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文化視角下校長課程領導力的角色定位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澱、演化和創造出來的,併爲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爲規範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

文化視角下校長課程領導力的角色定位

學校課程指校本課程,屬於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分爲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它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戰略和策略。學校課程,是學校發展的載體和抓手。二者都來源於學校的辦學傳統,二者又共踐於學校立德樹人的價值,二者還同向於學校未來的辦學追求。學校文化是學校課程的內涵,學校課程是學校文化的外延,二者互爲補充,不可或缺;學校文化是學校課程的底色,學校課程是學校文化的建樹,二者互潤共生,相輔相成。

校長,作爲一所學校發展歷史中的階段管理者、見證者、實踐者,其作用和使命既要傳承交接,把握和甄別學校過去的發展成果和既定策略,即傳統的東西;又要審時度勢,把握和制定當前的發展目標和戰略機制,即時代的東西;更要放眼未來,把握和預判今後的發展方向和價值追求,即前瞻的東西。校長正確的繼承、甄別和預判,是精準施策的前提和保證,也是確保學校發展具備接續性和持久力的基礎和內在,還是接受後人推敲和歷史檢驗的關鍵和要求。

可以說,唯有基於學校文化背景下的學校課程建設方能褒顯學校課程之活力,進而說唯有校長在文化視角下領導推動學校課程建設,才能確保學校課程建設的向深向遠。學校課程建設是在學校文化建設和學校校長領導力建設的雙重潤色之下,才能更具底色和地氣,才能更具漲力和活力。

美國著名課程專家拉爾夫·泰勒有過一個很經典的論述:“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任務。”過去很多年,我們一直致力於在“傳道、授業、解惑”中教書育人,教師是教材的使用者、知識的傳遞者、道理的講授者,過度重視了“搬運”,而忽視或模糊了“創生”。新課程改革則不然,課程不只是一個個靜態的文本,更是一個個動態的過程。一堂課結束了,不光教師使用的教材是課程,師生互動的課堂活動也是課程。往大了說,學校裏的一草一木,師生員工的一舉一動都是課程。再往大了說,學校的校情校史,學校的運轉程序,都是最本色的課程。可以說,校長對一所學校領導的好壞優劣,就是基於對課程建設的正確認識,以及是否能夠把課程建設這一核心任務做大做強。

校長對於課程建設的領導力,包括其規劃的高度、實施的廣度、評價的深度,校長對於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就是學校辦學特色、辦學品牌的打造和形成過程。其實,課程建設也並非高不可攀的。如前所述,學校的課程包括文本的課程,如,教科書、學校自編教材等,還包括學校其他的物態形式,比如,學校的文化佈置、學校的規章制度、學生的活動等。廣義的課程包括學校教育教學甚至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實際行動,狹義的課程單指學校形成正式的文本,並列入學校實際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的。學校的廣義課程涵蓋狹義的課程,校長的責任則是一方面對廣義的課程進行適當的遴選,激濁揚清,正本清源,逐步提升廣義課程的教育價值;另一方面則從廣義的課程中尋找到本校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素材,精心提煉,系統規劃,專注建設,逐漸形成學校的文化品牌,通常形成文本化的或者音像形態,比如有的學校根據多年的實踐,編制出《國學啓蒙》,推廣國學經典誦讀;有的學校根據長期的科技教育,編製成《科學入門手冊》,另外,還有的學校創編出校園武術操、校園情景劇彙編、快樂作文、新教師入門手冊等。針對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諸多方面進行總結提升,形成學校特有的課程。由此可見,學校的課程體系其實是一個渾然綜合的整體,學校的每一項工作其實都是課程資源,從中提取出來,形成體系,加以理性提升,就能創造出自己的特色課程來。

校長掌舵一所學校的航向和進程。校長的眼界和標準決定着學校發展的前途和命運。校長如果意識到我們當下的教育行動其實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着課程的建設,知道理性化的自覺的課程行動對於學校發展有着重大的發展意義,那麼,他就會從比較高的層面來審視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會正確認識和分析校情,尋找到課程的生髮點,有重點分步驟地開發建設,嘗試實踐,逐漸積累經驗,提煉精華,最終形成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的建設不是脫離於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的行動,而是基於真實.的學校實踐基礎上的而融於現實的勞動,來源於現實而又略高於實踐,這樣的校本課程纔能有實際的價值,既具有學術性、實踐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現實的借鑑推廣價值。對於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有的學校着重在國家課程的落實上進行校本化研究,最終形成自己學校特有的教育教學特色。我們知道.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落實——我們通常稱之爲二度開發,實際上就是鼓勵教師研讀文本,集思廣益,並能科學藝術地演繹和落實課程,儘可能地讓學生領會到課程本身所負載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元素要義。這是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積極參與的,客觀上也是教師專業成長最重要的實踐基地和路徑,其間有着無限的探索。同時,學校再在本校校情基礎上挖掘、開發資源,創建起自己的特色課程。

過去,人們缺乏課程意識,在進行學校之間參觀交流時,不少學校大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經驗介紹上。但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不少學校意識到課程的重要,因此在實踐和總結的基礎上,逐漸自覺地創建自己的校本課程。這重要的一方面是切實藉此提高教育的水準和藝術性,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逐步創建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具有相當高度的教育品牌。這是學校從渾然的經驗式管理逐步趨向“求真”“求善”“求美”的科研探索之道路的邁進。

當然,校本課程建設不是故意炮製名詞或者迎合上級而刻意製造的浮躁舉動,而是嚴肅的學術探究之路。有些學校爲了創建校本課程而創建,人爲地創編出所謂的校本課程,實際上根本沒有在學校進行推廣實踐,或者只是某一兩個人的閉門造車,不具有推廣價值,這樣的校本課程實際上是虛僞的,一味好大喜功,小探索說成大成果,初探索當作經驗看,未成功已經漫天誇,這些都是不行的。這樣的校本課程是虛假的懸空的,其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是膚淺的,內容做法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屬於課程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泡沫,賺取一時的喧囂,終歸會被淘汰、盪滌出局的。

但校本課程建設又確實是現時期學校工作的核心和重點。學校只有具有課程的意識,才能從宏觀的層面審視學校師生的勞作,才能認識到教育教學和管理行動在幹什麼,爲什麼這麼做和還可以怎樣做。如此,纔可能將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智慧的校長則能從課程建設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和抵及教育的核心要義。用課程建設的視角來衡量,一個不具有課程意識,缺乏宏觀的課程視野和系統的課程規劃的校長,其教育教學和管理必然是隨意的率性的,是當下的經驗式的,不可能理性地深入地理解教育教學,自然也不會指導教師的教育實踐,這又怎麼能領導教師,更好地培養教師,自然也不可能實現“科學藝術地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