產生的能量(哪來的?)

再現CAI展示三種情景,提問學生: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各與哪一類情景相似?爲什麼?對於細胞生活有什麼意義?

學生答:(略)

教師巡迴指導,學生完成後可稍作點評。

教師歸納: 不同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不同的,也就說明細胞膜對通過的物質具有選擇性,它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具體表現在: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啓發學生進行議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①物質通過細胞膜出入細胞的三種方式中,你認爲哪種方式對於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最重要,爲什麼?

②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即水分子等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可以通過,而其它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過細胞膜。那麼大分子如何出入細

胞呢?例如水中的有機物顆粒是如何進入原生動物草履蟲體內的,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又是如何排出體外的?(展示分泌蛋白的圖)

教師指出,物質出入細胞除上述三種方式外,還有其它特殊方式。大分子物質不能直接通過細胞膜不等於大分子物質不能出入細胞。一些大分子物質是以一定方式出入細胞的,如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白細胞對異物的吞噬作用,胰島細胞對胰島素的分泌作用等。

思考、人體的白細胞能吞噬入侵的細菌、細胞碎片及衰老的紅細胞,這是什麼作用?對人體有什麼意義?

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分爲兩大類: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被動運輸包括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它們都是順濃度梯度運輸的過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但協助擴散需要載體蛋白質協助。主動運輸是逆濃度梯度運輸的過程,需要消耗細胞的能量,還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說課稿

大家好,我是來自xxxx,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選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二節。

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1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的是物質是如何進出細胞的,這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的結構以及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學生對幾大生命物質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本節課在此基礎上來學習細胞的物質運輸方式,又爲之後要學習的各種細胞代謝活動打下基礎,故本節課內容具有承上啓下之作用。

2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情

我要面對的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學生經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對細胞功能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已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和Flash視頻來引發他們觀察和思考,加深學生對於物質進出細胞所需運輸方式的理解,並培養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再通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來增加學生獨立思考和互相合作意識。

3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的瞭解,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國中科學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擴散現象和滲透作用的實驗觀察,能正確區別這兩個概念並且能識別生活中的擴散現象和水分子的滲透作用。

2.可以解釋紅細胞的脹破和皺縮現象以及植物細胞的膨脹和質壁分離現象產生的原因。

3.能說出主動轉運和被動轉運的異同點。

4.能舉例說明物質進行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根據實驗現象,學會分析和歸納得出結論。

2.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和所學知識,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能通過舉例和對比來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生養成發現和解決生活中某些現象的興趣。

2.學生能夠通過參與討論和交流,養成與他人合作分享的習慣。

4 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實驗演示法和自主合作學習法爲主,輔之以多媒體演示法。既可以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5 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大致分爲四個環 節。

(一)新課導入

【提問一】 提問學生是否記得細胞膜的結構和特點,鞏固知識,思維暗示,並以“我們每天都在進行呼吸,那麼氣體又是如何進入我們的細胞來維持我們的生命的呢?”開始本節課的內容學習。

(二)新課教學

【演示一】 做一個小實驗,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水,然後滴入幾滴紅墨水,靜置,讓學生

觀察並猜測最終現象。——以容易操作、便於觀察的小實驗來調動大家積極思考,踊躍發言,活躍課堂氛圍。

【提問二】 以實驗現象提出這堂課第一個概念,擴散,再提問學生有沒有由此現象聯想到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引導學生知識聯繫實際,鼓勵學生髮現和解決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提問三】 一杯糖水中有幾種味道呢?——培養學生養成質疑和求真的精神,鼓勵學生髮達自己想法,學會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知識。

【演示二】 圖片展示滲透裝置,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五分鐘後派代表發言,有不同意見可以提出,或者相互補充。我會進行適當引導與補充並糾正錯誤觀點,幫助學生理順知識和形成正確邏輯思維。最後用多媒體演示Flash動畫,加深學生理解。——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他人進行溝通,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又鍛鍊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演示三】 用多媒體Flash動畫展示被動轉運的兩種方式,學生自行概括兩者的異同點,要求以表格形式列出。——鍛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演示四】 用多媒體Flash動畫展示主動轉運,讓學生總結主動轉運和被動轉運的異同。——學生通過對比來區別幾種不同的物質轉運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

(三)學以致用

【解決一】 紅細胞的脹破和皺縮現象以及植物細胞的膨脹和質壁分離現象。

【解決二】 簡單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三種運輸方式的運輸速率與濃度差的關係。 ——學生獨自思考後與同學交流討論,教師請學生上臺演示講解,不同意見學生可補充,最後教師給予糾正、補充和完善,向學生重新解釋確認原因。當堂進行問題討論,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以及一些思維誤區的當場解決,使知識得以鞏固。

(四)小結和作業

強調滲透作用產生條件,簡單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三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課後作業佈置:書本上的作業;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由不同物質跨膜運輸方式導致的可觀察現象,與同學交流並解釋,互相補充和糾正。

——學生自行去發現和解決問題遠比老師強加大量課外習題來得重要,學生觀察生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與同學交流、解決,可以樹立學生學習科學的信心,加強興趣,增加同學之間的友誼。

以上就是整個教學過程,關於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新課導入2,新課教學30,學以致用8,生成性教學2,小結和作業佈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