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敘事:溫暖的“掌聲”

冰天雪地中,一把柴火會讓人感到溫暖;遠在他鄉時,親人的問候會讓人感到溫暖。而在那次語文課上,一陣由心而發的掌聲,讓溫暖流進了每個孩子的心田。

教育敘事:溫暖的“掌聲”

2017年下半年,三年級一位老師公派出差,我爲其代課,有幸第一次接觸到了人教版教材。按照教學進度,我來到代課班級上的第一節課,居然就是讓很多語文老師發愁撓頭的“口語交際”。

人教版第五冊《語文園地八》中“口語交際”的主題是“誇一誇自己的同學”。乍看這樣的主題似乎很容易,但細細一琢磨,就不能不擔心兩個問題:一是學生平時打起小報告來遠比表揚人口齒伶俐得多,如果要叫他們給同學挑毛病,怕教室裏會炸了鍋,每個人都有話要說;可要夸人只怕都只能泛泛而談,空洞無物,很難舉出具體實例。二是怕溢美之詞就圍着班上有限的幾個同學轉,一些後進生總會被遺忘在“讚美”的角落裏。所以爲了預防這兩點,我在上課之前就早早地給學生打了預防針,甚至不惜動用老師的“霸權”:“每個同學只能誇自己四人小組中的成員,儘量做到每個人都要誇到,不要有誰被遺忘在角落。而且要從記憶庫中搜索出該同學平日的表現,舉出具體事例來證明他(她)確實具有你所誇的優點,而不能隨便戴高帽。”話音未落,果然就有幾個看似平常就不太好對付的孩子問道:“老師,我可以誇別組的同學嗎?”我氣定神閒地看着他們,慢慢說道:“要想誇別組的同學也可以,但要先誇完自己組的成員。”

上課鈴響起,我按照教案中的教學步驟按部就班的組織、引導着,各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互誇,教室裏逐漸地熱鬧了起來,每次討論孩子們都異常興奮,似乎有說不完的話、誇不完的人。我隨機坐到一個小組去傾聽,討論倒是激烈,誇得也“肉麻”,可還是感覺孩子們的讚美之詞似乎空有殼而無血肉。因爲“無血肉”,所以各組的相互讚美很快就陷入冷場,開始無話可說。

發現狀況後我趕緊叫停,請各組派代表發言。舉手的人爭先恐後,教室裏一片小手的森林,甚是讓我欣慰,這至少表明孩子們是樂於誇獎別人的。於是,一組組代表陸續站起來,當然三言兩語後便無話可說,無非是“某某同學樂於助人,關心集體、熱愛學習,上課專心聽講”之類評語式的語言,顯得華而不實,而且光環果然如我所料地籠罩在那些優秀生頭上。

如此幾個後我便有點着急,不斷啓發引導着:“難道平時相處中的一件具體事例都想不起來嗎?”終於,有個男生扭扭捏捏地站起來,誇了他組內一個平時表現一般的女同學,還舉出了一件小事做爲佐證。雖然依然是寥寥數語便無下文,但我還是藉此大做文章,“狠狠”地表揚了他。這時,我突然想起了“掌聲”的妙用,於是立刻要求同學們給表揚者和被表揚者都獻上熱烈的掌聲。教室裏頓時響起了久違的掌聲,很溫暖地盪漾開來。我忽然發現每個同學的臉上都笑得特別燦爛,彷彿自己也受到了表揚一樣。

也許掌聲的確具有“魔力”,接下來同學們的發言一個比一個精彩,不光有具體事例,而且表揚面也越來越大。當一個平時極少發言的同學站起來誇他身旁成績倒數第二的同桌時,教室裏再一次自發地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暖流再一次瀰漫過發言同學與被讚美同學的心頭。

掌聲,我們通常都習慣於送給被讚揚的同學,可那些讚美別人和還沒別被人讚美的孩子更應該、更值得、更需要被掌聲包圍。已經升到三年級的孩子們不僅具有了評判的能力,更關鍵的是他們已經懂得關注別人敏感的心靈,知道了哪些同學特別需要受到關愛和鼓勵。

在這節課上被掌聲鼓勵的那些同學有的漲紅了臉,有的把頭埋在手臂間,他們是還不習慣這樣被“大張旗鼓”的公開表揚嗎?如果真是這樣,那便是師之“失”,也許真的是我們平時不知不覺間忽略了教室裏那一部分“特別安靜的羣體”。或許他們只是存在,卻從來沒有綻放,而不綻放的生命就註定要枯萎在悄無聲息中。這次“掌聲”把我驚醒,告訴做爲教師的我們:樂於把掌聲獻給別人的人也同樣會贏得別人的掌聲。這原本就是教師該抓住的一個教育資源和契機,很慶幸我沒有錯過,於是教室裏便有了那一片溫暖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