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課堂內外的藝術

愛因斯坦對教師的修養提出三條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識淵博;三是術,即高超的教學藝術技巧。

淺談課堂內外的藝術

教師培訓中韓老師對提升教師的教學藝術指出十種方法,即:形象感染法、目標引導法、趣味激發法、提問點撥法、指明演板法、語言表達法、鼓勵擴展法、暗示糾正法、停頓休息法及比賽促進法。

不管是愛因斯坦還是韓老師,都提到了一個詞:教學藝術。說明課堂教學離不開藝術,只有講究藝術的課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所謂教學藝術,就是教師運用形象、語言、動作、表情、色彩、音響、圖像(包括文字、符號、圖表、模型、實物、標本)等手段創設教學情境,爲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組合運用的教學方法、技能和技巧。在教學中,教師所扮演的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而且也是組織者的角色。反觀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欠缺,學習之路還很長。在此,就我的課堂教學作一定的解析和反思。

一、暗示糾正法、停頓休息法

一堂課總有始料未及的偶發事件,面對這種情況,處理方法可以多樣化,冷處理、溫處理或熱處理。在我的課堂教學中,總有幾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時而摳指甲,時而和旁邊的同學竊竊私語,時而低着腦袋趴在桌子上,面對這種情況,我會微笑着停下來或突然改變聲調或示意旁邊的同學善意的提醒他,又或者是找個機會向他提問,作溫處理。記得在15秋行7班上生活技能課途中發生了一件事,兩名男生課間因嘻笑打鬧最終不歡而散,甚至差點出現安全事故,一旁觀看的同學不以爲然,反而鬨堂大笑。對這次偶發事件,我選擇了乘熱打鐵,或正面教育或嚴肅批評,作熱處理,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在學科教學的同時,滲透着適量的品德教育,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遇到偶然事件靈活應變,因勢利導,把不利於課堂教學的行爲引導到有益的學習中來,恰到好處地處理個別學生的問題,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但不可爲此花費太多時間,以免影響課堂教學的進行。

二、形象感染法

教師的形象是教學的無聲語彙,它藉助表情、眼神、舉止、手勢、儀態表等手段,來傳達感情。研究表明,能說會演、充滿生氣和激情的教師會極大地喚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生動活潑,避免學生感到學習枯燥乏味。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身體的動作來傳遞信息。而我,有時會形成某種習慣動作(手勢),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幾個習慣性的手勢動作,這樣一來,其手勢就失去了傳達教學信息的功能。

同學們都說教師的面部表情,是課堂中體驗教師情感過程的“溫度計”,我覺得教師面部表情最重要的一點是面帶微笑,因爲學生會從中感受到教師的親切,關心,愛護、理解和友誼之情,從而激起相應的情感。但教師的面部表情還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做一個演員,通過各種恰當的表情來感染和引導學生的注意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說我不是一個將壞情緒帶入課堂中的老師,可一旦進入教學中就把握不好表情,無法時刻保持微笑,也許就有了同學們的評價。

教師的儀表(衣着服裝、髮型裝飾、美容化裝等)不僅是教師內心修養的外部流露,也可以直接傳送教學信息,是一個影響教學進行和教學效果的潛在的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在生活技能課戶外生存模塊知識第一課教學中,我們從教師的角包轉變成了一位旅行者,隨着老師着裝、道具、授課場地的轉變,學生的吸引力也在發生的變化。

三、語言表達法

教學語言是知識的載體。“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 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言的藝術,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是激發學生情感、思維、興趣的源泉和動力。在課堂教學中,語言表達除應具備準確、鮮明、生動的共性特徵之外,還應具備自身的個性特徵: ①從教學目標看:教學語言要具有高效的教育性。②從教學內容看:教學語言具有專業知識性。具有學科的知識性和科學性,專用名詞、術語定義、用詞恰當、準確。③從教學對象看:教學語言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只有針對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學語言才能發揮應有的誘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④從教學方法看,教學語言應有靈活的啓發性。 無論講授、討論、練習,教學語言都要求具有啓發性,並根據教學實際,交錯使用教學方法,使教學語言不斷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既活躍課堂氣氛,又美化學生的心靈。 由此看來,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缺乏高效的教育性和學科知識專業性,很多時候是想到哪裏說到哪裏,體現不出教學內容的輕重。名言警句,歷史典故,順口溜用得不夠多,對學生的啓發性不足,使得學生被迫的成爲知識的接收者。當我認識到這一問題以後,在生活技能課堂中作了些許的整合,在戶外生存模塊選購用具和整理行裝知識的學習中,帶領同學們用順口溜的形式幫助理解和記憶,讓我們嚐到了一點甜頭。

四、提問點撥法

教師不但要善於答疑,還應善於激疑,即提問,使學生“於無疑之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進路轉峯迴的知識道口,促使他們動腦筋、想問題。當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就應抓住時機釋疑,使學生在質疑、解疑中長知識,長智慧,並學會怎樣學習。同時學得生動活潑,又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提問時應把握兩點,一是提問要適時: 即所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的思考、質疑相吻合,並在學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問題而苦於不知怎樣表達之時提問。應在教學重點、難點之處提問。二是提問要適度:所提問題不能低於或過分高於學生的水平,否則會使學生答得沒勁或答不上來,影響答的積極性;提問不能超出教學內容,也就是所提問題必須是學生利用現有和過去學過的知識能夠作答的。如果超出教學內容太多太泛,就會喧賓奪主,影響教學效果。面向全體還有個區別對待問題,即要根據不同特點的學生提出不同問題,或根據不同的問題提問不同的學生。也許每個教師的課堂中都會有提問的出現,我也不例外。但現在想來,我的提問似乎很多時候都是毫無意義的。在教學設計裏面並沒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事前進行合理設計;雖說提問後會給以啓發、指導、鼓勵、肯定和表揚,最後也能進行點評和作出結論,但由於對學生的瞭解不夠透徹,提問時沒有顧及多層次學生的水平進行提問和探詢,沒有使全體學生都集中注意力,思維活躍,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

對照林子謙老師總結出的組織教學藝術的十種方法,在所教授的生活技能課堂中用得最多的是比賽促進法,不論是在收納模塊的整理還是戶外生存的實驗中,有效的植入此方法,更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著名語文教育家洪宗禮認爲:“每個成熟的老師,都 離不開講臺的修煉,都需要在講臺上‘摔打’。”教師不離開課堂,纔能有真正的教學智慧,才能對來自教學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可以說,我的教學之路剛剛起步,教學藝術更需修煉,只有堅守講臺,不斷反思,纔不愧教師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