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學語文教學羣文閱讀初探2篇

中學語文教學羣文閱讀初探1

中學語文教學羣文閱讀初探2篇

靖遠四中馬振坤

近年來,有關羣文閱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成果逐漸的涌現,從中學閱讀教學的發展脈絡來看,羣文閱讀教學與20世紀初期興起的單元教學具有相似性,同時又與當前盛行的專題教學具有同質性,作爲一種新興的閱讀教學樣態,羣文閱讀教學在糾正不良的閱讀教學慣性,突破單篇閱讀教學侷限等方面發揮了引領和示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羣文閱讀教學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從本質上而言,很多問題都源於對羣文閱讀教學相關學理的理解不夠深入,今天我們基地成員在一起做一初步的探討。其實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國中語文閱讀教學早已呈現出被動性和封閉性的特徵,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也降低了學生對同類和相關文檔的思考理解能力,羣文閱讀在國中語文課堂上的貫徹落實則可以改變這一局面,他不僅可以擴展閱讀教學資源,有效整合了課內閱讀,還可以實現課內課外的聯繫,便於學生掌握多元閱讀方法,語文老師利用羣文閱讀的教育策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能,滿足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的要求,隨着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羣文閱讀教學因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成爲語文教育的熱點議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有關全文閱讀最基本的幾個最基本的問題,當然要圍繞我們教材去直觀理解,我對羣文閱讀的瞭解也很粗淺,只是在2019參加了爲期一週的羣文閱讀培訓,自此對羣文閱讀產生了較濃的興趣,閒暇之餘也看了些他們成功的課例,課堂實錄,專家論壇。在上學期也大膽嘗試了一節送教課。在教學中,我也曾經做過一些嘗試,但是還是沒有邁開步子,因爲我自己還是感覺很不成熟,所以如有不妥敬請諒解,因爲我們在這一塊走的比較慢,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成爲我們國中語文羣文閱讀教學的引領者。

一、羣文閱讀的內涵及特徵

羣文閱讀主要指將一個閱讀目標作爲核心,選取多篇文章開展閱讀,在閱讀活動當中由師生共同閱讀文本,探究話題,分享閱讀體驗,溝通閱讀中獲得的感受,碰撞思維,最終提高閱讀綜合素質的一個過程。從本質上來看,羣文閱讀的過程是自主探究與合作探討的過程,其最重要的目的是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及表達不同觀點的平臺,保證師生之間建構良性互動的關係。羣文閱讀是如今國中語文閱讀改革的一次嘗試,更是徹底打破過去教育模式的束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案,在建構高質量語文閱讀課堂和培養學生閱讀素質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羣文閱讀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第一,開放性。羣文閱讀話題本身是開放的,同時其整體的閱讀教學結構也具有開放性特徵。師生在開放性的課堂環境當中,能夠有效發揮創造力,展示各自的思維與風格。在課堂討論當中,學生獲得的閱讀理解內容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教師也不按統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是注重肯定學生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只要學生能夠說出恰當的根據與理由,就都是可取的。由此可見,羣文閱讀可以打破以往閱讀教學當中的諸多束縛,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學習氛圍中鍛鍊能力,完善素養。第二,主體性。羣文閱讀要求學生擔當閱讀的主體,要求教師主動積極地指導學生參與到羣文閱讀活動當中,爲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與思考空間,最終讓師生進行緊密的互動溝通,發掘創造性思維,形成獨特的觀點和看法,深化對羣文閱讀主題以及閱讀篇章的理解。第三,整體性。整體性是羣文閱讀最大的特徵,這是因爲羣文把原本零散的一篇篇文章整合成了擁有內在關聯的系列文本,因而可以在培養學生整合思維方面發揮極大的優勢,同時也有助於指導學生從整體出發思考與解決問題,進而促使學生建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國中語文羣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當前,“讀”已然成爲國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羣文閱讀教學策略應用到國中語文教學當中有以下幾個重要意義:第一,有助於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精神,促進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羣文閱讀可以爲學生提供一個盡情暢遊的閱讀海洋,使學生高效學習,快樂閱讀。第二,羣文閱讀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開拓學生的閱讀眼界,極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強化對文章的把握,從而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第三,羣文閱讀有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長時間引導學生閱讀具備關聯性以及豐富性的羣文作品,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對學生進行閱讀薰陶,從而培養其良好的語感,推動其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保證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第四,羣文閱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整合思維。在如今這個碎片化時代,學生的閱讀活動常常是隨意無序的,而具備結構化特徵的羣文閱讀則能夠讓學生學會篩選與整合信息,把原本分散雜亂的內容依照邏輯整合起來,建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這有助於學生整合思維和思辨性思維的進步。

三、國中語文羣文閱讀教學方法

——以統編版國中語文教材爲例

(一)凝鍊主題,緊密聚合

羣文閱讀的基礎和前提是選擇文章,這是因爲羣文閱讀涉及的文章並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多篇文章的一個聚合體,因而這要求教師探究如何能更好地將多篇文章進行整合,讓學生在羣文閱讀中始終把握正確的閱讀和學習方向。一種有效的文章凝聚方法是利用主題的相似、相關對文章進行聚合。統編版國中語文教材注重按主題對文章進行分類,因此可以降低教師處理教材以及選取篇章的難度。

教師在開展羣文閱讀教學前,首先需要對主題進行深入分析,挖掘主題內涵,確定通過主題性的羣文閱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教學《春》這篇文章時,教師不能讓學生簡單閱讀,而要把這篇文章與《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風雨》這幾篇文章聯合起來進行閱讀。這幾篇文章都有季節貫穿其中,而且都進行了景色以及情感的描繪,利用這樣的羣文閱讀組合,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景色的感悟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春夏秋冬的變化中深化對文章主題的認識,全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結構呈現,有機整合

很多文章從表面上看非常簡單,但事實上卻有較爲複雜的結構與脈絡。要想在羣文閱讀過程中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閱讀質量,教師就需要指導學生認真分析文章的脈絡結構,藉助不同要素之間的優化來深化閱讀效果。這就需要教師把握羣文閱讀教學規律,在指導過程中呈現文章結構,使羣文有機組合,產生更加顯著的閱讀效應。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爲確保學生深層次地理解魯迅的作品,瞭解魯迅的寫作特點及通過寫作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把學生已學過的魯迅的其他文章組合起來實施羣文閱讀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社戲》與《孔乙己》這幾篇文章均是魯迅的代表作,同時在文章結構的安排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別。教師可結合創作時間讓學生閱讀這幾篇文章,接下來進行文章結構的對比,這能使學生在對照當中掌握魯迅創作文章時思想上的變化,感受作者的心路歷程,加強對文章結構的認知。這樣的閱讀教學方法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全面閱讀的習慣,讓學生主動關注文章的結構,在羣文閱讀當中收穫新知。

(三)整體設計,橫向聯合

做好文章組合是保證羣文閱讀順利實施的首要步驟,但是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能力,教師還需引導學生掌握在羣文閱讀當中獲取信息的方法,真正將羣文閱讀變成學生學習的助手,促進學生閱讀思維與閱讀習慣的培養。考慮到這樣的要求,教師在羣文閱讀教學當中要把側重點放在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的培養上。具體來說,教師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引導學生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提升閱讀教學設計的質量。整體性的閱讀教學設計與羣文閱讀高度契合,也可以引起學生橫向性的聯合思考。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爲了引導學生通過羣文閱讀充分挖掘、提煉並整合信息,教師可以積極引入《敬畏自然》《大雁歸來》等文章,鼓勵學生利用對比閱讀的方法,研究和整合其中的重要信息,學會評價和鑑賞文章。《大自然的語言》可以讓學生學習物候現象,瞭解說明文寫作;《敬畏自然》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獲知議論文寫作方面的技巧方法;《大雁歸來》可以讓學生感受生物生息,瞭解散文的體裁,掌握散文的隱形脈絡結構特徵,獲得多個方面的信息,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四)設計活動,密切貼合

羣文閱讀要求擁有一個開放性的閱讀環境,倡導將閱讀課堂打造成爲具備探究性、討論性以及思考性的課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閱讀需求,精心設計並組織實施緊密貼合羣文閱讀要求的閱讀活動,有效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可以針對一組文本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活動,不過在活動設計當中一定要避免喧賓奪主和流於形式,要保證活動貼合羣文閱讀的內在需要。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有效訓練學生的朗讀、誦讀、跳讀、精讀、泛讀、分角色讀等能力;可以組織多樣化的閱讀學習活動,如角色扮演活動、遊戲活動、設計思維導圖活動等;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閱讀討論活動,如同桌討論、小組合作討論、師生共同討論、全班集體討論等;可以有效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如幻燈片、多媒體來輔助活動的開展。

(五)課內課外,有效結合

羣文閱讀強調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多篇文章的共同閱讀,深化對閱讀主題的把握和理解能力,開拓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在羣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往往只從課內獲取相關閱讀文本,這樣雖然能夠達到羣文閱讀的目的,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眼界。所以,教師要善於從課外選取相關文章,讓羣文閱讀以點射狀的方式推進,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拓展閱讀的平臺,鼓勵學生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同時也可以將羣文閱讀引向深入,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應該注意的是,教師從課外選取閱讀文本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閱讀層次、能力,如果閱讀難度過大,會讓學生喪失閱讀積極性,最終影響羣文閱讀的成效。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由於本文是一篇經典說明文,而且幾乎包含說明文的所有知識點,所以教師在選取課外的閱讀篇章時就應小心謹慎,要確保學生在閱讀教師提供的文章時可以接觸到更多說明文的知識與方法,順利突破說明文閱讀難題。爲此,教師可以選取《動物爲何不會迷失方向》《生命科學的奇葩》等經典說明文作爲羣文閱讀材料。

(六).精巧點撥,構建思想

八年級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難把握情緒,情感的一年。而統編教材實時地將《詩經》裏的三首詩編排入書,這給我們給了一個很好的實施青春期學生教育機會,而且這三首詩非常適合羣文閱適時構建學生思想框架。同時讓迷茫中的學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這四首詩猶如大海航行中望見了燈塔,讓驚恐不安的男孩兒女孩兒懂得了什麼是愛情,也讓家長不再爲此苦惱,不再視早戀爲洪水猛獸,不會再遮遮掩掩避而不談。現在許多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青春期的引導,把握不好就會導致學生和家長越來越疏遠,乃至學生將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最後迷失了自己,也丟掉了美好。這幾首詩將文學與生活,愛情與做人做到了完美的結合,給了學生一個愛情的框架,讓我們教師和家長也明白了,愛情是美好的東西,對學生要正確引導,而不是圍堵甚至打壓。

《關雎》和《蒹葭》都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在這兩首詩裏先引導學生探討,體會男主人公怎樣的情感變化?從愛慕——思念——想象,也就是從焦慮惆悵——失望,鬱悶——遺憾懷念。那是怎樣一個男孩兒呢?《關雎》中的君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求之不得。《蒹葭》中的男子也不容易,追尋之路也很難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且躋,且右也就是漫長,高而陡,曲折越走越難走,而這個男子卻選擇了堅持。所以,君子之愛的第一個特點應該是執着,不怕困難。

他們對女孩子愛得深切而熱烈,但他們沒有去打擾,這是遠遠的觀望那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在水中沚。多麼美好朦朧的情景,從中我們發現了他對女子很尊重。用周東頤《愛蓮說》中的話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爲什麼一開始不敲鑼打鼓,到後來是琴瑟友之呢?友是親近的意思,是使她快樂的意思。男孩兒一直想讓對方高興,求而難得,但一直很尊重對方,想方設法讓她開心,那君子之愛的第三個特點就是使對方快樂,爲對方着想。試問現在的女孩子,如果有人請你吃飯,給你買好吃的,有人爲你彈琴鼓瑟,你喜歡哪種方式呢?肯定是高雅的後一種,所以君子之愛的第四個特點是雅趣。君子是在向高雅的方向發展轉變,君子之愛不僅願意付出更願意改變。讓學生要學會書中男主的心胸境界,處事的方式,還有他願意爲愛付出並努力的改變自己,也值得我們的學生學習,現實中多少男孩兒在求而不得的時候,要麼怒氣沖天,要麼拔刀上上,要麼毫無底線的卑微跪地乞求愛,這隻能讓愛情離你越來越遠。古人云‘’見賢思齊‘’我們要告訴男同學不畏艱難,行動起來,不斷的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在追尋女孩兒的過程中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同樣什麼樣的女子令君子寤寐求之,苦苦追求呢。《關雎》中“窈窕”一詞的意思是文靜美好,《蒹葭》中伊人也是清新脫俗的,這兩點對女子的要求提出的就是文靜美好也就是說,淑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第一個標準就是文靜美好。

兩首詩中女子都在採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這就是採摘挑選的一個過程,有點像挑選男孩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淑女的第二個特徵是慎重理智,不輕浮。在伊人身上也有體現,似乎是水中月,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一直在採荇菜,所以古代淑女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勤勞能能幹。關雎中稱之爲淑女。蒹葭中稱之爲伊人。課本單元后面還安排了一《子衿》做爲課外閱讀,我們可以把它也順手組羣,詩中的爲抒情主人公也是一個女子。抒情男主人公身着青青子衿,佩戴青青子佩是一個太學生的形象,看來女子的追求是有價值取向的,那是令她驕傲的,這是屬於中國女性美的價值取向,這是這首詩裏面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冷清的思念,冷色調的孤獨與寂寞也是悠悠的思念,最中國的疊詞在這首詩裏面也運用的非常之好,我們也把他定爲是一種最高貴的思念,我們民族所有的情感之中,最熱烈的愛情在這首詩裏面表達的是如此的矜持,含蓄,如此的高貴,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最美的價值取向。試想在最遙遠的3000年前就已經鋪就好了。所以有人說詩經是東方的《聖經》德國詩人歌德說過,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女子不懷春?早在26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不避諱,現在我們更應該大膽的說出來。 把這幾首詩很好設計一堂羣文閱讀課,可以很及時的告訴我們的孩子應該如何正確的面對自己的身體及心理變化,感情萌芽的亦或是沒有萌芽的,都清楚今後自己該怎麼做。也讓他們提前知道愛情需要保障,滋養愛情的要素,愛情中需要責任。我想我們的學生會受益終身。這是提前給他們一個愛情的框架。

綜上所述,羣文閱讀是一種符合國中生閱讀習慣以及閱讀能力發展要求的方法,羣文閱讀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過去封閉狹隘的閱讀教學模式,實現了從單篇閱讀到羣文閱讀的轉化,可以有效實現點射狀的閱讀,幫助學生拓寬眼界並靈活掌握多種閱讀技巧。同時,羣文閱讀使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實現了根本性的變革,而學生也可以通過挖掘羣文共性來深化對文章主題的認識,促進閱讀能力的發展。爲保證羣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教師要革新教學思想,創新閱讀教學方法,爲羣文閱讀的實施提供支持。

中學語文教學羣文閱讀初探2

彭州中學實驗學校 王格

在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近年國內關於語文教學方面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其中以教法學法方面的探索居多。關於“用什麼教”、“教什麼”的問題,一時間引起專家學者廣泛的討論,我們在教學的道路上帶着困惑不斷摸索。

然而以筆者教授的縣級國中爲例,教師開展教學實際上是以六冊教材爲依託,大多數時候按部就班地講完一篇課文,再講下一篇課文。除此之外,附帶講解閱讀技巧、寫作技巧、口語交際等等。這種“用教材教”的方式究竟對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有多大幫助呢?用“教材教”何必一百餘篇課文篇篇俱到?“羣文閱讀”這一理念的提出,引起了筆者注意。

關於如何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各種的文獻資料數不勝數。提到羣文閱讀,卻是一個相對新鮮的話題。在網絡上,也有不少參與過羣文閱讀教學研究的學者教師共享學習經驗和體會,但目前並未有較權威的關於“羣文閱讀”的釋義。

百度百科上指出:“羣文閱讀是羣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簡單地講,羣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並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羣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着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對此,筆者根據曾參與羣文閱讀學習培訓的經歷與教學嘗試有如下思考。

一、教材整合是羣文閱讀的一種方式

在語文教學中,教材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因爲它爲不繫統的語文學習提供了一個相對系統的教學依據,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強有力的指導作用。這是教材的確定性。但是教材的不確定性更決定了教師絕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具有整合教材的義務和責任。教材提供的是一個範本、一個思路和一種參考,或者說,因爲語文教學的特殊性,教材僅僅只是教學的一個起點和一個跳板。教什麼,是由課程目標規定了的;但怎麼教,卻是無法限定的。現在大部分教師都停留在單篇課文的梳理和評點上,很少有專著和具體的教案對語文教材進行整合和梳理。這就給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站在語文教學大綱的高度,統領教材,明確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內容等,從宏觀上對語文教材進行整合。

整合就是將各體系中的各相關要素經過整理、組合、協調,打破原有各要素的封閉圍牆,疏通各要素之間的扭結,以整體大於部分,以重組大於整體,產生重組效應,發揮更大的功能。在對教材整合時,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任務要具體,要便於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學有其法。羣文閱讀在當下課堂展開的初步嘗試便是有效利用教材,敢於打破教材常規,將教材按一定方式整合。

筆者曾嘗試進行過小範圍的教材整合教學,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而且更有系統地闡釋了要講解的內容,並且在以往的單篇課文的教學基礎上上升了主題高度,收到一定實效。

以《杜甫詩三首》的教學爲例,本課編入了《望嶽》《春望》《石壕吏》三首詩歌,可以一一講解其中名句、思想內涵,但不免平淡而毫無新意。因此在備課時,筆者仔細研讀了三首詩歌,分析了三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最後找到了一條貫穿這三首詩的內部線索,即杜甫詩風的形成軌跡——從這三首不同時期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到人在青年時期、壯年時期以及年邁時的不同心境。《望嶽》寫於“開元盛世”,詩人當時二十四五歲,正是意氣風發之時,“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露出他慷慨豪邁的胸懷;《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初,詩人被困長安,心繫國家命運、家人安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他傷痛心酸的寫照;而《石壕吏》則用敘事的形式直接寫了安史之亂中官吏的殘暴和平民的悲苦,寄予了杜甫對百姓深深的憐憫與牽掛之情。另外,在課堂上再向學生介紹八下的課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學生更能對杜甫垂垂老矣仍心繫天下的情懷有深入瞭解。一代“詩聖”的形象赫然在立,以此來講《杜甫詩三首》,不僅帶領學生體會詩歌本身的魅力,也讓學生對杜甫有了更立體的認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成長的感悟,對人生波折起伏的思考,可謂一舉多得。

不僅是一個單元的課文可以進行整合,跨年級的教材也值得教師細細研讀,探索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繫,羣文閱讀可以從較爲簡短的課文着手,兩篇文章也可以構成一個“羣”。比如說八年級上冊的《答謝中書書》與八年級下冊的《與朱元思書》之間有許多可比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將這兩篇課文進行類比教學。筆者曾經在講授《與朱元思書》這一課時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這兩篇短文之間的異同,結果學生的表現讓人驚喜——他們合作找到30多條兩文的共同點,10多條有價值的不同點。其中包括對“書”這種文體的闡釋,對寫景角度的分析,對作者所處社會環境的分析,對作品表達的作者心境等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說,學生的探索超過我本身的預期,不僅帶學生回顧了舊知識,還將舊知識翻新重組,與新知識建立了“親密”聯繫,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收穫了知識,還收穫了自我探索的樂趣,收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對這兩篇短文肯定記憶猶新。因而,只要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多下功夫,勤加思考,一定會讓“老樹”長出“新芽”,羣文閱讀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

二、羣文閱讀的有效開展要有適宜的“羣規”

羣文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把一組文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在一起,探討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繫,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鑑賞水平。那麼,怎樣組成“文章羣”,組羣應遵循怎樣的原則,怎樣去挑選文章組成羣文閱讀的素材?教師應在展開教學前將這些問題一一擊破,制定系統的“羣規”,讓自己的教學有章可循,讓學生的學習有法可依。筆者在教學摸索中有如下拙見。

物以類聚,文章“合羣”纔可成羣。羣文閱讀的“羣”在於我們以什麼原則歸類文章。筆者認爲可以從教學的“三維目標”出發,圍繞着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深入思考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繫。例如說,將《走一步,再走一步》和《最後一課》納入羣文閱讀課題中,探討的重心是心理描寫的方式方法。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可依對比分析,加深印象。又比如說,整合單元內容,將《春》《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組成羣,可以探究修辭手法的靈活使用。還比如說,將《出師表》《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組羣,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古代謀士的說話藝術。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筆者曾在小說教學中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小說主題的聯繫,關注到小說中“小人物”的價值,因此嘗試按照“人物形象與小說主題”爲原則,整合了三篇課外閱讀文章做羣文閱讀的素材。

附:羣文閱讀《小人物 大世界》教學設計簡案

教學目標:

1、通過擇選的課外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認識小說中人物形象與主題的關係;

2、體會作品中的“小人物”與“大世界”內涵。

教學重難點:

學習小說鑑賞的方法之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合作研討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顧小說知識引入新課主題。

“在之前的小說學習中,我們通過《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形象,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趨炎附勢的社會;我們通過《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婦,看到了一個嫌貧愛富、親情淡漠的社會。可見,小說中的人物,折射出了一個大的世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用這種方法,來探討幾篇小說的主題。”

二、新授

(一)文本初探

發放閱讀材料《雕花菸斗》《病人》《翻漿的心》(課外),學生閱讀後探討每篇小說的主題。

參考:

《雕花菸斗》:地位高低決定情感疏離的冷漠社會

《病人》:自私、冷漠、顛倒是非的病態扭曲社會

《翻漿的心》:缺乏信任的社會

(二)人物分析

1、分析人物形象特徵,探究小說是如何通過人物對他人的態度來揭示主題的。

《雕花菸斗》:老範  唐先生

《病人》“她”、戴眼鏡的女士、“另一個人”

《翻漿的心》“我”、司機、青年

學生成立四人小組,任意選擇一篇文章,抓住文章細節,分析人物形象特徵,組內交流形成結論後,全班交流展示。

三、總結

人物不大,世界不小;

事情雖小;啓迪不少。

讀小人物生活故事,悟大世界人生哲學。

當然,羣文閱讀教學的推進應該循序漸進。第一階段我們可以考慮將單元內的課文組羣,第二階段可以考慮跨單元課文組羣,其後跨年級課文組羣,另外教師有意識地引入課外文章與課文結合,更能凸顯羣文閱讀的價值。總之,教師是羣文閱讀得以開展的先導,必須率先對文章進行深入分析,找到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繫,切不可胡亂組羣,不倫不類。

三、羣文閱讀的有效開展要處理好幾種關係

在各種閱讀方式如火如荼展開的時候,我們更應頭腦清晰地選擇可操作性強的、對學生有幫助的教學方式。既然我們將羣文閱讀的方式引入日常的教學,就要考慮羣文閱讀的價值何在,最終指向是否對提升學生閱讀鑑賞能力有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考慮與處理好如下幾種關係。

(一)單文與羣文的關係

不可否認的是,羣文閱讀是建立在單文閱讀的基礎之上。在開展羣文閱讀之前,必然需要我們對獨立的文章做深入的解讀,進而分析一組文章的內在聯繫,探索組羣的意義:組羣,教給學生什麼?學生能從這一組文章的學習獲取何種能力?沒有對單篇文章的深入學習,就無法制定羣文閱讀得以展開的“羣規”。因此,單篇文章的學習是教學的基礎。我們在教學中只有立足於單篇課文,才能尋找到有深入探討價值的亮點,進而尋找有此共性的文章組羣,以此達到鞏固知識點或加深某種認識的目的。另外,單文的學習可以對文章進行細緻的分析,而羣文閱讀難以一一覆蓋教學要點,因此,絕不能用羣文閱讀代替單文的學習。

(二)廣度與深度的關係

乍一看羣文閱讀的興起是順勢而生,滿足人們“快餐式”的閱讀需要,給讀者提供有內在聯繫的文章閱讀,快速閱讀之後強行塞給讀者某種共識,即羣文“組羣的原則”。學生往往在羣文閱讀中走向一種誤區——三五篇文章組成羣閱讀之後,只探索了文章之間的共性,卻忽視了單篇文章本身的其他亮點。例如將鄭正鐸的《貓》、巴金的《小狗包弟》、楊絳的《老王》組羣,可以探討“要善於並敢於解剖自己內心”這一主題,但是這三篇精美的文章各自又不僅是主題動人,還應注意作家的語言風格、寫作背景等等。因此,羣文閱讀不是僅關注廣度,給了學生更多的閱讀素材,而實際是對閱讀深度的更高要求。羣文閱讀的意義在於就某個要點做更深入的探究,加深認識和理解,而不在於僅僅見識某篇文章與某篇文章存在共性或者差異。

(三)速度與效度的關係

其實,在“羣文閱讀”的理念還未深入人心之時,一線的語文老師早有這方面的大膽嘗試,例如將辛棄疾與蘇軾的豪放詞加以比較分析,將寫“月”的詩歌進行羅列,總結“月”這一意象與思鄉情感之間的關係。然而,當七年級線教師的實踐或許是短時的、偶然的,並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如今,“羣文閱讀”的理念引起教壇語文人的關注,我們也在不斷探索羣文閱讀的價值,就必須告別盲目,告別偶爾的嘗試,我們需要認真思索羣文閱讀推進的速度與效度的關係。我們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能力需要,考慮羣文閱讀指導之下考慮培養學生哪些能力。讓羣文閱讀序列化,讓師生明確各個學段需要培養何種閱讀能力,有針對性地整合課文,整合課內外文章是確保羣文閱讀取得實際成效的前提。

總之,羣文閱讀教學的引入,有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改變以往單一的閱讀教學方式。然而對當下基礎教育一線的老師而言,這一理念依舊是新鮮事物,我們期待有更多可學習的機會,期待能在科學的指導之下將羣文閱讀的精神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