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激發國小生習作興趣之我見

激發小學生習作興趣之我見

激發國小生習作興趣之我見

內容摘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切實提高國小生的作文水平,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好的素材是作文成功的一半,素材的真、假、優、劣,直接影響着作文的質量。從我幾年來的教育教學經驗來看,結合學生的課內外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去尋找習作素材,才能觸及孩子的心靈,激起孩子如涌的才思。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年級越低,學生越愛表現自己的特點,從低年級起就開展“每日一談”活動,利用學生的表現欲,激發學生說的興趣,培養孩子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並將所看到的想到的,組織好語言表達出來的習慣,爲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改革作文命題方式,讓學生擺脫束縛,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餘地,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和興趣,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利用周圍的一切有利因素,從身邊尋找“模特”,依託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通過成立班級編輯部等方式,尊重學生的差異,縱向打分,寬容、欣賞、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成功感,激發學生寫作、修改作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此可以達到《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讓國小生“易於動筆”,“樂於書面表達”,對作文“有興趣”的目的,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爲孩子的終生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激發興趣 素材 觀察 真情實感 成功感 終生習作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而,要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

激發興趣是國小作文教學的永恆主題。如同嬰兒牙牙學語,最需要的不是母親“語法”的講解,而是母親心領神會地去鼓勵和表揚一樣,在國小這一學生作文起步的階段,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像德國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以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讓國小生“易於動筆”,“樂於書面表達”,對作文“有興趣”的目的。那麼如何激發國小生的作文興趣呢?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結合課內外在,激發學生尋找素材的興趣

好的素材是作文成功的一半,素材的真、假、優、劣,直接影響着作文的質量。然而在國小作文教學中,教師最感困難的恰恰是怎樣指導學生蒐集、使用作文素材的問題。從我幾年來的教育教學經驗來看,結合學生的課內外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去尋找習作素材,才能觸及孩子的心靈,激起孩子如涌的才思。

1.課內

孩子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常會有所感觸,產生一些問題,雖然這些感觸和問題因人而異,不盡相同,但也經常會不約而同的聚集到某一個或幾個問題上來,我稱它爲“焦點問題”。在課堂上,我們一定要用心去關注這些“焦點問題”,因爲這些“焦點問題”是孩子們極爲願意探討的。教師因勢利導,利用課下時間,將這些問題精心設計爲幾個作文題目,讓學生有選擇地去做。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分析童話體裁的文章時,我們會發現,孩子們會對其中的某個角色議論紛紛;或者會對故事的結局遐想無限;在高年級甚至還有個別孩子對故事的某些情節提出批判性的見解……這些都是孩子津津樂道的,因爲津津樂道所以“貨真價實”、才思如涌,正是孩子們寫作的好素材。

2.課外

在課外,我們要走進孩子的生活,用我們的心去打開孩子的心扉,清楚的瞭解他們在生活中最愛議論的事情,最愛玩的遊戲,他們在一起會經常幹什麼等等。例如,有一段時間,我們班孩子特別愛玩“撕名牌”的遊戲,經常在課間玩,也因此發生過幾起摔倒、打架事件。於是我就找了一堂班會課,帶着全班孩子到操場上玩“撕名牌”,當時場面可真是熱鬧非凡。遊戲結束之後,我並沒有就到此結束了,而是先讓孩子們回憶一下當時玩遊戲的場景:參與玩遊戲的同學和觀衆的表情動作是怎樣的,然後請孩子們在課堂交流討論,緊跟着我又花了一節課讓孩子們當堂完成這篇習作,效果非常好,大部分孩子都能抓住人物的動作表情,細膩生動地進行描述。習作完成之後,我又讓孩子冷靜地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應不應該在學校玩“撕名牌”?問題提出後,孩子們都陷入沉思之中,課堂上氛圍馬上變了個樣。接着,同學們就討論開來。於是我又找了一節班會課,來了一次辯論會。同學們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口才和智慧,並且從中懂得了很多道理。而這次“辯論會”,也成了孩子們的一個很好的習作素材。

這種課內外結合的訓練極大的激發了孩子尋找習作素材的興趣,孩子們漸漸地懂得其實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好素材包圍着,而自己或大家感興趣的事就是其中的一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們在輕鬆快樂中學會了自己去尋找作文素材。

二、每日一談,激發學生留心觀察的興趣

培養孩子作文的興趣,首先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並將所看到的想到的,組織好語言表達出來的習慣。這項工作最好從一年級就開始進行,因爲一年級的孩子正好很願意和別人交流。正是根據他們樂於表現自己的這種心理,我就在班上搞了一個活動—“每日一談”。即每節語文課課前或課後我都會留5分鐘給孩子,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最想告訴同學們的事,可以是他聽到的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他看到的事,還可以是他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以及他的喜怒哀樂等等,說完之後,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個時候,再讓孩子寫就不是什麼難事了,教師就適時引導這個孩子根據同學們的評價將他剛纔說的寫下來,老師再進行重點批改。由於上臺說的孩子是按照座位輪流的,再加上同學們要評價,老師要修改,前一天,他們就會精心地準備,平時他們也會特別留心周圍的事,爲自己的“每日一談”蒐集素材。這樣日復一日,一年下來,我們班的孩子各個上臺大方得體,大部分的學生都能說會道。下起筆來也覺得輕鬆自如了,因爲他們養成了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只要有一天不讓他們說,他們還覺得心裏癢癢的呢!如此,既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留心觀察的興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爲呢?

三、改革命題,激發學生抒發真情實感的興趣

長期以來,作文訓練的主渠道一直是教師命題,學生寫作;而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想說的話。教師的命題就難以調動所有學生的習作熱情了,正所謂“衆口難調”嘛。長此以往,就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寫作過程中的種種心理障礙,如他們或就好文章產生可望而不可及的畏難心理,或持草草了事的應付心理,甚而養成說假話的不良風氣,缺乏真情實感。凡此種種,怎能寫出情文並茂的佳作,寫作教學又怎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所以,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必須另僻佳徑,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了兩種不錯的命題方式——“多樣化命題”和“分層次命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抒發真情實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所謂“分層次命題”就是將一個命題按照時間順序或地點順序等分成幾個具體的小命題。例如,每次出外春遊很多教師就會不失時機的佈置一篇作文,諸如《愉快的春遊》、《難忘的春遊》等等,讓學生描寫春遊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我也不例外。可是,每次交上來的作文都讓我大失所望,不禁感嘆,爲什麼讓孩子們寫一寫春遊中愉快的事就這麼難呢?一次春遊之後,我又佈置了同樣的作文要求,一個孩子怯生生地問我:“老師,我覺得春遊之前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準備吃的東西是最開心的了,我能不能寫春遊之前我和爸爸媽媽逛超市買東西啊?”是啊,這個是她最想告訴我們的,他很開心的準備一些春遊的東西,或許他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或許他在買東西的時候對春遊滿心的憧憬使他興奮異常,如此種種不都能體現春遊給他帶來的愉悅嗎?爲什麼我不能讓他盡情抒發,而要強迫他去寫讓他無話可寫的東西呢?孩子明明是對準備春遊的東西感興趣,而我們卻要孩子違背自己的真實情感,去寫什麼春遊中的感受呢?孩子無情可表,惟有弄虛作假了事。突然之間,我茅塞頓開,於是,我將“記一次愉快的春遊”分成了好幾個更加細緻一些的小命題,春遊之前,春遊的過程中,春遊之後,只要是他們覺得開心的,想寫的都可以寫。這一說,他們原本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各個躍躍欲試,寫出來的文章果然言之有物.作文是情感的藝術,情真則意切,每個人都可以寫自己想寫的東西,自然生動得多。

“多樣化命題” 即每次命題作文,教師都精心地設計好幾個命題,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這樣,他們纔可以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以上說的是教師命題,可課本上的有些命題作文範圍也狹窄了一些,如果硬是讓孩子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寫,他們肯定會寫,可他們會胡編亂造,這樣還不如不讓他們寫,所以筆者認爲審題固然重要,可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適當修改一下書上的作文要求。如在國小人教版第八冊語文書上,有一個單元的作文,要求孩子們寫一個和家人共度的輕鬆愉快的星期天,這個星期天還不能寫放假中的星期天,這可讓很多孩子犯難了,如今,有好多孩子哪有星期天啊,一到星期天,他們就要去學這個,學那個,哪談得上輕鬆愉快呢?於是,我就將作文的命題範圍擴大到記一個難忘的星期天,可以寫和小夥伴一起過的,可以寫悲傷的星期天、可以寫快樂的星期天等等。相對於原來的來說,這個明顯的容易得多,學生選擇的餘地也大了很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都是有感而發的,很多學生的文章還是一氣呵成的呢。

總之,教師命題少講規矩要求,讓學生盡情發揮,沒有了顧慮,他們就會重新審視身邊的人和事,審視自己的心靈,他們總有那麼多的祕密要傾訴,總有那麼多的心曲迸發出來,文思泉涌,讓這一切在筆端自然流露出來。這樣,他們還會害怕作文嗎?

四、尋找模特,激發學生交流討論的興趣

大家都知道,習作課,學生頭疼,老師也頭疼。經常是老師在臺上津津有味地講着,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地聽着。的確,習作課如果光靠老師的三寸不爛之舌確實枯燥,這個時候,就需要藉助“身邊的模特”了。例如,有一個單元的習作是寫人物的,人物描寫當然離不開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了,而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又是一個難點。那麼,我在教學這個單元的習作時,做了一個嘗試,效果不錯,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會隨時捕捉每個孩子的表情,我發現有些孩子的表情特別有趣,例如,有一個孩子一手託着腮,一隻手還在桌上不停地敲着,眼睛盯着窗外,嘴角上揚,還翹着二郎腿,何等愜意!我馬上停下,請全班同學看向這個孩子,也請這個孩子配合一下做我們的“模特”,繼續剛纔的動作和表情,看看誰能把這個孩子的動作、表情說得最細膩。當然,“模特”必須選擇比較外向的,而且爲了緩解這個“小模特”的尷尬,我會先感謝這個孩子,然後善意地提醒他上課要聽課。因爲,這個小模特的表情特別有趣,所以孩子們興致很高。整節課,我會隨時按下快門,尋找身邊的“小模特”,留下他們課堂上最有意思的瞬間。有時,我也會充當這樣的“模特”,例如,,“笑”有很多種,“捧腹大笑”“嘲笑”“笑裏藏刀”等等,怎樣能把這些“笑”描寫細緻呢?我教孩子描寫“笑”時,就當起了“演員”,來表演不同的笑,學生來觀察描述。就這樣,學生們笑着,看着,說着,表演着,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而我要的目標也達成了。

五、縱向打分,激發“後進生”的寫作興趣

人們常說十個手指伸出來都有長有短,更何況孩子呢?孩子的能力是有差異的,尤其是作文能力。到了四年級,有的孩子已經能寫出一篇語言生動流暢,內容豐富的文章來,而有的學生寫一段通順的話都有困難。如果我們拿他們進行比較打分的話,那麼那些作文困難的學生就總是不及格,進步了也頂多是及格。他們總是看着別人作文得優,聽着老師讀別人作文,他們多麼渴望自己的作文也能得優,也能被老師拿出來讀啊!他們開始努力,可也只能將一段文章寫通順而已,一次,兩次,三次……他們的作文本上還只是徘徊在及格與不及格之間,漸漸地他們開始失去了信心,最重要的是,他們對作文失去了興趣。我曾經在《讀者》上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專欄的編輯因爲缺少稿源就去求助對門的一個高中生,那個高中生勉強答應了。幾天以後,這名專欄編輯收到了那個高中生的稿子,那名編輯一看才發現那是一篇十分蹩腳的文章,語句乾澀,條理不清。他本想像平時一樣將稿子扔進紙簍,但因爲礙於情面,又急等着稿子“下鍋”,所以就將那篇稿子大修大潤了一番。幾天後,那篇文章發表了,而且還得到了20元錢的稿費。那名編輯覺得太少了點就又自己加了10元錢一起給了那名高中生。打那以後,那名高中生成了那名專欄編輯的固定供稿者,而且稿件的質量越來越高。最後那名高中生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名報社編輯。這正驗證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因此,對於後進生我們應該更加寬容一些,多一些鼓勵,更重要的是應該讓他們時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激起他們的寫作興趣。其實有時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他們進步了,對於他們來說,那可能是他們最好的水平了,我們就應該給予“優”,並且找他們談,幫助他們修改,把他們修改後的文章拿到班上讀,哪怕一個準確的標點,一個精當的詞語,一個好句子,都可以拿到班上讀,同時輔以“表揚信”通知家長的形式,家校結合,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在習作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並使這種成功的喜悅成爲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從而讓學生真正體味到作文是他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正是作文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六、多改多投,夯實終生寫作的興趣

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於課內作文,要養成習慣,無論寫什麼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種思維過程,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益的。” 而古人也有云“文章不厭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來”。所以筆者相信只要能養成精心修改文章的良好習慣,學生們一定會寫出不少“佳作”的!要讓他們養成精心修改文章的良好習慣,我們要先給他們自己修改文章的動力。因此,我在班上成立了小小編輯部,辦起了《啓蒙》週刊。編輯部的成員一開始由四到五個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老師要引導他們給投稿的同學自己修改的機會,不但要不厭其煩,而且還要鼓勵投稿的同學多修改,只要他們的文章相對有進步就可以編進《啓蒙》週刊。一個學期,作文能力較強的學生的作文被入選週刊五次的就可以進編輯部,而作文能力較弱的只要入選兩到三次就可以入編輯部。學生們都希望自己的文章“上報”,因此一次一次地認真地修改。還有很多學生拿着他修改後的文章徵求我的意見呢。週刊上總是及時登載學生的優秀習作。大部分同學都能看到自己的習作被同學們輪流閱覽,享受到作文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和榮譽,作文的興趣也就越來越濃了。由於入編輯部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班的編輯部已經分成兩組了呢!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終生寫作如同一渠清水,興趣則是那源頭的活水,只有對寫作感興趣,那一渠水纔會長清。如果學生對作文具有高度的熱情,就會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主動的接受作文訓練。如果學生對寫作感興趣,就會不斷的寫作,不厭其煩地修改。在這樣的良性訓練下,相信,學生們寫作時,就會像蠶兒吐絲那樣運用自如,起到立竿見影之效。更爲重要的是將爲孩子的終生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