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如何提高國小生語文閱讀能力

隨着書香校園在很多學校的推廣和實施,如今的語文課,不再單純是教學字、詞、句、篇、章的知識和技巧,還應承擔起培養學生學會閱讀、掌握閱讀方法的功能。如何教國小生學會閱讀,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呢?下面,本人談談自己的看法。

淺談如何提高國小生語文閱讀能力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指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第一、創設問題激趣。教學《永生的眼睛》一課,教學伊始,老師便讓學生看題目,想問題。學生抓住課題紛紛質疑:眼睛爲什麼可以永生?這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誘發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第二、活動情景激趣。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內容適合操作,我們可以通過像“演一演”、“唱一唱”、“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方式,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積極性。

只要學生對文本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有了自發閱讀的動力。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學生獲取文本信息、體會表達方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閱讀目的完成也是很輕鬆的了。

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如果閱讀粗略,養成了不良的閱讀習慣,將成爲‘終身之果’。”可見,如果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了,將會終身受益。所謂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三個意思:一是要養成每天閱讀和習慣,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地吸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閱讀時,引導學生採取認真的閱讀態度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如認真檢索、勤查字典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能圈、點、勾、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發表議論、思考問題、背誦摘錄的習慣。只有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專心致志地讀,開動腦筋地讀,才能學有所得。

三、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模式,強化個性化閱讀

傳統的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把一大堆從教科書看到的對註解、分析滔滔不絕地灌輸給學生,教師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自學活動,學生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影響了閱讀能力的提升。而個性化閱讀就不一樣了,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引導學生理解、鑑賞,讓學生對文本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感悟,最大限度地發揮閱讀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在富於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爲了檢查閱讀效果,學生讀完閱讀材料後,教師可以給出一些“是”或“不是”問題,讓一些基礎差的同學回答,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教師也可要求那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複述文章大意,或詳細複述或扼要複述,以此鍛鍊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文章中人和事的認識及看法。

四、堅持課外閱讀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中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高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光靠一本教材和課堂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理解能力就增強了。我們老師要鼓勵學生課外廣泛閱讀。閱讀的內容應該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興趣愛好,是課堂所學的延伸。學校和班級可以開放圖書室和班級圖書角以供學生閱讀。教師要儘量多的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

提高國小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我們一線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只要我們明確閱讀教學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極開發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注重培養個性化閱讀模式,持之以恆,爭取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