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村女孩輟學的根源及對策探討

[內容摘要]在接受教育的道路上,農村女孩遭遇城鄉差距和性別歧視的雙重困難。大量的事實表明,農村女孩的輟學率要高於農村男童。導致農村女孩輟學的原因有重男輕女觀念、家庭貧困、父母疾病、家庭不完整和上學路途艱辛等。要保證農村女孩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和更高的教育,就必須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制度,大力落實國家教育扶持政策,建立起健全的社會資助體系,樹立良好的慈善救濟的社會風尚。

農村女孩輟學的根源及對策探討

[關鍵詞] 農村女孩 輟學 升學條件

作爲弱勢中的弱勢,在接受教育的道路上,農村女孩除了遭遇城鄉差距所帶來的諸多不公平外,還要比農村男孩揹負更多一重壓力:傳統男權社會的性別歧視。大量的事實表明,農村女孩的輟學率要高於農村男孩。

一、農村女孩輟學的根源

雖然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教育方面的性別歧視大爲減輕,但農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仍然低於農村男性。本項目組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展開了農村教育的實地調研,受調查的農村女性中,學歷爲國小、國中、高中的比例分別爲22.9%、28.8%、15.1%;而農村男性的比例分別爲18.2%、36.4%、18.2%。導致農村女性學歷低於農村男性的直接原因是輟學。輟學原因諸多,其中因家庭貧困而輟學,農村女孩比農村男孩存在更大的可能性,農村女孩此項的比例是38.1%,而農村男孩僅有18.2%。以下具體分析農村女孩輟學的根源。

(一)重男輕女觀念

歷經改革開放幾十年,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但在封閉落後的偏遠山區,以傳統方式耕種的農業經濟模式仍然遺留着祖宗沿襲下來的重男輕女的思想,表面上看來不明顯,但是關鍵時刻還是會顯露出來。如果家中全是女孩,自然無所偏重;或有兄弟姐妹,但家中經濟寬裕,無論男女都可以供得起上學,或是兄弟讀書實在不爭氣,反而家中姐妹從小聰慧敏學,也就自然只能誰考得起誰讀了。農村家庭在教育上重男輕女一般表現在男孩女孩天資學力不相上下的情況,家長從經濟學的角度考量,認爲兒子始終是自家的,日後養老還要指望他,只有供兒子上學畢業後有出息日後自己才老有所靠,而女兒讀得再多書始終都要出嫁,成爲別人家的媳婦。因此,在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大多家長都會選擇讓兒子繼續上學,而讓女兒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據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男性的升學率(初升高)比女性顯著高出6.5%[1]。而從我們的調研來看,農村女孩升學機會也普遍低於男孩。

小春,35歲,國小學歷,務農 龍勝縣三門鎮人。小春家只有姐弟倆,她和弟弟相差兩歲。國小三年級之前在村裏讀。每天清早走兩個多小時的路上學,傍晚又走回家。四年級開始要到鄉里讀書,一週才能回家一次。爲了照顧弟弟,家裏讓小春留了一級,等弟弟也讀四年級了,姐弟倆好結伴到鄉里讀書。等到國小畢業後,家裏就不讓小春繼續讀書了,雖然小春的成績比弟弟還要好。一是因爲家裏困難,二是因爲家裏人認爲女孩只要認得幾個字就夠了,不讀書不但節省錢還可以幫家裏做事,書讀得再多過幾年還不一樣要出嫁。

只有女孩成績特別好,纔可能繼續升學。小陳,26歲,瑤族,大學本科畢業,龍勝縣泗水鄉人,現爲南寧一所重點中學教師。她小時讀書成績向來比較好,常在全校得第一名。哥哥成績相對差一點,家裏實在太困難,哥哥放棄了學習,保證妹妹能順利讀完國中。小陳之所以能繼續讀書,全憑她經常考到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還有就是她在兄妹中排行在後。

值得一提的是,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有一種倒插門的風俗,即女孩結婚不出嫁,反是在孃家招郎上門入贅,此風俗下,女孩與男孩一樣成爲父母與家庭中的依靠與核心,男尊女卑的觀念慢慢淡化。

(二)家庭貧困

大衆多輟學因素中,貧困是造成農村女性輟學的禍首。在經濟落後的偏遠山區,農村的經濟收入水平普遍較低,據調查,廣西北部少數民族地地處偏遠山區,農村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依靠高山梯田耕種,田少地瘠人多,當地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約3000元左右,最低的人均年收入僅1000元左右。家庭教育支出佔家庭收入比重較大,在所有受調查對象中,沒上過學的農村女性在回答“你讀書給家裏的經濟負擔重嗎”時,有30%選擇了“很重”,50%選擇了“比較重”;受調查的學歷爲本國小的農村女性在回答此問題時,高達45.2%選擇了“很重”,26.2%選擇了“比較重”。

小豔,30歲,八年級學歷,龍勝縣樂江鄉侗族人,輟學的主要原因是上學沒有生活費。小豔家在村裏很窮,山裏人本來就不富裕,加上媽媽莫名得怪病,住院三個月後離開人世,欠下的醫療費對於沒有經濟來源的山裏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小豔哥哥讀到七年級就去外面打工了,微薄的工資僅夠自己餬口。小豔爸爸是老實的農民,爺爺奶奶身體也不是很好,一家人生活十分艱辛。小豔上學常常沒有生活費,總是借別人的錢,久而久之別人也不願再借。八年級下學期她沒法再繼續上學了,在親戚的介紹下到縣城當保姆。

(三)父母疾病

父母不幸患上重病是導致農村女孩過早輟學的一個常見原因。因爲農村普遍存在公共設施、生活習慣、醫療衛生等落後的現狀,而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險仍未受覆蓋,作爲主要勞動力的中年父母往往不幸染上重病,如果未能享受重大疾病的醫療保險待遇,很容易因貧致窮,一下子將全家人的生活拖入困境。況且重病在身的父母一旦臥牀不起甚至過早病逝,就會嚴重降低家庭收入,使貧困程度雪上加霜。

小樑,25歲,壯族,龍勝偉江鄉人,八年級學歷。小時候母親得了偏頭痛的病,無法做重體力活,還長期需要打針吃藥,父親除了會面朝黃土背朝天外,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弄錢,因此,只能靠賣豬牛或借債來籌錢治病。由於家裏太困難了,當年還沒有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小樑八年級下學期就輟學了,那一年媽媽的身體特別差。爲了給媽媽治病,年少的小樑和姐姐都進城打工,把賺到的血汗錢如數寄回家。

(四)家庭不完整

父母離異或母親出走造成家庭結構不完整是農村女孩輟學的另一個原因。近年來隨着離婚率的上升,農村家庭結構不完整的情況有所加劇。離婚有的是因爲缺乏感情基礎;有的是因爲外出打工發生婚外情;有的是因爲家庭暴力;比較特殊的一種情況是,已婚婦女因不堪忍受貧困、家暴或重負而悄悄離家出走,拋下丈夫和年幼的子女。指責農村已婚婦女出走的自私和不負責,或許有失偏頗,對於身受生活與婚姻不幸弱女子,選擇逃離或許只能是她們的最大抗爭和無奈歸宿。

今年19歲的小芳就是母親拋家出走而輟學的犧牲品。小芳八年級學歷,龍勝縣瓢裏村人,瑤族。當她四五歲時,媽媽偷偷跑了,小芳說,可能當時家裏不那麼貧窮,媽媽也許就不會跑,如果爸爸胡脾氣更好一些,媽媽就更不會跑了。大人爲了讓小芳聽話讀書,就哄騙她說媽媽去外面打工賺錢,只要她努力學習,讀國中時媽媽就會回來的。小芳聽大人的話,天天上學校,天天等媽媽回來。但媽媽一直沓無音訊。上中學後,才知道媽媽早已改嫁了。這對小芳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爲了報復不負責的父母,她談戀愛、染黃頭髮、無心上學,後來乾脆跑出去打工了。其實,她心明白,自己是想求上進,只是被父母矇騙了這麼多年,苦等了這麼多年,都等不回媽媽。小芳在發廓幫人洗頭,在工地上幫人煮飯。她在徹底絕望中報復了父母卻也害了自己,現在後悔莫及啊。

(五)上學路途艱辛

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各個村落都設有國小,但是國中集中在鎮上。家住大山深處的農村子弟,家校距離從幾十裏到上百里路,上國中後,往往要翻山越嶺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大半天甚至一天。因此,對於山區的農村女孩而言,上學路途艱辛是造成她們輟學的又一個因素。

小豔家離學校有50裏,全要走山路。來回學校各要走一天的路,她說,對於一個弱女孩,真的很不容易做到。於是,只讀到八年級就沒上學了。苦花30歲,所在的村子在大山深遠,離公路有60里路,走到鎮上要翻山越嶺地走上一天。村裏的孩子基本都沒讀完國中就輟學了。秀美,33歲,苗族,龍勝縣江底鄉人,七年級學歷。秀美和小夥伴們在村裏讀完國小後,上國中就要到40裏外的鎮政府所在地的學校,要翻過一座座的大山,家長們不放心小孩獨自上學,小孩也不願意離開父母,就算到學校了也整天想回家,不能安心學習。如此一來,家長們便任由小孩心意,小孩願意上學就上學,不願意上學就算了。秀美在國小的時候成績還好,但上國中後住校了,一切都覺得很陌生,成天想着爸爸媽媽,有時想着想着眼淚不禁流下來,心不在焉的,課講到哪都不知道。課後也不願意和同學交朋友,只勉強讀完七年級第上學期就輟學了。秀美現在回想起那段寄宿生活還覺得害怕,怕孤獨,也怕走那條漫長而艱難的上學路。

二、農村女孩繼續升學的可能性

調查發現,那些能夠繼續升學並學有所成的農村女生,都是優勝劣汰競爭中的佼佼者,或是趕上好政策的好命人;或是獲得好心人資助的幸運兒;她們都特別的乖巧懂事、刻苦勤奮、聰慧靈秀。她們能夠繼續升學併成爲飛出大山的金鳳凰,一般緣於以下幾個有利條件:

(一)義務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是我國現行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受《義務教育法》的保護,廣大農村子弟普遍順利完成從國小到國中階段的教育。新《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納入了法制的軌道,將均衡教育思想作爲新《義務教育法》的根本指導思想。但由於各地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使得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乃至學校之間較大的發展差距。隨着經濟的發展,這種差距越拉越大。由於受家庭經濟條件限制,部分貧困的農村孩子讀完九年級就不能再升上高中了,但在城市基本上不會出現因爲貧困而上不起高中的情況。事實上,義務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程度就越差,即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城鄉差距就越大。東部地區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升學率顯著高出21%,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城鄉升學率差異分別爲14% 和12%[2]。

小興,20歲,國中學歷,龍勝瓢裏鎮人。媽媽中重度殘疾,爸爸只能在附近打些短工補貼家用,還要供小興和妹妹兩人讀書,家裏十分困難。上國中後,班主任幫她聯繫到好心人士的贊助,讀九年級的時候有了國家下發的“寄宿生生活補助”,這樣纔好不容易讀到國中畢業。因爲會考沒考上正取高中,只得到個非指令生的指標,這就意味着小興讀高中每年要比正取生多花費七八百元錢。考慮到讀高中國家沒有免費政策,而且妹妹再過一年也要上高中,爲了減輕家裏負擔,讓妹妹能安心讀書,小興無奈放棄讀高中。現在一家婚紗店打工。不難設想,如果國家義務教育延長至高中階段,小興就會繼續讀到高中畢業。

當城市小孩普及高中教育司空見慣的時候,在農村,因爲家庭貧困而失去讀高中機會的女孩爲數不少,考慮到城鄉經濟收入水平以及教育資源的巨大差距,爲了促進教育均衡,建議在農村將義務教育年限延長至高中階段,並且保證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對農村地區的公平,甚至向農村地區傾斜。

(二)國家教育扶持政策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村女童教育及民族教育。國小設“女童班”、國中設“女子班”、高中設“民族班”。“女童班”、“女子班”配備所在學校最好的師資。女生們每學期都能獲得國家提供的生活補助,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資助。令人欣慰的是,調查顯示,不少成材的農村女性,當年都曾得益於“女童班”或“女子班”。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從2004開始實行“兩免一補”,即“免雜費、免課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4年9月,一項名爲“兩免一補”的政策開始在該縣實施,時至今年春季學期全縣共發放“兩免一補”資金1000多萬元,讓該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全部享受免雜費、免費教科書及補助生活費政策,有近50000人次貧困生從中受益[3]。在義務教育階段,少數民族子女上學不但不必繳納學費、雜費,而且每月還能享受一定生活補助,如每月有30斤米的飯票、50元左右的菜票,基本上能滿足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近年來國家更加重視民族地區教育,國家的教育優惠政策使廣大農村女孩(尤其是少數民族女孩)進一步獲得平等的教育權利,收到比較顯著的教育效果。那些當年獲得國家優惠政策的女生,大部分都學有所成,並且成爲知識改變命運的成功典範。

紅菊,27歲,大專,壯族,龍勝縣平等鄉人。七歲那年父親因爲家貧沾上酗酒,醉後常鬧事打罵母親,母親忍受不了長期家暴帶着年幼的妹妹偷偷逃跑。母親出走後,父親也外出打工了,但掙不到什麼錢寄回家,紅菊只能靠年邁的爺爺奶奶供養上學。紅菊說,自己比別人唯一幸運的就是遇上“女童班”,當年“女童班”在全鄉國小二年級學生中選拔,自己以優異成績考取。“女童班”配備一流的師資,部分辦學經費由政府撥款。學校還積極尋求各方資助,幫助女童解決部分生活費。正是因爲有“女童班”紅菊才得以順利國小畢業,並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爲繼續升學做準備。

小陳,26歲,瑤族,本科,龍勝縣泗水鄉人。讀高二時,媽媽突然得出腦血栓,這讓她原本艱難的求學路雪上加霜,她說:“如果沒有學校及親友們的鼎力資助,我真的無法完成學業”。以她當年的成績本來可以考更好的大學,但聽老師說,讀師範大學可獲得國家資助,只要畢業後按協議回到家鄉任教,願意支援西部教育事業,在大學期間免交學費。爲了省錢給媽媽醫病,也爲了能上大學,小陳選擇了讀師範大學。大學畢業後,小陳自覺聽從國家安排回到廣西工作。由於英語成績很好,現被南寧一所重點高中聘用爲高中英語教師。

(三)社會資助

國務院從2008年秋季學期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意味着義務教育走向普遍免費,“兩免一補”資助政策不再專門針對農村貧困學生。但問題是,新的一輪全國城鄉統一的教育公平後,又衍生出另一個不公平:原來專門爲農村貧困學生設立的資助政策沒能及時補充而缺失。目前,我國社會財富積累水平已經很高,但社會對農村貧困學生資助的積極性和資助力度並不高。一項針對民族地區貧困學生的調查表明,沒有一項資助來自非政府教育基金會組織[4],令人遺憾的是,富裕起來的中國還未建立起健全的社會資助體系,尚未樹立良好的慈善救濟的社會風尚。

在調查的對象中,所受到的資助來自個人或團隊。這種資助方式一般由學校老師聯繫所得,資助主體與資助對象建立一對一的聯繫,雖然資助面並不廣,力度也有限,但對有幸獲得資助的貧困學生卻如渴時的一滴甘露。受資助的貧困生絕大多數都很珍惜獲得的資助機會,加倍發憤學習,順利完成學業,甚至考上大學找到理想工作,並心懷感恩以實際工作回報社會。一對一的資助除了資金能夠及時到位外,資助者還能給予資助對象更多心理關懷與學習輔導,而這三方面的物質與人文資助,恰好是貧困生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

紅菊國小五年級時,學校又幫她所在女童班聯繫到一個資助對象—復旦大學外語系學生李素花等七位同學,她們將向募集的資金全部寄給女童班,老師再發給個人。復旦大學李素花團隊從國中開始資助紅菊,然後是高中一直到大學畢業。有她們的資助,她順利完成學業。紅菊常懷感恩之心,加倍努力學習,以優異成績報答恩人。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政府工作,並於去年考上了公務員

苦花讀書時學校還收教育付加費、課本費、水電費生活費等。姐妹倆同時都要上學,父母都是本分農民,家裏有時困難得無法形容,每週十元的生活費都不容易幫姐妹倆籌到。)上八年級那年,就在苦花因爲貧困面臨輟學的時候,老師愛憐她的優秀成績和表現,幫她聯繫到廣東一個資助團隊。在該團隊的資助下,苦花得以完成國中三年的學習,順利地考上師範,並繼續接受資助直到師範畢業。苦花就是因爲幸運地接受了資助才逃離了輟學的命運,她的妹妹也因爲家中減輕了負擔而得以繼續讀完高中。現在,苦花回到家鄉教書,就在鄉政府所在地——她的國中母校工作。苦花說:“當年我沒有輟學,全因有資助我的團隊,我將終生銘記並感激他們!”


參考文獻

[1]許玲麗.周亞虹.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對國中升學機會的影響[J].上海經濟研究,2011(12):31

[2]許玲麗.周亞虹.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對國中升學機會的影響[J].上海經濟研究,2011(12):31

[3]舒華鈺. 龍勝“兩基”:讓山裏娃娃上好學. 桂林教育信息網. 2007-5-25。

[4]金東海.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就學資助問題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