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教師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教師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一

教學內容:

新世紀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教科書32頁“猜數遊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得數是6、7的加減法,讓學生經歷由具體情境抽象出得數是6、7的加減法的過程,能夠正確地計算得數是6、7的加減法。

2、通過遊戲等方式,使學生在具體的觀察與動手操作活動中學會得數是“6”和“7”的加減法,發展學生的數感。

3、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直觀的參與到討論得數是6、7的加減法活動中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掌握“6”、“7”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有序思維的能力。

教具準備:

磁扣 磁板 掛圖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能說說你們喜歡做什麼遊戲嗎?今天教師也要和你們一起來做遊戲,你們歡迎我嗎?那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個猜數遊戲。(板書課題:猜數遊戲)

師:對於能夠積極參加遊戲並遵守遊戲規則的同學老師將會獎勵他一枚笑臉,誰得到的笑臉最多,誰就是今天遊戲的獲勝者。

師:遊戲規則是這樣的:1、能認真聽老師提出的要求。2、能傾聽小朋友們的發言。3、回答問題聲音響亮,說話完整。聽清楚遊戲規則了嗎?好,下面我們先來做一個單手猜數的遊戲。

二、猜數遊戲

1、數數

師:請同學們數出我在黑板上貼了多少枚棋子?(師貼,生數)

師:好,現在我從中拿出一部分,誰來猜猜我手中有多少枚棋子?

(學生或許猜多了或者是少了,教師給予相應的“多了”或“少了”的提示)

師:他猜的對不對呢,請同學們一起來數數。(師在黑板上貼出來)

2、拆分“2”與“4”

師:現在老師把這6枚棋子分成2堆,注意觀察,老師左邊擺了幾枚棋子,右邊擺了幾枚,一共是多少枚棋子呢?誰能完整的說一說?

生:左邊擺了2枚,右邊擺了4枚,一共擺了6枚。

師:根據這個你能列出2個加法算式嗎?

生:2+4=6 4+2=6 (板書2+4=6 4+2=6 )

師:那麼如果老師把這6枚棋子貼在黑板上2枚,誰知道我手中握着幾枚?

生:4枚。

師:你怎麼肯定是4枚?

生:因爲一共是6枚,減掉黑板上的2枚,所以手中就有4枚了。

師:你能列出減法算式嗎?

生:6-2=4 (板書6-2=4)

師:如果我在黑板上貼了4枚,誰知道我手中又有多少枚呢?

生:2枚

師:你怎麼知道是2枚呢?用減法算式表示呢?

生:6-4=2 (板書6-4=2)

3、學生帶領做遊戲

師:剛纔同學們猜的有理有據,所以都猜對了,那麼還是這6枚棋子誰願意當小老師領大家來做這個遊戲呢?

師:你向大家說你是怎麼擺的,一共擺了多少個?

師:誰能根據他擺的棋子列出兩個加法和兩個減法算式呢?

生答師板書

4、全體動手操作

師:剛纔老師用這6枚棋子擺出一種方法,又找了一名同學也來擺出了一種方法,並且都列出了相應的加法和減法算式。你們也想親自來擺一擺嗎?好,那就拿出你們手中的學具,邊擺邊想,看看這6枚棋子還能擺出哪幾種方法,並把相應的加法和減法算式記錄下來。

生動手操作,師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應的板書。

5、小結:

剛纔我們把6枚棋子分成兩堆,擺出了四種不同的方法,除了左右擺一樣多的情況下可以列出一加一減兩個算式,其餘每種分法都可以列出四種算式。

數學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對象:國小高年級學生。

教學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提高學生的文學能力,加強數學與文學的聯繫,體現學科間的互通性與相聯性;

3、培養學生的聯想、遷移能力,發展學生智力。

教學準備:詩詞、謎語、題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涉及到數學知識。從平時的觀察中,我發現同學們有偏科現象,有些同學偏愛語文,有些同學偏愛數學。其實,數學與文學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數學知識在文學中的妙用。

(二)數學知識在詩詞文學中的妙用:

出示詩二首:

①一去三四里,煙村四五家;

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鄉村景色)

②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梨花都不見。(形容雪花紛飛)

(1)問:詩中共有幾個數字,從詩中我們可想象出什麼?詩中的十個數字體現了怎樣的意境?

(2)指出:兩首詩都用了1~10這十個數字,巧妙入詩,成爲千古佳句。

(三)數字成語: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四字成語之多,當居世界第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許多成語、口語中都鑲嵌了數目字,所佔比例非常大。看來,數字與中國人特別投緣。下面我們利用成語、常用語中涉及的數字,做一做巧妙的計算遊戲。

1、在( )裏填數字,組成數,按規定進行計算。

如:(十)拿(九)穩-(七)上(八)下=(三)位(一)體

算式:109-78=31

分組競賽:(在規定時間內全體同學操作,看哪一組組員做對的總題數最多。)

①( )光( )色×鐵價不( )=( )貨公司

算式:

②( )年青÷( )合花=( )花齊放

算式:

③( )刀( )斷×( )字經=( )頭( )臂

算式:

④( )嘴( )舌×( )視同仁=( )上( )下

算式:

⑤( )萬火急×( )指連心=( )萬富翁

算式:

⑥( )( )生肖×連升( )級=( )( )( )計

算式:

⑦( )年樹木×( )年樹人=各有( )秋

算式:

⑧( )面威風×( )竅生煙=( )顏( )色

算式:

⑨( )霄雲外-( )見如故=( )面玲瓏

算式:

⑩( )令( )申+( )波( )折=( )通( )達

算式:

2、根據等式填成語或口語。

如:算式:78+23=101

成語:(七)上(八)下+(兩)面(三)刀=(百)無(一)失

(1)分組競賽:(比一比哪組做得又對又快。結束後小組間互相交換,評價答案是否可行。)

①算式:48-36=12

成語:

參考答案:(四)平(八)穩-(三)頭(六)臂=(一)刀(兩)斷

②算式:9+1001=1010

成語:

參考答案:(九)霄雲外+(千)鈞(一)發=(十)全(十)美

(2)每個小組出一道類似的題目(必須先擬定參考答案),指名考一考另一小組。

(答對的加1分,答不上的扣1分:由出題的小組出示答案,並加1分。)

3、分別用“一”至“十”10個數字爲頭,寫出十個成語。

一( );二(兩)( );

三( );四( );

五( );六( );

七( );八( );

九( );十( )。

(每對一個,計一分)

(四)數學謎語:

導入:數學與文學之間還有一些很有趣的聯繫,如數學謎語,既可以由數字想象出文字,又可以根據文字的意思聯想到數學名詞。

搶答:

(1)7/8(猜一成語)七上八下

(2)並肩前進(猜一數學名詞)平行

(3)0.30元(猜一數學名詞)三角

(4)七天七夜(猜一圖形長度)周長

(5)兩牛相鬥(猜一幾何名詞)對角

(6)2~9999(猜一成語)萬無一失

(7)7分鐘+8分鐘=1000元(猜一成語)一刻千金

(8)10002=100×100×100(猜一成語)千方百計

(五)小結評價:數學在生活、學習和其它學科領域中的應用廣泛,起着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善於應用數學知識,才能使人類智慧得以提升。在今天的活動中,同學們思維敏捷,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相信在今後的學習中會更投入,取得更好的成績,能做到嗎?(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六)課外拓展作業:尋找生活中除文學外,數學知識在其它方面的應用。

教學教案設計 篇三

【學習目標】

1、把握意象的內涵,準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能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掌握閱讀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瞭解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特徵和感情表達的基本方法。

【學法建議】

這首詩沒有具體的敘事情節,應從意象入手,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馮至,中國現代作家、詩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關於個體與人類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體驗與思考,由27首詩組成,是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現生命主題的一部詩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選擇了“十四行詩體”,完全採用現代白話口語,連關聯詞也很少使用,卻將這種外來的詩體形式運用自如,達到了內在詩情、哲思與外在形式的和諧。其《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徵候,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2、資料鏈接

(1)背景知識

《別離》和其他十四行詩一樣,均作於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時送給朋友的。那時,爲躲避日寇的飛機轟炸,詩人從昆明來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雖然離開了鬧市,身居茅屋,但仍關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專注着多難的。人生,“擔負着工作的辛苦”。由於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他即便是抒發個人的感受,寫別離這樣的題材,也沒陷入李義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窠臼,而是道出暫時的別離與永存的友情的辯證關係。作爲友情頌歌,它宛如熊熊躍動的火苗,暖人肺腑;作爲精神營養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於純青的爐火,逗人思索。

(2)名句分享

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李白

當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王昌齡

友誼是美德之手段,並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費爾巴哈

所謂友情,是平等的人們之間離開了利益關係的交易。——哥爾斯

友情爲人生之酒。——楊格

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並不顯得像朋友。——德謨克里特

友誼是培養人的感情的學校。——蘇霍姆林斯基

友誼像清晨的霧一樣純潔,奉承並不能得到友誼,友誼只能用忠實去鞏固它。——馬克思

3、預習思考

(1)預設問題

①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

②這首詩揭示了友情怎樣的內涵?

③這首詩是通過怎樣獨特的視角,來謳歌真摯的友情的?

(2)預習課文後,你提出了哪些新的問題?

【課時安排】

一、自學評價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降生()耘耕()晤面()輪替()

2、“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個比喻句的意思是什麼?

二、文本研習

1、層次結構

全詩共四個小節:

第一節先具體描寫“”,詩人感到分別前的那一招手,彷彿是把世界劈成了兩半。於是,一股悲涼的情緒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但是,詩人並沒有悲觀厭世,分別使他獲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節承上把別離看成是“”,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

第三節,詩人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內涵。

第四節,詩人的思考進一步昇華:只要懷着感恩的心態,保持精神狀態的年輕,那麼,友誼常青,人生不老。

2、藝術特色

(1)新穎的形式

這是一首格律嚴謹的十四行詩。十四行詩是西方的一種格律詩。它音韻迴旋,有很強的抒情性,善於表現沉思的狀態和歇詠比較永恆的主題。作者借這種形式充分表達了。

(2)嚴謹的結構

詩人非常注意結構的安排,全詩具有“起”“承”“轉”“合”的結構。第一節“起”,突出離別帶來的情感衝擊,第二節“承”,寫離別後默默地承擔,嚴肅地生活,第三節“轉”,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第四節“合”,強調要平靜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對歲月的流逝、人世的變化。

(3)內在的情緒深邃的哲理

這首詩從“”的具體描寫開始,以抽象的感悟結束。淡化具體的離別場景描繪和過程交代,側重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深邃的哲理。是“思與詩相結合”的“沉思的詩”。

三、問題探討

1、分別前的那一招手,彷彿是把世界劈成兩半。詩人的這種奇想,有現實依據嗎?爲什麼?

2、這首詩是一首“沉思的詩”,詩人抒寫友情並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請談談你的理解,並與同學交流。

※選修延伸

【師生互動】

學習完這篇文章後,你提出了哪些新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把握詩中記事寫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點。

2、學習對比、反覆、排比等表現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詩通過記事寫人來抒情,這是區別一般抒情詩的最主要的特色。

2、難點:

詩人在構思詩篇時,把自己起伏的思緒,奔騰的激情作爲最主要的依據,這一點較難捉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介紹

艾青,原名蔣海澄,1910年出生於浙江。艾青出生時母親難產,一位算命先生胡說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貧苦的大堰河家去撫養,5歲時被領回家中讀書,但依然受冷遇,不準稱自己的父母爲爸爸媽媽,只准叫叔叔嬸嬸,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視的空氣里長大的”。這首詩是艾青在獄中寫的。

二、播放朗讀錄音

三、課文分析

1、提問:根據詩人感情和思緒的發展脈絡,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寫些什麼?詩人的感情又是怎樣的?

明確:

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與我的關係。感情:懷念與痛悼。

第二部分〔4~8〕:回憶大堰河辛勞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畫了大堰河勤勞、善良的品格。感情:眷戀與感激。

第三部分〔9~11〕:寫大堰河死後的淒涼和一家人的悲慘遭遇,詛咒和控訴了黑暗的社會現實。感情:同情與控訴。

第四部分〔12~13〕:是詩人呈給大堰河的輓歌和讚美詩,抒發了詩人對大堰河深情的懷念和由衷的讚美之情。感情:謳歌與讚美。

詩,是十分講求意象的一種文學體裁,可以說,沒有意象就沒有詩。所謂“意象”,用艾青的話說就是“純感官的,具體化了的感覺”。是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在這四部分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感情線索,那就是詩人對大堰河的摯愛以及對舊社會的痛恨。有了這條感情線索,才使本詩成爲一個藝術整體。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記事寫人來抒發的,而這些事又是通過一系列的意象來表現的,這一系列的意象又寫出了人物形象。

2、提問:在第一部分中,作家用了哪些意象來寫?

明確:描寫了一系列圖景,有“草蓋的墳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園地、長滿青苔的石椅”,給人創造一種孤獨、淒涼、冷落的意象。

3、提問:在第二部分中回憶了大堰河對我的愛撫,作家是怎樣來表現這種愛的?

明確:詩人不惜筆墨進行了鋪排,先用8個排比句刻畫出8個細節,這8個真切、動人的意象,把大堰河對乳兒的愛寫得非常具體、充分。還寫了自己回到家中的陌生、忸怩,來襯托出大堰河對我的愛。大堰河爲了生活,到地主家幹活,勞動是極繁重的,作者用了6個排比句寫出來,然而她卻是“含着笑”,這表明她的勤勞與善良,爲能夠和乳兒在一起而笑。這種愛是超越了功利關係的偉大而無私的愛,真正的母愛。又通過一系列具有典型意義的意象的描寫,有切糖、誇畫、贊兒,特別是那個夢,表現她具有美麗、豐富的內心世界。

4、提問:在第三部分中,運用了哪些意象來寫大堰河的葬斂之薄?

明確:用了“同着……”五個意象,猶如五組電影的特寫鏡頭,給大堰河這一勤勞、善良、普通農村婦女的一生畫上了一個血淋淋的句號。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詩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詩人的感情也昇華到了極致。這與前三段中通過塑造大堰河形象來進行抒情不同,作者拋棄了具體的敘述或描寫,直接喧泄自己心中火山噴發似的激情。

小結: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時而記人寫事,時而直抒胸臆,時而回憶歷史,時而直面現實,時而寫保姆,時而寫詩人自己。這都是以自己起伏的思緒,奔騰的激情作爲最主要的依據。艾青曾經多次說過:“詩人必須說真話。”他還說:“詩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別人的心。”這首詩正是依靠真情實感,塑造一系列真切動人的意象,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這點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數學教學設計 篇五

許多教育者都有這樣的教學感受,好的教學預計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闃重要作用。現低教學理念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或爲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工,爲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開啓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參與,主動探索,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一、合理地分析教學內容

一節數學課教學的成敗,教學內容的呈現是至關重要的。爲此,教師必須能多樣地、靈活地呈現教學內容。

在這裏特別強調的是對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師不僅考慮本節課所教的知識,更要考慮到本節課後蘊涵的潛能。如國小數學中知識的遷移:由剛開始的表內乘法→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整數乘法→小數乘法→分數乘法→百分數乘法,每個知識點之間都存在緊密的聯繫.

二、合理地分析學生情況

教學設計必須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學習困難,學習興趣及學習方式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會事倍功半或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老師不能用自己的視界來衡量學生的視界。要想真正瞭解學生不僅僅依靠經驗,有時還需要一定的調研,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選擇。

三、合理地確定教堂目標

教學目標的陳述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要看這種教學目標有沒

有價值,能否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某種積極的變化,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個性需要。所以說教學目標是爲學生的“學”而設計的,教師的“教”是爲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而服務的。《教學課程標準》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民價值等幾方面規定了學生應達到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也要體現數學教育的多方面價值,教學行爲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爲此,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是否有新的收穫,而不是教師是否完成了任務。

四、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

在設計活動時,要在認真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對教學進行差異化處理。教師:導入→提問→探究(組織學習、交流)學生:動手→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練習等,準備:教具、學具、課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學活動是爲了完成和達到教學目的而設計的,爲此,必須要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

五、合理地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是對個人本自身的教學進行批判和反省的過程,一節課下來,靜心反思,及時記下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思考再交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教學,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了個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避免無效性教學。

通過教師合理地設計、安排,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住,再接再勵,把教學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教學設計方案 篇六

教材分析:

這是一堂數量詞的歸類識字課。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積累了許多識字的方法和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在遊戲中互教互學中學會本課的生字,發展語言想象等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我會認”的14個生字,會寫本課“我會寫”的六個生字。

2.根據教材提供的數量詞的用法,把身邊的事物用數量詞表達出來。

3.感悟情境,展開想象,在敘述時,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4.用喜歡的方法識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興趣,對識字方法能歸納和總結。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字寫字,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語言能力並能對識字方法予以總結。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旅遊嗎?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去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玩兒,你們願意嗎?我們今天究竟要到哪些地方玩兒呢?祕密就藏在咱們語文書《識字6》中。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文,自主識字。

想不想不用老師教,自己就把課文讀會?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該怎麼辦?(問同學,問老師,拼拼音)讓我們打開書輕輕地讀一遍課文,圈出不認識的生字寶寶,多讀兩遍,咱們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讀得又快又好。

2檢查初讀。

指名一人讀一節,其他學生聽。聽是否讀準了音。

3.師生共同評議,對讀錯的生字進行糾正。

三.創設情境,學習生字。

1.學習第一節的6個生字。(海鷗灘軍艦帆)

A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B.學生說想象的畫面。

C.課件展示海邊景色圖。一邊描述海邊景色,相機展示帶音節的詞語。

D.讀帶音節的詞語。(自讀小老師教讀齊讀)

E.課件展示不帶音節的詞語。(學生自讀小組賽讀)

F.課件展示不帶音節的詞語。(學生自由讀開火車讀)

2學習第二節的生字。(秧稻塘)

A自讀第二小節,邊讀邊想畫面,畫出不懂的詞語。

B.學生彙報不理解的詞語,相機展示課件理解“一畦一方”的意思,同時拓展一畦畦一方方的意思。

C.課件展示帶音節的“秧稻塘”三個生字。(自由讀分組讀齊讀)

D.課件展示不帶音節的“秧稻塘”三個生字。{搶讀}

E.總結學習第一二節的學習方法。讀課文——想畫面——認生字

3根據總結的學習方法學習第三節。(學習生字“竿溪”)

A小組自學。

B.指名讀第三小節,並說想到的畫面。

C.根據學生的想象相機出示本節情境圖。

D.課件展示帶拼音的生字“竿溪”。(指名讀搶讀)

E.課件展示不帶音節的生字。(齊讀)

F用“小溪”說一句話。

4用學習第三小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四小節。

四鞏固識字。

A小組內學生用生字卡互考生字。

B.小老師用生字卡考讀全班學生。

C.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從字的結構從識字方法等方面總結)

五再讀課文,感悟數量詞。

A指讀課文。

B全班分組對讀,一組讀一句。

C師生對讀。

D全班拍手讀。

像同學們剛纔讀的“一隻”、“一片”這樣的詞語,我們把它叫作“數量詞”。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數量詞,比如,“我是一位老師”中的“一位”,“這是一支粉筆”中的“一支”。請小朋友快快觀察我們的教師,也可以想象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請你給它配上恰當的數量詞。。同學們同桌爲一組,我們也用數量詞編一段課文。

七指導書寫。

A教師範寫“海竹”兩個字,學生觀察書空。

B學生對寫這兩個字的建議。

C學生練寫。

D同桌互相評議書寫。

八板書。

識字6

海灘農村

公園學校

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通過生活的觀察,讓學生感悟世界萬物復甦了,爲春天增添了生機。

【教學重難點】

通過讀詩仿寫自己心裏流淌的詩。

【教學過程】

一、開啓詩(老師談話後,用優美的聲音給學生讀開啓詩)

伴着晨光,伴着歡聲笑語,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天。親愛的同學們,用我們最美妙的聲音開啓美好的一天吧

二、複習《露珠》

女:誰都不要告訴好嗎?清晨庭院角落裏,花兒悄悄掉眼淚的事。

男:萬一這事說出去了,傳到蜜蜂耳朵裏,它會像做了虧心事一樣,飛回去還蜂蜜的。

合;誰都不要告訴好嗎?清晨庭院角落裏,花兒悄悄掉眼淚的事。萬一這事說出去了,傳到蜜蜂耳朵裏,它會像做了虧心事一樣,飛回去還蜂蜜的。

三、學習新兒歌《晨光》

今天是清明節過後,第一天上學,孩子們放了三天的假,對於今天來到學校,孩子們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三天的長假,孩子們或多或少都能從身邊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在此基礎上,繼續和孩子們走進春天的世界,從而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同時,也想通過這首詩歌叫醒孩子們,讓孩子們能夠很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來,和我們一起讀一讀這首詩吧!

晨光

金波

女:晨光叫醒了風,

風叫醒了樹,

樹叫醒了鳥,

鳥叫醒了雲。

男:雲變成了雨滴,

滴落在大海;

海水變藍了,

洗亮了升起的太陽。

齊:太陽睜着亮眼睛,

望着樹,望着花,望着鳥,

到處花花綠綠,

到處熱熱鬧鬧。

1、集體讀,邊讀邊想像。

2、分角色讀。

3、配樂集體讀。

在朗誦的過程中,我問孩子們,“晨光叫醒了風,風叫醒了樹,樹叫醒了鳥,鳥叫醒了雲。那雲又會叫醒了誰呢?哦,叫醒了你,你來讀讀,叫醒了……叫醒了……你來讀一讀,我想,在這美麗的春天裏,也一定叫醒了咱們蝸牛班級裏所有的孩子們,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4、認識雲。

5、讀《雲》。

我想變成

一朵雲。

又鬆又軟

飄在藍天裏

從這頭到那頭

看夠了風景,

晚上就跟月亮

捉迷藏。玩膩了

就變成雨。

跟雷公

結個伴,

一起跳到

人家的池塘裏去

6、仿寫。

7、展示學生寫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