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小羣文閱讀在單元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小羣文閱讀在單元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小羣文閱讀在單元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彈子學校 莫順剛

【摘要】羣文教學是統編語文教材滲透的重要教學理念,也是當前廣大語文教師關注的熱點話題。小羣文閱讀,以其主題具體集中、組文篇幅短小、閱讀量適度、閱讀週期較短等特徵,成爲羣文閱讀教學中的“輕騎兵”。統編語文教材採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有利於教師提煉合適的內容話題和學習主題。因此,在單元教學中實施小羣文閱讀,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筆者將在本文中,以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爲例,對小羣文閱讀在單元教學中的實施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羣文閱讀;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羣文閱讀作爲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迅速成爲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關注的熱點話題。與此同時,有關小羣文閱讀的研究也悄然興起。所謂小羣文閱讀,是“主題具體集中、組文篇幅比較短小、閱讀量適度控制、閱讀週期相對較短的一種羣文閱讀。”[1]

統編語文教材“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結構,非常符合小羣文閱讀的要求。以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爲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山川之美”,語文要素除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外,還有感受山川風物的特徵(靈秀),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筆者在教學本單元后,便設計了一次小羣文閱讀活動,以探索小羣文閱讀在單元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我設計的教學步驟如下:

(一)摘抄句子

摘抄《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中描寫山水的句子。

(二)師生比對

老師出示本單元描寫山水的句子,學生將摘抄的句子與之進行比對。通過比對,多數學生髮現忽略了描寫山中景物的句子,以及“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等側面描寫山水的句子。

(三)分組討論

學生以景物特徵、描寫順序、描寫角度、描寫手法、修辭手法等爲主題分成小組,對上述句子進行討論,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四)交流總結

經過交流,師生共同梳理出以下結論:

1. 景物特徵方面:

(1)寫山,三篇文章中都突出了山的高大。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高峯入雲”、“夾岸高山······千百成峯”等句子。而《三峽》中的山是綿長幽深的,《答謝中書書》中的山又是生機勃勃的,《與朱元思書》中的山則更具幽靜的特徵。

(2)寫水,《三峽》中分別寫了夏水的湍急迅猛,春冬之水的清澈多姿,秋水的寒冷悽清;《與朱元思書》中則寫出了水的清澈和湍急兩種狀態。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描寫景物,既要寫出共性的特徵,更要寫出該景物的個性特徵,最好能描寫出該景物的不同狀態。

2. 描寫順序方面:

《三峽》中先寫山,再寫水,而寫水又是按照夏、春冬、秋的順序;《答謝中書書》中既有空間順序,又有時間順序;《與朱元思書》中則先寫水,再寫山。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寫景有序,而無定序。至於選擇什麼順序,可能與表現景物特徵有關。

3. 描寫角度方面:

(1)三篇文章都描述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受,以描寫視覺感受爲主。而在《答謝中書書》中,更是從仰視、俯視、平視等不同角度來描寫視覺感受。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描寫三峽山的高峻陡峭,“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側面表現富春江水的清澈。

4. 描寫手法方面:

我和同學們主要討論了“烘托”的手法。如《三峽》寫“高猿長嘯,哀轉久絕”,烘托出秋天三峽肅殺悽清的氣氛;《答謝中書書》寫“猿鳥亂鳴”、“沉鱗竟躍”烘托生機勃勃的氣氛;而《與朱元思書》中更是以動寫靜,以聲襯靜,以人物的感受襯托山的幽靜。

5. 修辭手法方面:

通過對上述語句的分析,我們發現:比喻、誇張、擬人是描寫景物常用的修辭手法。而對偶的使用,可以讓文章更加整齊、典雅、朗朗上口。

(五)由景及情

老師指出,古人寫文章講究情景交融,這幾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的典範。同學們找出抒發情感的句子,分析研究後,發現描寫景物時抒情的幾種方式:

1. 直抒胸臆。如《答謝中書書》中的“實是欲界之仙都”直接抒發對山水的讚美之情。

2. 含蓄地表達情感。如《答謝中書書》中“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句,便含蓄地表達了與古今知音共享山水的得意之感。又如《與朱元思書》中“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也含蓄地表現出作者鄙薄世俗名利,一心寄情山水的高潔情操。

3. 寓情於景。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的例子在本單元中不勝枚舉。

(六)鞏固運用

根據以上結論,總結出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完成本單元的寫作任務——“學習描寫景物”。

通過本堂課,我初步總結了一下小羣文閱讀在單元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首先,系統研究單元教學內容,既要研讀閱讀文本,又要結合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板塊,據此確定小羣文閱讀主題。如本堂課便以“如何寫景”爲主題。又如本冊第五單元,也可以設計一堂以“如何說明事物特徵”爲主題的小羣文閱讀課。

接着,圍繞閱讀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建羣”。如本課這樣的寫景類文章,可以從景物特徵、描寫順序、描寫角度、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等角度“建羣”。

然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組進羣討論。

最後,交流總結,得出結論。在總結時,既要總結出羣文中各方面的相同之處,又要關注文本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在發現一般性的規律的同時,也注重個性化的表達。

爲達到羣文閱讀“1+1>2”的效果,我們還可以將閱讀活動輻射到單元之外,將閱讀成果運用到實踐之中。比如我們本次小羣文閱讀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對教學成果的強化。

由於各單元“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都各不相同,因此進行小羣文閱讀的策略也不盡相同。我們一定能因文而異,研究出更多更全面的小羣文閱讀策略。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談小羣文閱讀教學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