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本站小編爲你整理了多篇《小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範文,但願能對你的工作學習會帶來幫助。

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第1篇: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摘要: 運算能力是數學的基礎,是數學教學大綱要求的主要教學目的之一。

學生運算方面大多由於存在錯用公式、違反運算法則等原因,造成學生運算能力不強,以至於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運算問題。本文通過對國小生運算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國小生出現運算失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對提升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方法和策略進行探討,以期得到相關部門對此問題的關注,提高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

關鍵詞:  國小生;  數學;  運算能力

引  言:

數學是一門與運算息息相關的學科,運算能力滲透在數學學習的各個方面,由此可以看出,運算能力在國小數學學習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新課標指出:“運算能力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伴隨着我國素質教育的普遍實施,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寬廣,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是學生的數學思維明顯減弱,數學運算能力下降,甚至連計算能力也出現了“危機”。因此,增強學生數學運算意識,培養學生數學運算能力,就成爲了當前國小階段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 國小生運算能力的重要性

1.運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數學運算的應用非常廣泛,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的精髓不在於知識本身,而在於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及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例如有一塊長方形菜地,長18米,寬9米,一面靠牆,其它三面牆圍上竹籬笆。求竹籬笆長多少米?再如一個圓錐形的沙堆,佔地面積15平方米,高1.8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7噸,這堆沙子重多少噸?要想求出所用籬笆的長度和這堆沙子的重量,運算能力就要發揮作用了。因此運算能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或缺。

2.運算能力是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

在最新版的《數學課程標準》中,運算能力作爲一個核心概念提出,把運算能力的培養放在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運算是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在整個國小階段運算佔有非常大的比重,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數學運算能力滲透在數學學習的各個方面,是運算技能和邏輯思維的有機整合。國小數學只是學習數學的起步萌芽階段,大部分題目通過簡單的運算就可以得到答案,但是到了高中、大學等更高層次的學習中,許多題目都必須依靠以前學習積累的運算經驗來解決。因此,運算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國小生數學學習的效果,是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

3.運算能力對人的綜合能力培養意義深遠

運算能力的培養關係着學生觀察、記憶、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係着學生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重大的作用。運算能力還是學習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前提。著名數學家楊樂曾說:“數學是中國小的一門重要課程,同時數學也是大學裏絕大多數科系的一門非常重要和基礎的課程,對人的綜合能力培養意義深遠。”[1]由此可見,數學中運算能力對於人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有着深遠意義。

二、國小生出現運算失誤的原因分析

1.運算法則掌握不熟練

隨着國小數學學習的不斷深入,國小生也由具體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開始擺脫用實物來表示的運算,轉變爲進行抽象符號的運算。在整個國小數學學習中,無論是整數、小數或分數都要進行四則運算,並且都具有其特定的運算法則。熟練地掌握這些運算法則是正確運算的必要條件。任何的數學規則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建立在一系列數學概念之上的。概念法則不清晰會造成學生套用公式不準確等錯誤。對於國小生而言,剛開始接觸抽象的運算符號,對其代表的具體含義沒有深刻的認識,對數學運算規律不能應用自如,熟練掌握等。例如在學習分數除法時,有位學生這樣計算“÷=×=”,出現這種錯誤是由於該生對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掌握不熟練,不透徹,除以一個數沒有轉化成乘這個數的倒數,最終導致運算錯誤。這些問題都是造成國小生運算失誤的原因,進而表現爲數學運算能力較差。

2.基本口算不熟練

口算也稱心算,它是不借助任何一種運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運算方式。《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運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小數學中任何一道四則運算題,最終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題加以解決。雖然有些同學能夠正確的掌握運算法則,但由於基本口算不熟練造成運算上的錯誤,最終導致運算結果的錯誤。例如在化簡比的學習中,有位學生的作業是這樣做的:“0.125:=(0.125×1000):(×1000)

=125:625=(125÷125):(625÷125)=1:6”。出現這種運算錯誤是由於該生對625÷125的口算不熟練造成的,這種錯誤在國小中是經常出現的。

3.注意力不穩定,粗心大意

國小生的注意力穩定性較差,面對單調乏味的符號容易疲勞,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雖然不是大問題,但是比較難以解決。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生經常出錯,如看錯運算符號、抄錯數字、寫錯結果等。有時還會出現把加法當成減法,把減法當成加法,忘記寫小數點等錯誤。這些錯誤並不是實質性的大錯,只要做題時認真仔細一點是可以避免的。

當然,造成學生運算失誤的原因並不是單一孤立的,他們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

三、提升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1. 熟練的掌握運算法則

(1)搞清算理。

算理是運算過程中的道理,是對算法的解釋,是理解算法的前提,而算法則是具體的運算方法和法則。在國小數學運算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不能忽視算理在運算中的作用,只有兩者結合才能讓學生透徹的理解運算法則,從而在運算過程中應用自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相互討論,按照運算的意義一步一步地歸納出運算法則。這樣既可以避免強制性的接受生硬的運算法則,又可以讓學生在掌握運算技巧和原理的基礎上優化運算能力。

(2)加強練習鞏固

練習是學生理解和掌握運算法則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大量的鞏固練習,才能真正的掌握運算的算理,做到融會貫通,熟能生巧。只有在不斷地訓練鞏固練習中,才能逐漸提高自身的運算能力,做到舉一反三。在日常的國小生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內外時間,及時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使其在練習中加深理解和記憶,並熟練掌握。爲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每天佈置一定數量的運算題,並記錄下學生完成的時間和準確率,每月進行一次總結。對錶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獎勵,對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進行引導、鼓勵。長此以往,學生的運算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注重糾錯。

作爲教師,要正確的理解學生運算時所犯的錯誤。不能學生一做錯題就批評,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的恐懼,造成厭學心理。面對學生的錯誤,要看到學生的進步和努力,積極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改正錯誤。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或者小醫生,讓他們自己進行找錯、議錯、改錯。這樣學生在觀察、分析、討論中可以理解錯誤原因,防止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教師也可以收集學生在各類計算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加以分類辨析。製作錯題卡片,讓學生髮現錯誤並加以改正。在佈置作業的時候還可以有重點的複習鞏固易錯題型,加深學生印象,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2. 加強學生口算訓練

口算是日常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技能,熟練地掌握口算可以有效的輔助筆算,提高數學運算能力。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關鍵是要持之以恆,堅持訓練。爲了有效提高學生口算能力,我總結出了以下三點:

一是進行課前兩三分鐘的口算訓練。每節數學課之前,我都帶領學生進行幾分鐘口算訓練,幾個月堅持下來,學生對口算逐漸重視起來。不僅如此,經過幾個月不斷練習,學生的口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是重視基礎性口算訓練。基礎性內容的口算訓練十分重要,如20以內的進位加與退位減法、表內乘法、表內除法、100以內加減法等,這些基本口算內容都是以後學習數學運算知識的基礎。只有這些基本口算掌握紮實了,才能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口算能力。

三是多種形式的變換練習。國小生喜歡接觸新鮮事物,稍改變一下教學形式,學生的積極性立即提高。例如運用口算遊戲進行口算訓練、搶答口算、小組對抗賽等等,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讓學生在愉悅中提高口算能力。

3. 培養學生良好的運算習慣

在國小階段養成良好的數學運算習慣是至關重要的,不僅對提高運算的正確率有着積極地作用,而且對今後的學習生活有着深遠的影響。認真審題,仔細運算,靜心檢查是減少運算失誤,提高運算水平的重要途徑。

(1)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認真審題,理解題意是進行數學運算的前提。數學運算是一件非常嚴肅認真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但很多學生對審題這一環節不夠重視。看到題目,還沒有看清楚,想明白就開始計算,最後導致抄錯數字、運算順序不對等錯誤,嚴重製約學生運算能力的提高。而當一個學生有認真審題習慣時,作業錯誤率就會大大降低,還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低年級學生讀題目時用手指着題目讀,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二是讀完題目口頭複述一遍題目意思,加深對題目的印象與理解。三是弄清題意後讓孩子再讀一遍然後做題。只要遵循這三點進行練習,相信孩子會很快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2)培養學生仔細運算的習慣

運算過程直接影響着運算結果。在運算中要培養學生仔細、冷靜的學習態度。遇到難題、複雜的題目時要沉着、冷靜,不可急躁、心慌意亂。即使遇到簡單的題目也不可粗心大意。在日常的學習中,很多學生不能專心做題,經常會出現邊玩邊做題的現象,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還使運算正確率大大降低。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可以採用計時比賽、計算競賽的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運算中去。如在學習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時,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習態度散漫並且存在試商慢,計算不準確,忘記寫餘數等現象,自從採用了計時比賽與計算競賽的形式進行練習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計算準確率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大大縮短了做題時間,效果非常顯著。

(3)培養學生靜心檢查的習慣

    學生在運算時做到完全正確的概率很小,或多或少總會存在一些運算失誤或錯誤,檢查是數學運算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監考時,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做完試卷就開始變得心不在焉,東看看西看看,擺弄自己的文具盒等,根本就沒有檢查的習慣。一道題初步運算完了,不代表整個運算過程就結束了,教學時培養學生靜心檢查的習慣是必不可少的。檢查時要靜心、耐心逐一檢查。同時要結合所學內容,教給學生合適的檢查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交換加數乘數等驗算方法。

結束語

    總之,造成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差的原因並不是單方面,孤立存在的。提高國小數學運算能力也不是短時間內就有成效的。因此,在今後的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通過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興趣,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參考文獻

[1]翟晉玉.數學家楊樂:《數學對人的綜合能力培養意義深遠》,《中國教師報》2009年第6期。

[2]餘海龍:《國小生運算能力培養的策略》,《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年第9期。

[3]徐大彬:《提高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策咯初探》,《學園》2013年第6期。

[4]王淼:《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發展的現狀及對策》,《教師博覽》2014年第7期。

[5]齊迎春:《新課程下關於國小數學運算教學的思考》,《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年第12期。

[6]丁善容等:《優化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策略初探》,《教法探究》2016年第13期。

[7]周愛萍:《新課程呼喚全新的數學課堂》,《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第24期。

[8]樑肇方:《培養學生運算能力 夯實學生數學基礎》,《珠江教育論壇》2014年第2期。

[9]趙靜:《國小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方法探究》,《求知導刊》2014年第10期。

[10]劉豔:《淺談夯實國小數學運算能力的有效辦法》,《好家長》2015年第24期。

第2篇: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案例背景] 計算是國小數學的重點之一,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而運算能力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在修訂過後增加的十個核心概念之一,可見其重要性.計算的教學不能灌輸,老師只能教孩子方法,如同給學生們一把鑰匙,如何打開寶庫,便要靠學生們自己去發現和實踐,通過自己的內化,不斷提升運算能力.這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老師合理有效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事半功倍.

【案例描述】:一年級上冊《9加幾》

一、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師:看,運動場上多熱鬧啊!你觀察到了哪些運動項目?讓學生自由的說。然後教師利用多媒體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牛奶圖上,讓學生仔細觀察牛奶圖並說一說蒐集到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一共有多少盒牛奶?

師: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知道一共有多少盒牛奶的?(教師巡視,蒐集算法)

生:學生可能會採用數數法、接數法;

生:組成法;

生:湊十法;

師:你是怎樣湊十的,讓學生邊用學具演示,邊說湊十法。

師:誰採用的也是這種方法?找2-3個學生再完整的說一說湊十的過程,之後教師用課件直觀演示孩子們的思考過程:從外面的4盒拿一盒放進箱裏湊成10盒,箱裏的10盒和箱外的3盒相加,一共是13盒。使學生對“把9湊成10”有個初步的印象。

【設計意圖】:課標指出“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一步中如何計算9加幾,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彙報,逐漸形成對數學方法的認識,感受算法的多樣化。

二、優化算法,歸納總結。

師: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爲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在對比中逐漸發現哪種方法最簡便,哪種方法有缺陷。從而達到優化算法的目的。

引導學生歸結“湊十法”算理

學生用擺小圓片的方法計算9+4,邊擺邊說你是怎樣算出一共有多少個小圓片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圓片,完成湊十的過程。使學生頭腦裏形成湊十的表象,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

然後再指導學生說出“拿幾剩幾得十幾。”

師:1拿哪去了?強化湊十的過程,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設計意圖】: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搜集了一些學生說算理的小歌謠,如:爲了給9湊成十,把4分成1和3,9加1等於10,10加3等於13;見9想1湊成十,4可以分成1和3,9加1等於10,10加3等於13等等。但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即要求他們會思考,又能從直觀到抽象,還要會用語言表述湊十的過程,負擔較重。所以我把算理簡化成“拿幾剩幾得十幾”,這樣簡潔明瞭,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助於提高課堂效率。

三、鞏固算法,滲透思想。

讓學生用小圓片擺9+6,9+3的計算過程,指名彙報。

【設計意圖】:通過幾次操作、觀察、口述的過程。使學生把操作、思維、語言融爲一體,達到深化算理的目的。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同桌交流自己的發現?根據學生的彙報引出課題並板書。

然後詢問:我們是怎樣計算9加幾的?根據學生的回答用箭頭將9加幾的算式和 10加幾連起來,滲透轉化的思想。

四、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師:9加幾的算式還有哪些?

生: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

師: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麼發現?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集體彙報。

【案例反思】

《9加幾》是國小生在學習和認識20以內不進位的加法和減法的基礎上去進行學習的。學生掌握好了本節的知識,就能夠使學生在下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時候打下堅實基礎。下面我個人就本節課在教學過程所做的反思:

一、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數學教學和學習中,怎樣能夠學習和掌握知識,其中我個人認爲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愉快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們自己動手實踐、在樂中學習。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和構建知識的過程。數學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就是要由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理解、想象,體會,而不是單純依靠老師的課堂講解去獲取。根據我個人對數學理念的理解,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着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知識的實際出發,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棒理解和掌握湊十法。 引導孩子們思考,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分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讓他們繼續用小棒操作計算9加幾的算式,加深對湊十法理解。因此,只要是孩子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我絕不會代替的,做到讓孩子們多想、多動、多練,提高他們的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一些想象力,使課堂氛圍始終活躍,孩子們學習興趣濃。接下來讓孩子們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事例(礦泉水),如果我把它放在前面一個環節當中可能效果會更好一點的。這個環節當中裏有少部分孩子的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一定影響,在今後的教學和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二、鞏固應用,加強練習。

在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湊十法”以後,還要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我拿出了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練習是變式練習,發散的學生的思維能力。算出式子找朋友,在學生找完朋友後,有一個數15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說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6,也可能會出現10加5,還有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有可能會是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們的靈活的思維能力。當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做得不夠好,還有待教師的引導。

第3篇: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數學,一開始就被大家冠以“枯燥、嚴密、抽象”的形象。數學學習給學生留下更多的體驗是:枯燥、苦澀和知識的深奧……談論到數學,人們關注的就是學業成績如何,學到多少知識,看中的仍然是考試卷上的100分。數學究竟應該給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麼?學習是一種生活,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才能讓兒童享有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呢?今天我從祁老師的課堂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數學學習應作爲一種樂趣、一種體驗、一種享受,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問題出發,讓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景之中,使學生在解決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過程中,體會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近感。讓學生徜徉於生活數學、活動數學、體驗數學的快樂生活之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豐富的學習資源--讓教學塗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爲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挖掘身邊素材,讓學生輕鬆學習。

國小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師充分挖掘了學生熟悉的物品作爲學習的資源,例如:出示“恐龍、鯨魚、輪船、直升飛機”等大宗物品,讓學生感受到用原來的千克作單位太小了,必須要用一個大的計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噸”;再出示“雞蛋、奶牛、純淨水、綿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並以此爲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估算或計算,深刻理解1噸的概念,最後再出示一組噸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馬路的承載量、起重機的額定載重量、電梯的載重量等,把數學活動和生活應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和改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求最佳切入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用。

運用生成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每一分鐘都在孕育着創造,都將可能誕生一種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創意,已由完全地預設不斷地走向動態生成,時時在彰顯着課改的多彩魅力,演繹着課改的新理念。而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們預設之中,有的在我們的意料之外。這就要求我教師要從關注預設的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噸在生活中的運用時,教師出示了電梯的載重量1t,蓋住了可承載的人數,讓學生猜猜應該是多少人?學生的回答是:“二十幾”、“20”、“25”、“30”、“27”,教師面對出現偏離預設的生成,沒有強行把學生的思維拖回預設的軌道,而是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深入思考,這時第六個學生站起來說:“應該是13人,剛纔他們說的是小孩,應該是大人。”教師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問“那小朋友應該是33人,那我們是不是該寫小朋友33人?”這時學生想象着33個小朋友進電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學醒悟:不行,雖然33人的重量沒超過1噸,但是33人電梯裏面是裝不進去的。這時教師再請33人站起來,問道:“如果把這33人裝進電梯裏,情況會怎樣?”學生看着這麼多同學,一下子就明白了電梯裏面爲什麼不寫小朋友33人了。教師放慢腳步,與孩子同行,善於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從熟悉的地方顯出新的風景,創造出了精彩的瞬間。讓課堂教學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氣,走向灑脫,走向睿智;學生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發展,讓課堂真正成爲師生心靈共舞的家園。

二、親歷過程,主動建構--讓學生在體驗中親近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描述,明確了國小數學的內涵,即數學是一種過程。數學的學習,應努力讓學生親歷這一完整的過程。

然而,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於學生“眼看、心記、耳聽”的現象,孤立、機械地強化抽象概括,狹隘、生澀地解讀方法理論,忽視了國小生“操作中體驗、體驗中感悟、感悟中建構”的認知規律,使數學逐漸變成一門被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爲是枯燥、乏味的課程轉自個人述職報告範文。以前在教學“噸的認識”時,我們一般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請學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噸=1000千克,隨後的任務就是做很多的鞏固練習。從中顯現出來的教學方式爲:單純觀察----機械記憶----克隆模仿,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學方式。

1噸是個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讓學生在頭腦中正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可謂獨具匠心。教師讓學生親歷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觸摸數學鮮活生動的生命脈息,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得到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課堂中,通過學生的“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活動,1噸的大小在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學生現有的數學經驗是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也是探索、建構新知識的“支架”,噸的認識必須建立在對“1噸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噸;每個同學平均體重30千克,33個共重1噸;每頭奶牛重500千克,2頭奶牛重1噸;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等,共10組,有了這麼多素材積累,學生在頭腦裏建構了豐富、科學的1噸表象,爲後面幾噸物體的重量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2、開放的活動,豐富表象

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估計、交流、想象等活動,經歷1噸大小建立的過程。課堂上,老師安排了3個層次的活動。通過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體驗25千克的感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有感而發:“太重了”“特別重,實在搬不動”、“我覺得有點象運動會裏的舉重”……豐富而又真實的感受,接着老師追問:剛纔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進而推出要40袋,教師再問:如果把這40袋大米轉到一個大袋子裏,你可能會有怎樣的感覺?學生根據剛纔搬25千克大米時的感受,想象着可能會有的感覺,自由地談論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動”、“壓扁了”“還沒搬起來,渾身的力氣都沒了”、“我渾身都散架了”.,通過搬一搬、說一說、想一想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噸的大米對學生來說實在是太重了。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老師讓學生猜猜在坐的同學的體重有沒有1噸?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最後讓33個同學起立,讓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個同學的體重,這大約就是1噸的重量。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老師首先出示一組圖片:

讓學生在小組裏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彙報。然後教師又出示圖片:

由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主動在頭腦中積極建構的過程。這裏通過四個開放的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已經形成了豐富的表象,進一步深化了對噸的認識。

3、變式練習,深化表象

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這一表象,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分化,這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三個層次的變式練習達到了這一目的。噸在生活中的應用。先由學生說說你在生活的什麼地方見到過寫着幾噸幾噸的呢?再由教師從實際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這一重量單位的實際運用。由1噸轉向對幾噸的認識,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看似簡單,卻是對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整合,在讓學生回憶已經認識了哪幾個重量單位之後,再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它需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所出示的物體重量進行合理的估計,需要學生對所學重量單位有清晰的認識,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修改數學日記。日記一般是語文裏的內容,而這裏呈現的卻是數學日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記錄生活,讓學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記的內容設計也讓學生忍俊不禁,在會心的笑聲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克、千克、和噸”的認識。

分享:

第4篇: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範文★

摘 要:計算是數學的靈魂,而計算能力則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奠基石。計算能力的高低不僅影響着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效果,還對學生今後的生活、工作都有着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可以說,培養國小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中一項最爲重要的教學任務。爲此,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談幾點看法,旨在爲推動國小數學計算教學做出貢獻。

關鍵詞:國小數學;計算能力;口算;心算;筆算

在“大衆數學”教育觀念不斷推進的當下,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遠比傳授學生數學知識尤顯重要。衆所周知,計算能力是數學能力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恰是基礎教育階段最重要的教學任務。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從激活計算興趣、培養計算習慣、強化計算訓練三方面進行簡單闡述,具體如下:

一、激活計算興趣

在強制狀態下產生的學習並不是高效率的學習,只有在興趣驅使下的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成果。我們都知道,興趣有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還有一部分是需要通過刺激產生的。因此,爲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激活學生計算興趣勢在必行。

(1)讓計算走進學生生活

生活處處皆學問,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表示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計算是數學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因此在生活實際中學習計算,並將計算能力迴歸於生活實際中無疑是激活學生計算興趣的重要途徑。

一方面,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情況去編寫計算題,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在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問題時能真切地體驗到計算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及計算的作用,也能讓枯燥的計算變得更具生活氣息;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計算教學與生活有機銜接,讓學生從生活中去尋找和挖掘計算的素材,如此一來學生便會對計算產生親近感,自然也就激發了他們的計算興趣。

(2)讓計算帶領學生享受勝利

求勝心和集體榮譽感幾乎是每一個國小生都具備的寶貴特徵,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國小生的這一特徵,利用競賽遊戲去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比如舉辦“計算接龍”小比賽,教師用卡片、幻燈片等形式出示計算題,每組計算題對應每組的成員,讓學生以接龍的形式進行口算,並由教師計時,最終看哪組成員答對的題目最多,用時又最少。利用這種比賽的形式進行計算題的訓練,往往會取得不一樣的絕佳效果。一方面學生的計算興趣隨着勝負心的增強而增強,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在遊戲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計算的準確度和速度。

二、培養計算習慣

習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計算是一項嚴謹的數學訓練項目,一步錯就會滿盤皆輸。從實踐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做錯計算題的原因並不在於他們知識點的欠缺,更多的是粗心造成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幫助學生培養計算習慣,避免那些非實質的錯誤屢次出現。

(1)常規計算習慣

第一,要養成認真讀題、審題的習慣。在讀題時要明確計算題的每一個數字、運算符號、運算法則等,然後在腦海中想清楚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要想當然地計算;第二,要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書寫過於潦草、格式不夠規範、數位不對齊等都是導致計算錯誤的原因;第三,要養成算後檢查的習慣,杜絕出現由於粗心造成的錯誤;第四,要養成獨立計算的習慣。獨立完成計算題是發揮計算題訓練的切實保證,只有獨立自主地完成教師佈置的計算題作業,纔能有效提高計算的能力。

(2)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當然,除了以上幾項常規的習慣需要養成外,數學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記錄錯題集的習慣。數學教師要指導學生將自己做錯的習題收集到錯題本上,這些錯題有的是因爲知識技巧的欠缺而出現的錯誤,有的則是因爲粗心大意而出現的。把這些題的錯誤及改正過程都完整地記錄在錯題集上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3)估算的習慣

估算是保證計算正確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途徑。數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養成估算的習慣,運用估算去給計算結果做出預先定位,從而快速準確地確定計算結果的取值範圍。比如在計算198×8=?這道乘法題時,數學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估算。藉助估算我們知道198×8的結果一定是個四位數,如果後期計算的結果是3位數或5位數,那麼可想而知計算一定出現了錯誤。由此可見,估算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數感,還爲學生檢驗計算結果提供了幫助。

三、加強計算訓練

(1)記憶訓練

如果學生能夠熟練記憶一些常用的數據,那麼他們在計算過程中便能輕車熟路,計算的結果也會更加準確。所以,數學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記憶性的訓練,包括熟練背誦九九乘法表、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等;除此之外,數學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去以記憶一些計算上的小技巧,比如積爲整百的25×8=200,積爲整千的125×8=1000等。

(2)筆算強化訓練

雖然,題海戰術是一個不值得提倡的教學方式,但我們並不能否定多做題的重要性。強化計算練習可以說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不可取代的環節。當然,強化訓練並不是越多越好,教師在進行計算題的訓練時要講究針對性和時效性。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把握學生容易出錯的題型,設計針對性訓練。比如“20以內的退位減法”“橫式轉豎式”“100以內的進位加法”等訓練,只有突出訓練的重點,纔能有效提高訓練的效果,也才能真正去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之,雖然計算能力是國小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但數學教師卻不能憑藉枯燥單一的題海戰術來強化學生的計算能力。而是要在激活和保持學生興趣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一步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恆地採取科學、靈活的訓練方式,學生的計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張曉梅.淺談國小數學教學中計算能力的培養[J].都市家教刊,2012(12).

[2]朱雪俊.紮實學習夯實基礎:淺談國小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旬刊,2016(13).

第5篇: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範本★

計算能力是數學素質的最基礎體現形式,也是學生在數學課學習的基礎性知識。通過計算時的準確率和速度,可以初步判斷國小生數學水平的高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課堂教育的效果。國小低年級階段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關係到學生今後的數學學習。因此,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國小低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對其今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怎樣培養低年級國小生的計算能力呢?我認爲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應從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入手。尤其對於年齡較小的低年級國小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以此提高計算教學的效果。數學計算是圍繞數字和運算符號進行的,這些枯燥單調的符號化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爲了提高學生對計算的興趣,教師可以藉助教具或者豐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例如,課堂的數學競賽、猜數遊戲、猜卡片遊戲等,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能提高計算的興趣,還培養了良好的計算習慣。另外,在國小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我在教學簡便運算前,首先給學生講解數學家高斯創造性地解答“1+2+3+……+99+100”這100個自然數之和的故事,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不自覺地產生了和數學家比一比的念頭。

二、培養學生的良好計算習慣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會因爲書寫潦草或心不在焉造成計算題的出錯,這與學生的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有很大關係。因此,教師要首先明確良好學習習慣對低年級國小生計算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課堂上的數學計算中帶領學生關注細節,注重基礎,對學生的不良習慣要及時發現並指正,系統而全面的培養學生的計算習慣。

1.教師要培養學生在做題前認真校對、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對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都進行認真校對,細到數字、符號,做到不錯不漏。要求學生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確定運算順序,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

2.教師要培養學生在做題時仔細計算、規範書寫的習慣。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書寫格式要規範。同時,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認真筆算,強化學生規範打草稿的習慣。列豎式計算時,數位要對齊,數字間要有適當的間隔,進位的數字要寫在適當的位置上,退位點不能少。

3.教師要培養學生在完成計算後估算和自覺驗算的習慣。教師要教給學生驗算和估算的方法,並將驗算作爲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要求,提倡用估算進行檢驗答案的正確性。教師的嚴格要求,有效方法的傳授,是培養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必要條件,學生能堅持在做完後認真檢查,養成檢查的好習慣,就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且艱鉅的任務,教師要持之以恆、嚴格要求,並與家長有力配合,才能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落實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目標。

三、讓學生親手操作學具,理解算理

認數是計算的前提基礎,反過來,計算可以加深對數概念的認識,兩者是通過數的組成和分解有機地連在一起的。要使學生獲得正確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至關重要,這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環節。

例如,在教學認識10以內的數時,學生每認識一個數後,我都會通過圖畫或實物圖片,使學生了解數的組成和分解,然後再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親手操作鞏固數的組成和分解,並且注意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動作、思維、語言密切結合,培養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動手能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沒有急於揭示其計算方法,而是花了較長時間讓學生進行“圈十”操作,使學生從操作中領會掌握了“湊十法”,爲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打好了基礎。

四、訓練形式科學化

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着重加強口算訓練的課堂佔比,可採用學生之間互相出題,互相回答並判斷正誤的口算訓練形式,並對口算的速度提出一定要求,因爲計算速度是除準確率之外體現學生計算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此外,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將口算、聽算、視算和筆算等多種訓練形式互相穿插,結合。多樣化的訓練形式可以在強化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記憶力和反應的速度,充分挖掘學生內心對學習的積極狀態。同時,對於學生計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引導他們自己發現錯誤產生的原因,讓學生在計算之後說出其計算的具體步驟和每一步中的計算順序,在培養學生說的能力的同時,加強其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提高,計算能力自然會有所增長。

總之,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教師要持之以恆,採用合理、科學的訓練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國小低年級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中,教師應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做到計算熟練、迅速,提高思維能力,提高計算速度,真正做到又對又好。

本站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5篇《國小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範文,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相關內容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