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最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最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一

一、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66名學生,男生居多,從上學期學習情況來看,由於本班兩極分化較大,有個別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相對較弱,學習基礎又不紮實,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如戴嘉欣、盧子云等同學成績太偏低,比較粗心,馬虎,而且學習態度較差,對提高全班整體成績有比較大的難度。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等活動的過程中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徵,能正確地判斷圓柱和圓錐,理解、掌握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繪製方法,初步學會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統計的數據,會對複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判斷。

3、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解比例;認識比例尺,會看比例尺,會進行比例尺的有關計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關係解應用題的方法,學會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應用題。

4、使學生通過系統的複習,鞏固和加深理解國小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更好地培養比較合理的、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並提高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會解比例。

2、使學生能夠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

3、使學生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徵,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會計算。

4、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實際問題。

5、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並學會製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統計表。

6、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有關整數、小數、分數、比和比例,簡單方程等基礎知識,具有進行四則混合運算的能力。

四、教學難點

1、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會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應用題。

2、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會製作一些簡單的統計圖。

3、使學生會用學過的簡便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

4、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夠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

五、教學措施

1、認真搞好課堂教學研究工作,找課堂要質量。

2、教學相長,多閱讀與教學有關的書籍,報刊、雜誌,多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提高。

3、多與家長聯繫,多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反饋信息。

4、放下架子,與學生交流,尊重學生民主權力,做到師生互動,教學做到因材施教。

5、採用“一幫一”互助活動,成立學習小組,讓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評比,培養優生,鼓勵學困生。

6、重視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中學習和理解教學。

7、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

8、改進教學評價方法。

9、認真落實作業輔導這一環節,及時做好作業情況記載。並對問題學生及時提醒,限時改正,逐步提高。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 起訖時間

1--------1 一、扇形統計圖 3 3.2---------3.6

2--------4 二、圓柱和圓錐 10 3.9---------3.25

4---------5 三、解決問題的策略 3 3.26--------3.31

5--------7 四、比例 4.1--------4.16

☆面積的變化

7--------8 五、確定位置 3 4.17--------4.23

8--------10 六、正比例和反比例 4.24---------5.5

○大樹有多高

10--------13 七、總複習1. 數與代數 5.6----------5.25

13--------14 2.圖形與幾何 5.26----------6.5

15--------15 3.統計與可能性 6.8----------6.10

15--------15 綜合與實踐 6.11-----------6.12

第一單元 扇形統計圖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統計表以及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編排。

扇形統計圖不僅表示各個部分數量的多少,而且側重於用同一個圓裏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個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係,表示各個部分數量分別佔總數量的百分之幾。

教學扇形統計圖,要使學生認識它的特點。瞭解它的用處,能夠看懂統計圖所呈現的數據信息,能夠利用統計圖給出的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條形圖、折線圖、扇形圖的不同,體會根據數據內容合理選擇統計圖的必要性。m

國小數學不要求製作扇形統計圖。因爲製作扇形統計圖需要扇形的知識,要計算扇形的圓心角,而國小數學只簡單認識扇形,不教學畫扇形,所以國小生不具備製作扇形統計圖的知識與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進一步明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體會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習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信息。

2、使學生能根據繪製出的扇形統計圖分析數據所反映的一些簡單事實,能作出一些簡單的推理與判斷,進一步認識統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3、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扇形統計圖。

教學難點:體會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學會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扇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1頁的例1和第2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一第1~3題。教學目標:

1、認識扇形統計圖,瞭解扇形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特點,能簡單分析扇形統計圖。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能力和有條理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地聯繫,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扇形統計圖,感受扇形統計圖的描述數據特點。

教學難點:有聯繫地分析扇形統計圖中的數據。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扇形統計圖 圓規 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複習舊知。

提問:在簡單的統計裏我們學習過哪些知識,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引入新課。

出示扇形統計圖。說明:這也是一種統計圖,叫做扇形統計圖。(板書:扇形統計圖)哪位同學來說一說,這裏的扇形統計圖各表示的什麼意思?說明:扇形統計圖究竟有什麼特點呢?它是怎樣繪製出來的呢?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教學新課

1、議一議。

出示例1的扇形統計圖。問:這個統計圖上都有什麼特點?

出示討論提綱:(1)圓代表( );(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個扇形所佔的百分比之和爲( )。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扇形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係。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國國土總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

你能用計算器算出各類地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嗎?請算出,並填入表中。

地形 山地 丘陵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積/萬平方千米

3、比一比。(練一練)

我國的國情,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麼想法?

隨機出示扇形統計圖: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進行國情教育。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提問:每個統計圖裏的圓表示什麼?各個扇形部分表示什麼意思?引導學生對兩個統計圖中的項目進行具體的比較,再交流。

2、練習一第2題。

引導學生觀察扇形統計圖,並估計各扇形區域與花生米果盤區域的大小關係,用百分數表示各部分。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扇形統計圖有了哪些認識?扇形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一第3題。

板書:

扇形統計圖: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和總量之間的關係。

第二課時:統計圖的選擇

教學內容:教材第2~3頁的例2和第4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一第4題。教學目標:

1. 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三種統計圖的特點。

2. 能根據每種統計圖的特點與統計的目的和數據的特點進行分析,合理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相關信息。

3.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三種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相關的信息。

教學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通過複習三種統計圖,讓學生回顧條形、折線、扇形統計的特徵。

課件出示三種統計圖,你一眼就能看出什麼?這樣的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2、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統計圖的知識――合理選擇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導學生觀察例2中3個統計圖,體會在不同的情景中表達的特點和作用。

提問:小宇爲什麼用了3個不同的統計圖來進行統計?引發學生思考。

統計圖1要反應六一班閱讀各種課外書與總量之間的關係,所以要用扇形統計圖的統計;統計圖2不僅要反應六一班下半年每個月閱讀課外書的數量,還要體現每個月閱讀課外書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因此要用折線統計圖來統計;統計圖3只要統計六一班學生平均每星期課外閱讀的時間,所以用了條形統計圖。

進一步提問:今後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圖進行統計呢?(結合剛纔的分析,鞏固理解根據要統計的特點和統計圖的特點兩者結合來選擇。)

2、分析問題

學生討論例2下面的3個問題。

全班彙報交流,並適時的總結。

3、鞏固應用

出示第4頁的練一練。

學生仔細觀察每個統計圖,並說出分別要統計的內容和統計的特點。再一次的歸納總結出三種統計圖的特徵。

引導學生回答下面的4個問題。

明確:統計圖的選擇可以不唯一,選擇的關鍵是要根據我們想了解的內容和統計圖各自的特徵,作出適當選擇,以達到清晰、直觀地描述數據的目的。

三、鞏固新知

做練習一的第4題。

學生先觀察1、2兩小題中統計表的內容和特徵,再根據數據完成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學生製作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觀察和輔導)

根據剛纔的統計,分析下面的問題。

四、全課小結

1、你知道怎樣選擇統計圖嗎?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能談談你的體會嗎?

五、佈置作業

做基礎訓練

板書:

條形統計圖:直觀表現數據的多少。

折線統計圖:直觀表現數據的增減變化情況。

第三課時 扇形統計圖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第7~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鞏固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徵,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

2、通過練習,學會合理的選擇統計圖。

3、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4、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統計圖有( )統計圖,( )統計圖,( )統計圖。

2、如果只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可以選用( )統計圖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可以選用( )統計圖表示;如果要清楚地瞭解各部分數量同總數之間的關係,可以用( )統計圖表示。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評價歸納。

二、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下面數據分別用哪種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

A.人離不開水,成年人每天體內47%的水靠喝水獲得,39%來自食物含的水,14%來自體內氧化時釋放出來的水。

B.某校五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統計表如下。

看電視 打球 聽音樂 看小說 其他

人數 80 68 74 56 23

C.小強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每年體檢的身高記錄如下。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統計圖 B用( )統計圖 C用( )統計圖

2、練習一第5題。

王阿姨在一塊蔬菜地裏種植了4種不同的蔬菜,各種蔬菜的種植面積分布如右圖。其中黃瓜的種植面積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寫完整嗎?

品種 合計 黃瓜 韭菜 蘿蔔 番茄

種植面積/平方米

3、練習一第6題。

出示題目

先觀察分析上面的兩個統計圖,理解統計的內容與統計圖的選擇,接着算一算,畫一畫,完成下面的兩個統計圖。(體會扇形圖和條形圖既有不同,也有內在聯繫)

提問:表示同一組數據的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從中各能獲得哪些信息?

4、練習一第7題。

先確定課題和設計調查方案;接着開展調查,收集信息、整理數據,製作統計圖表;然後分析數據,評價自己班級同學的課外閱讀習慣;最後拓寬研究課題,重新設計調查方案,開展新的統計活動。(如時間不夠可作課外完成)

5、動手做。

4人一組進行活動,每人輪流做6次,根據記錄的數據,在方格紙上製作統計表或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了哪些收穫?

第二單元 圓柱和圓錐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認識了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特徵以及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編排,是國小數學最後教學的形體知識。與長方體、正方體一樣,圓柱和圓錐也是基本的幾何形體,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經常能夠看到這些形狀的物體。教學圓柱和圓錐,能夠擴大學生認識幾何形體的範圍,豐富對形體的認識,有利於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教學圓柱和圓錐,也能夠豐富學生認識幾何形體的活動經驗,深入理解體積的意義和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利於完善認知結構,發展空間觀念。教學圓柱和圓錐,還能夠給學生提供探索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的機會,有利於轉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全單元編排五道例題,具體安排見下表:

例1 圓柱、圓錐的形狀特點

例2 圓柱的側面積

例3 圓柱的表面積

例4 圓柱的體積

例5 圓錐的體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徵,知道圓柱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圓錐是由一個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能舉例說明。圓柱和圓錐,能判斷一個立體圖形或物體是不是圓柱或圓錐。

2、使學生知道圓柱側面展開的圖形,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計算方法,並認識取近似數的進一法。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說明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時安排: 10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圓柱和圓錐

教學內容:教材第9~10頁的例1和第10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和發現圓柱、圓錐的特徵,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係,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徵及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準備:1、多媒體 2、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或一個圓錐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示意圖

2、教師:這麼多物品,你知道它們各是什麼形狀嗎?

指名學生分別說。

談話:回憶一下學過的圖形各有什麼特徵?學生回答。

談話:不論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它們都是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你知道圖(4)是什麼形狀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圓柱

圖(5)是什麼形狀?板書:圓錐

你能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你見過那些圓柱和圓錐?(指名學生說,如鉛筆、煙囪、套管、鉛錘等)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

二、合作探究,認識特徵

(一)認識圓柱的特徵

1、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談話:對於圓柱和圓錐,你想知道有關它們的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把有關圓柱、圓錐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麼多有價值的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圓錐的特點,其它問題我們以後再來研究,好嗎?

2、認識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教師出示圓柱實物並將直尺靠在圓柱實物邊上,告訴學生上下粗細相同的圓柱叫直圓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實物,仔細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認爲它有幾個面?

②再摸一摸每個面有什麼特徵?

③然後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自己手中的實物和同學的實物有什麼特點?

教師巡視解答疑惑。

彙報觀察結果:

談話: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先指名學生拿着實物到前面介紹自己的發現,再指名不拿實物說發現。師生及時共同進行評價)

談話:你是怎麼知道上下2個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說,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教師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確: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圓形,大小相等,叫圓柱的底面,中間有一個曲面,叫圓柱的側面。

課件隨時演示,將茶筒的底面和側面抽象出的圓柱立體圖形

板書:底面 2個完全相同的圓

側面 1個曲面

高 兩底之間的距離

3、認識圓柱的高

教師從學生拿來的圓柱中隨便找兩個高矮、粗細不同的圓柱,讓學生觀察比較。提問:你有什麼發現?底面大小決定圓柱粗細,高決定圓柱的高矮

談話:哪是圓柱的高,誰來指一指?

談話:你知道你手中的圓柱形有多高嗎?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條嗎?

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圓柱的高,記下測量數據,多量幾條,你能發現什麼?

教師巡視指導

彙報測量結果。指名一組到講臺前演示,

使學生明確:圓柱的高長度相等,有無數條。

提問:什麼是圓柱的高?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板書:高 上下兩底面之間的距離(無數條)

教師出示課件演示圓柱的高

(二)認識圓錐

1、談話:剛纔我們認識了圓柱,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錐形物體,觀察圓錐體,摸一摸、量一量,和圓柱比一比,它與圓柱有什麼不同?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看到的、摸到的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

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彙報觀察結果。

使學生明確圓錐有一個底面是圓形,有一個側面是曲面。圓錐是尖的有一個頂點。

教師出示圓錐實物課件

思考:圓錐有幾條高?

怎樣測量圓錐的高?

學生討論,教師啓發學生用平移的方法將藏在圓錐中的高平移出來測量,學生合作動手測量圓錐模形的高並指名上臺演示。

板書:底面 1個 圓形

側面 1個 曲面

高 1條

2、交流對圓錐的認識

3、小組討論比較圓柱與圓錐的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4、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物體是圓錐形的?

5、學生閱讀課本9、10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回顧新知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點,鞏固圓柱與圓錐的區別與聯繫。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第3題。

板書設計:

認識圓柱和圓錐

觀察―比較―歸納

第二課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內容:教材第11頁的例2、第12頁的例3和第12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4~6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比較和推理,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探究並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相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培養創新意識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進一步形成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立體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意義,正確計算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師生各備一易拉罐,並把上下面用彩紙包好,剪刀、膠水、圓規、白紙一張、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實驗導入,滲透思想

⒈(出示一張長方形紙)老師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紙,我想讓它站起來,你有什麼辦法嗎?

小結:原來在一定條件下平面可以“化直爲曲”。

⒉把這個圓柱形的紙筒打開後是什麼形狀?

小結:同樣地,在一定條件下曲面可以“化曲爲直”。

⒊揭題:這節課將運用這個知識來研究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板: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

老師發現同學們特別愛喝飲料,今天我們共同帶來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來?

師引導:我們就來先來解決這位同學提出的商標紙問題,其實就是求什麼?(圓柱的側面積)

1、引導探究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①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商標紙的面積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縫把商標紙剪開,再展平。

③小組合作探究: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聽清要求:先獨立剪開商標紙展開,再觀察展開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圓柱有什麼關係?把你的發現在小組裏交流一下。接頭處忽略不計。

④彙報交流:哪個小組願意上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指名上臺拿着學具彙報,生。(師再追問:通過剛纔同學的彙報,我們知道了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呀?學生回答,師適時板書)

⑤怎樣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再次追問:爲什麼?(補充板書)

⑥小結:你們真不錯,巧妙地運用化曲爲直,探討發現了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①現在請你計算一下這罐椰子汁所用商標紙的面積(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長約是 釐米,高約是 釐米)你是怎樣算的?

②解決例2:

但在實際生活中有時不直接告訴你底面周長,例如怎麼算?學生獨立做在書上,指名一生板演,集體反饋。

③思考:要求一個圓柱的側面積,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④小結:如果沒有直接告訴底面周長,應用已知直徑(或半徑)求周長的方法,然後求側面積。

(二)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①動手貼出圓柱表面積:拿着實物,光這樣一個側面能裝飲料嗎?還需加上(兩個底面)我們把這個圓柱飲料罐各部分一一展開粘在紙上(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發現兩種常見粘法)交流展示,最好這樣放。

看着圓柱展開圖,讓它在頭腦中動起來(長方形的長等於…寬等於…)這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長方形與圓柱的關係。

指着圖,由這些些部分組成了圓柱的表面積,什麼是圓柱的表面積?(板書)

②動手畫出圓柱表面展開圖:下面我們要畫圓柱的展開圖,畫前先算一算,學生算好後回答,師板書。

要求畫在書上的方格紙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畫出圓柱的哪幾個面?二要注意每個方格紙邊長釐米,根據算的數據合理佈局。(實物投影展示學生作品,作評價)

3、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①例3中的圓柱表面積會算嗎?

獨立做在書上,交流反饋:每步求出的是什麼?指出:解答時爲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積。

②出示易拉罐的數據,圖例:半徑:2.5釐米,高:12釐米,求鐵皮用料。

③要求一個圓柱的表面積,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三、應用練習,鞏固深化

過渡: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圓柱體實物,你會根據實際算出它們要求的面積嗎?

1、教材第12頁“練一練”(理解題意要求的是圓柱的哪部分面積後獨立做)

2、練習二第6題。(通過填表幫助學生進一步區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表面積三個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側面積、底面積與表面積之間的聯繫,使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課總結,認識昇華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第4、5題。

板書:

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長方形的寬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S=ch

圓柱表面積=1個側面積+2個底面積

第三課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練習二第14頁內容。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2、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的側面積怎麼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圓柱的表面積怎麼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二、實際應用

1、練習二第7題

(1)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思考“需要白鐵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幾個面的面積?(側面積)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於課堂練習本上。

(3)集中分析評講。

2、練習二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9題

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於課堂練習本上。

4、練習二第10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提問:這個“博士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分別求哪些面的面積?

(3)學生自主完成。

(4)集體評講,注重後進生輔導。

5、練習二第11題

(1)學生讀題。

(2)提問:要想求“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須先求什麼?。

(3)學生獨立完成

6、練習二第12題

(1)學生讀題。

(2)引導思考。

(3)集體練習

7、練習二思考題(學有餘力學生完成。)

引導思考:截成3段截了幾次?一共多了幾個面?幾個什麼樣的面?那麼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釐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會做嗎?接下來學生練習。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對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四、課堂作業

基礎訓練。

第四課時:圓柱的體積

教學內容:教材第15~16頁的例4和第16頁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瞭解圓柱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的進程,掌握圓柱體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並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滲透、體驗知識間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掌握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PPT課件 圓柱等分模型

教學過程:

一、聯繫舊知,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呈現例4中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

2、提問:這幾種立體的體積你都會求嗎?你會求其中哪些立體的體積?

啓發:大家想不想知道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猜想一下:圓柱體積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怎麼算?

3、引入: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下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學例4

1、觀察比較

引導學生觀察例4的三個立體,提問:

⑴這三個立體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定相等嗎?爲什麼?

⑶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可能相等嗎?爲什麼?

2、實驗操作

⑴談話:大家都認爲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於底面積乘高。那用什麼辦法驗證呢?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醒:圓的面積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我們能不能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辦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嗎?各小組說出自己的想法,有條件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操作一下。

⑶討論交流: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開後能否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引導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結果會怎麼樣?

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課件演示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拼成的立體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3、推出公式

⑴提問: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麼關係?

指出:長方體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樣求圓柱的體積?爲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體積公式: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⑶引導用字母公式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V=sh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 ↓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三、分層練習,發散思維,教學“試一試”

⑴讓學生列式解答後交流算法。

⑵討論:知道什麼條件就一定能算出圓柱的體積了?分別怎麼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鞏固拓展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⑴說一說:這兩個圓柱中都是已知什麼?能算出圓柱的體積嗎?

⑵各自練習,並指名板演。

對照板演,說說計算過程。

2、做“練一練”第2題。

已知底面周長和高,該怎麼求它的體積呢?引導學生根據底面周長求出底面積。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六、作業:練習三第1~3題。

板書: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 ↓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第五課時:圓柱體積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練習三第4~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鞏固圓柱的體積公式。

2.讓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並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2、我們是怎麼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的?

3、知道哪些條件,我們就能算出圓柱的體積?

二、基本練習

1、做練習三第4題。

⑴猜猜看,哪個杯子裏的飲料最多?

⑵算一算,看到底是哪個杯子裏的飲料多?

2、算出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⑴底面積0.8平方米,高1.2米

⑵半徑5釐米,高15釐米

⑶直徑6分米,高8分米

練習並指名板演,然後對照板演說說每題的計算過程。

三、討論實際問題

1、練習三第5題。

說說爲什麼要從裏面量?如果從外面量算出的是什麼?怎麼知道這個保溫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

2、練習三第6題。

怎麼算一枚硬幣的體積?

3、練習三第7題。

先估計這兩個圓柱的體積,指出哪一個大,再計算它們的體積,驗證前面的估計。(如有困難,可以動手操作,實踐一下。)

4、練習三第8題。

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底面周長先求出底面積,再求容積。

5、練習三第9題。

出示一個圓柱形茶杯,討論:要知道它的容積,需要量出什麼數據,怎麼量?學生動手測量、計算。

四、作業:基礎訓練。

第六課時: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練習三第10~16題、思考題、動手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和容積這些概念的聯繫和區別,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2、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係,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一、複習回顧,理清思路。

1、回顧複習。

教師談話:用一句話介紹前面幾節課學習的關於圓柱的知識。

預設學生回答: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的特徵;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各種情況。

2、理清思路。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體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再算出圓柱的體積;

同桌說說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步驟,先算出底面積和側面積,再算出圓柱的表面積;

3、揭示課題――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練習課。

二、基本練習,形成技能。

1、練習三第10題。

根據表中的已知分別計算每個圓柱的未知量。學生獨立完成。

2、練習三第11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注意分清3個小問題分別求什麼問題。

3、練習三第12題。

引導思考:第1個問題求水池裏最多能蓄水多少噸,要從體積入手;第2個問題要弄清楚求的是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4、練習三第13題。

學生讀題,分析題意。之後一人板演,全班齊練。評講時注意後進生的輔導。

5、練習三第14題。

⑴出示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⑵討論:塑料薄膜的面積相當於什麼?

大棚內的空間相當於什麼?

⑶分別怎麼算?

引導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間有多大,分別求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一半。

6、練習三第15題。

分析:玲玲把一塊長方體橡皮泥捏成一個圓柱體雖然形狀變了,但什麼沒變?(體積)

7、練習三第16題。

提問: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麼?(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開闊思維。

1、第19頁思考題。

學有餘力學生完成。

⑴把圓鋼豎着拉出水面8釐米,水面下降4釐米,你能想到什麼?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釐米,你又能想到什麼?怎麼算出這個圓鋼的體積?

⑶這題還可以怎麼想?

讓學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體積就是那一部分鋼材的體積。

2、第19頁動手做。

講解測量方法――在容器裏放適量的水,把土豆浸沒在水中,測量並記錄相關的數據,算出土豆的體積。並且提供一張表格,提示應該記錄容器的底面積、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放入土豆後的水面高度以及算出的土豆體積。然後是測量與計算,一邊操作一邊思考應注意什麼。如,容器底面積不能直接量得,只能測量底面的半徑、直徑或周長。測量半徑需要確定圓心,測量周長還要計算直徑,一般測量直徑,既容易量,也便於算。又如,測量底面直徑、水面高度都要在容器裏面進行,利用容器裏面的數據,算出的纔是水的體積、土豆的體積。

四、作業:基礎訓練

第七課時:圓錐的體積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0~21頁例5及相應的 “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四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參與實驗,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4.以小組形式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係。

教學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教學過程:

一、聯繫舊知,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立體圖形體積的求法?(學生回答時老師出示相應的教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然後板書相應的計算公式。)

2、我們是用什麼方法推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是把圓柱體轉化爲長方體來推導的。板書:轉化)

3、(出示教具)大家覺得這個圓錐與哪個立體圖形的關係最近呢?(老師比較學生指出的圓柱與圓錐的底和高,引導學生髮現這個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

4、大家覺得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圓錐的體積可能轉化爲什麼圖形來研究比較簡單呢?能說說自己的理由嗎?

5、它們的體積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二、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課件出示例5。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麼叫等底等高。

(2)讓學生猜想:圖中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們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3)實驗操作,發現規律。

(用學具演示)在空圓錐裏裝滿黃沙,然後倒入空圓柱裏,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看,你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

老師把圓柱裏的黃沙倒進圓錐,問:把圓柱內的沙往圓錐內倒三次倒光,你又發現什麼規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係?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纔是圓柱體積的 。

2、教師課件演示

3、學生討論實驗情況,彙報實驗結果。

4、啓發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1/3=底面積×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小結:要求圓錐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以高,求的是什麼?爲什麼要乘以1/3 ?

5、教學試一試

(1)出示題目

(2)審題後可讓學生根據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麼問題。

三、發散練習、鞏固推展

1、做“練一練”第1、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強調要乘以1/3 。

2、做練習四第1、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之後學生反饋。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四、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內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徵?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爲什麼?

學生交流

五、作業

練習四第3題。

板書: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1/3=底面積×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第八課時:圓錐體積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練習四第4~12題和第23頁思考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步理解、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計算出圓錐的體積。

2、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進―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複習體積計算。

(1)提問: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

(2)口答下列各圓錐的體積。

①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積4平方釐米,高4.5釐米。

2.引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練習圓錐體積的計算,通過練習,還要能應用圓錐體積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新課

組織練習。

1、做“練習四”第4題。

學生獨立計算。

2、做“練習四”第5題。

把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相互轉化,從已知的圓柱體積得出相應的圓錐體積,從已知的圓錐體積得出相應的圓柱體積,繼續加強對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體積關係的理解。

3、做“練習四”第6題。

出示第6題的圖。

引導分析:根據圖示的各個立體圖形的底面直徑與高,尋找與圓錐體積相等的圓柱,可以從圓錐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推理出體積相等的圓柱與圓錐,如果底面積相等,圓錐的高是圓柱的3倍圓柱的高是圓錐的1/3;如果高相等,圓錐的底面積是圓柱的3倍圓柱的底面積是圓錐的1/3。還要注意到,大圓的直徑是小圓的3倍小圓直徑是大圓的1/3,大圓的面積則是小圓的9倍小圓的面積是大圓的1/9。

4、做“練習四”第7題。

(1)提問:圓錐體積最大時與圓柱的關係是什麼?(等底等高)

接着讓學生獨立練習。

(2)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其他問題,進一步的掌握圓錐和圓柱的關係。

5、做“練習四”第8題。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統計表以及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編排。

扇形統計圖不僅表示各個部分數量的多少,而且側重於用同一個圓裏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個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係,表示各個部分數量分別佔總數量的百分之幾。

教學扇形統計圖,要使學生認識它的特點。瞭解它的用處,能夠看懂統計圖所呈現的數據信息,能夠利用統計圖給出的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條形圖、折線圖、扇形圖的不同,體會根據數據內容合理選擇統計圖的必要性。m

國小數學不要求製作扇形統計圖。因爲製作扇形統計圖需要扇形的知識,要計算扇形的圓心角,而國小數學只簡單認識扇形,不教學畫扇形,所以國小生不具備製作扇形統計圖的知識與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進一步明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體會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習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信息。

2、使學生能根據繪製出的扇形統計圖分析數據所反映的一些簡單事實,能作出一些簡單的推理與判斷,進一步認識統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3、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扇形統計圖。

教學難點:體會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學會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扇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1頁的例1和第2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一第1~3題。教學目標:

1、認識扇形統計圖,瞭解扇形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特點,能簡單分析扇形統計圖。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能力和有條理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地聯繫,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扇形統計圖,感受扇形統計圖的描述數據特點。

教學難點:有聯繫地分析扇形統計圖中的數據。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扇形統計圖 圓規 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複習舊知。

提問:在簡單的統計裏我們學習過哪些知識,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引入新課。

出示扇形統計圖。說明:這也是一種統計圖,叫做扇形統計圖。(板書:扇形統計圖)哪位同學來說一說,這裏的扇形統計圖各表示的什麼意思?說明:扇形統計圖究竟有什麼特點呢?它是怎樣繪製出來的呢?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教學新課

1、議一議。

出示例1的扇形統計圖。問:這個統計圖上都有什麼特點?

出示討論提綱:(1)圓代表( );(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個扇形所佔的百分比之和爲( )。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扇形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係。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國國土總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

你能用計算器算出各類地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嗎?請算出,並填入表中。

地形 山地 丘陵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積/萬平方千米

3、比一比。(練一練)

我國的國情,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麼想法?

隨機出示扇形統計圖: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進行國情教育。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提問:每個統計圖裏的圓表示什麼?各個扇形部分表示什麼意思?引導學生對兩個統計圖中的項目進行具體的比較,再交流。

2、練習一第2題。

引導學生觀察扇形統計圖,並估計各扇形區域與花生米果盤區域的大小關係,用百分數表示各部分。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扇形統計圖有了哪些認識?扇形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一第3題。

板書:

扇形統計圖: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和總量之間的關係。

第二課時:統計圖的選擇

教學內容:教材第2~3頁的例2和第4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一第4題。教學目標:

1、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三種統計圖的特點。

2、能根據每種統計圖的特點與統計的目的和數據的特點進行分析,合理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相關信息。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三種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相關的信息。

教學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通過複習三種統計圖,讓學生回顧條形、折線、扇形統計的特徵。

課件出示三種統計圖,你一眼就能看出什麼?這樣的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2、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統計圖的知識——合理選擇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導學生觀察例2中3個統計圖,體會在不同的情景中表達的特點和作用。

提問:小宇爲什麼用了3個不同的統計圖來進行統計?引發學生思考。

統計圖1要反應六一班閱讀各種課外書與總量之間的關係,所以要用扇形統計圖的統計;統計圖2不僅要反應六一班下半年每個月閱讀課外書的數量,還要體現每個月閱讀課外書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因此要用折線統計圖來統計;統計圖3只要統計六一班學生平均每星期課外閱讀的時間,所以用了條形統計圖。

進一步提問:今後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圖進行統計呢?(結合剛纔的分析,鞏固理解根據要統計的特點和統計圖的特點兩者結合來選擇。)

2、分析問題

學生討論例2下面的3個問題。

全班彙報交流,並適時的總結。

3、鞏固應用

出示第4頁的練一練。

學生仔細觀察每個統計圖,並說出分別要統計的內容和統計的特點。再一次的歸納總結出三種統計圖的特徵。

引導學生回答下面的4個問題。

明確:統計圖的選擇可以不唯一,選擇的關鍵是要根據我們想了解的內容和統計圖各自的特徵,作出適當選擇,以達到清晰、直觀地描述數據的目的。

三、鞏固新知

做練習一的第4題。

學生先觀察1、2兩小題中統計表的內容和特徵,再根據數據完成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學生製作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觀察和輔導)

根據剛纔的統計,分析下面的問題。

四、全課小結

1、你知道怎樣選擇統計圖嗎?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能談談你的體會嗎?

五、佈置作業

做基礎訓練

板書:

條形統計圖:直觀表現數據的多少。

折線統計圖:直觀表現數據的增減變化情況。

第三課時 扇形統計圖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第7~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鞏固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徵,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

2、通過練習,學會合理的選擇統計圖。

3、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4、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統計圖有( )統計圖,( )統計圖,( )統計圖。

2、如果只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可以選用( )統計圖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可以選用( )統計圖表示;如果要清楚地瞭解各部分數量同總數之間的關係,可以用( )統計圖表示。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評價歸納。

二、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下面數據分別用哪種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

A.人離不開水,成年人每天體內47%的水靠喝水獲得,39%來自食物含的水,14%來自體內氧化時釋放出來的水。

B.某校五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統計表如下。

看電視 打球 聽音樂 看小說 其他

人數 80 68 74 56 23

C.小強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每年體檢的身高記錄如下。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統計圖 B用( )統計圖 C用( )統計圖

2、練習一第5題。

王阿姨在一塊蔬菜地裏種植了4種不同的蔬菜,各種蔬菜的種植面積分布如右圖。其中黃瓜的種植面積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寫完整嗎?

品種 合計 黃瓜 韭菜 蘿蔔 番茄

種植面積/平方米

3、練習一第6題。

出示題目

先觀察分析上面的兩個統計圖,理解統計的內容與統計圖的選擇,接着算一算,畫一畫,完成下面的兩個統計圖。(體會扇形圖和條形圖既有不同,也有內在聯繫)

提問:表示同一組數據的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從中各能獲得哪些信息?

4、練習一第7題。

先確定課題和設計調查方案;接着開展調查,收集信息、整理數據,製作統計圖表;然後分析數據,評價自己班級同學的課外閱讀習慣;最後拓寬研究課題,重新設計調查方案,開展新的統計活動。(如時間不夠可作課外完成)

5、動手做。

4人一組進行活動,每人輪流做6次,根據記錄的數據,在方格紙上製作統計表或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了哪些收穫?

六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課本第29——30頁例2和“練一練”,練習五第6-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乘法計算。

2、通過操作,觀察,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難點:

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你想不想繼續往下學?在學新課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上節課的內容。

複習:計算下面各題,並說出計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題都是分數乘以整數,說一說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1、教學例2

出示例2的圖,然後出示條件:

小芳做了10朵綢花,其中1/2是紅花,2/5是綠花。

引導學生理解:“其中12 “是什麼意思?

使學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後出示問題

紅花有多少朵?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求紅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

學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礎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還可以用乘法計算。

教師說明要求,學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礎上教學第(2)題,怎樣解決

(2)綠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讓學生在圖中圈一圈,藉助圈的過程理解求綠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這樣的2份是多少,引導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決。

10÷5×2=4(朵)

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來計算。

學生獨立計算,訂正時指出:

計算10×2/5可以先約分

2、引導學生進行比較

通過對上述兩個問題的計算,你明白了什麼?

小組討論: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這樣的2份是多少。

計算10×2/5時要先約分,實際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導小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的第1題。

先讓學生根據題意塗色,然後列式解答。

2、做練一練的第2題。

通過填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3、練習五第6、7題。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穫?還有那些疑問?

五、佈置作業

練習五第8、9題。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四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情境再現,建立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導入情境設置在學校的範圍內,通過讓學生表演談話情境,引出問題:“你能把學校的操場畫進本子嗎?”利用這樣的導入,很快拉近了本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又以臥式的建築圖引出了計算練習,有一次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過讓學生設計製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3、適當點撥,大膽放手。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如何充當號者一角色呢?我認爲,教師既然是引導者,教學中的講解和點撥是必需的,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參與者,講解和點撥又應是適時適度的。在將本課概念講授清楚以後,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務,而教師的大膽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一些適當地點撥,即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變得輕鬆自如。

4、對於學生的理解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

以人爲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我就循着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並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裏的規範與完整。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畫圖的方法,探索長方形長和寬的變化關係,進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經歷探索活動,瞭解反比例曲線圖的特徵。

教學重點:

探究長方形面積不變時,長與寬的關係。

教學難點:

發現表示反比例曲線圖的特徵。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正比例關係的意義是什麼?怎麼用字母表示這種關係?正比例的圖像呢?

2、你還記得表示積一定,兩個乘數之間的關係圖嗎?把積是12的方格圈起來,可以連成什麼線?

3、說一說。

(1) 兩個乘數的變化情況。

(2) 兩個乘數成什麼關係?

(3) 你有什麼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積爲24平方釐米的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長,他們的變化關係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說一說長與寬的變化情況。(小組交流)

2、這裏哪個量一定?

3、面積一定時,長方形的長與寬有什麼關係?(小組討論)

板書:長×寬=長方形面積(一定)

4、根據上面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出8個長方形。(每格代表 1 cm2)

過程要求

(1) 出示方格紙,並標明X、Y軸上的數字。

(2) 教師邊講解,邊畫長方形。

(3) 學生接着畫。(直接在課本上完成)

5、連接圖中的點A,B,C,D……

(1) 猜一猜:圖中的點A,B,C,D……在一條直線上嗎?

(2) 師生一起連線,驗證自己的猜想。

三、課堂小結

說一說表示正比例關係的圖像和反比例關係的關係式和圖像的區別。

四、鞏固練習

麪包的總個數不變,每袋裝的個數與袋數如下表。

每袋個數 2 3 4 6 8 12 24

袋 數 12 8 6 4 3 2 1

(1)每袋個數與袋數有什麼關係?說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數據製成圖表。

六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課本第78——79頁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三第1、2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複雜的實際問題(不超過兩步),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

2、發展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難點:

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複雜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並出示例題。

學生自由讀題,瞭解題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問:從題中你知道了什麼?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說出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談話:爲了使已知條件之間、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係更清楚,可以先畫線段圖。

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示範畫線段圖的過程,學生和教師一起操作,完善線段圖。

2、問:要求女運動員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麼?在圖上指出來。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於學生同時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

探討其他算法

設問:想一想還可以怎樣算?

學生思考後交流。教師適當評講。

三、鞏固深化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先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

2、完成“練一練”第2、3題。

學生弄清題意後獨立解答。(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

集體評講。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三第1、2題。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聽說過“槓桿原理”嗎?知道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嗎?可能大家都沒有想到,槓桿原理的背後隱藏着數學原理,那就是反比例關係。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體驗它的奧祕吧。

實踐與操作

1.明確提出活動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動由三部分組成。

(1)製作實驗用具。

(2)探索規律,體驗“槓桿原理”。

(3)應用規律,體會反比例關係。

2.小組合作,自主活動。(教師巡視,適當點撥)

3.展示製作實驗用具情況。

4.彙報探索到的規律。

觀察實驗二、實驗三的操作過程,你有什麼發現?

預設

生1:如果左右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只有把它們移動到與中點距離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生2:若滿足“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則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的積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右邊的刻度數增大,所放棋子數反而減少;右邊的刻度數減小,所放棋子數反而增多。

生4:在“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的積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右邊所放棋子數和所在的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

5.活動小結。

“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在物理學上,這個規律叫做“槓桿原理”,拴繩的那個點就是槓桿的支點。

典型例題解析

你能利用槓桿原理算出左邊物體的質量嗎?

分析 根據槓桿原理“左邊物體的質量×左邊物體與支點的'距離=右邊物體的質量×右邊物體與支點的距離”進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探究內容。

星期日,爸爸帶小明和妹妹到公園去玩蹺蹺板,小明體重44 kg,妹妹體重35 kg。如果要讓蹺蹺板兩邊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幾種辦法?

2.小組討論、分析、解答。

3.交流、彙報。

(答案不唯一)

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槓桿原理。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

六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課本第99頁例9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7-10題。

教學目標:

懂得商業打折扣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與“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相同,並能正確地解答這類應用題。

教學重點:

按折扣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對摺扣的理解,並正確列出算式。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春節假期是人們旅遊和購物的好時機,許多商家都看準這一機會,搞了許多促銷活動。課前我讓同學們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銷手段,有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瞭解到的信息。

剛纔很多同學都說出了一個新的詞:打“折”。同學們所說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買一贈一、買四贈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打“折”。

二、實踐感知,探究新知

1、提問:看到“打折”兩個字,你會想到什麼?

學生全班交流。

小結:工廠和商店有時要把商品減價,按原價的百分之幾齣售。這種減價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華聯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麼意思?打“八折”呢?

小結:“幾折”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提問:一件襯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麼意思?打“七六折”呢?

質疑:剛纔很多同學課前瞭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詞,現在請你說說你瞭解到的信息是什麼意思?

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問:說一說下面每種商品打幾折出售。

①一輛汽車按原價的90%出售。

②一座樓房按原價的96%出售。

③一隻舊手錶按新手錶價格的80%出售。

2、教學例9。

學生自己讀題。

出示例9的場景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獲取到哪些信息。

提問:你知道“所有圖書一律打八折銷售”是什麼意思嗎?

提問“現價是原價的80%”這個條件中的80%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要以哪個數量作單位1?這本書的原價知道嗎?你打算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嘗試。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過程

解:設《趣味數學》的原價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數學》的原價是15元。

3、引導檢驗,溝通聯繫。

啓發:算出的結果是不是正確?你會不會對這個結果進行檢驗?

先讓學生獨立進行檢驗,再交流交驗方法。

啓發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可以求實際售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看結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價15元乘80%,看結果是不是12元。

4、指導完成“練一練”。

先讓學生說說《成語故事》的現價與原價有什麼關係,知道了現價怎樣求原價。再讓學生根據例題中小洪的話列方程解答。學生解答後交流:你是怎樣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時依據了怎樣的相等關係?你又是怎樣檢驗的?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六第7題。

指名口答。

2、做練習十六第8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對學生解答的情況適當加以點評。

四、課堂總結

提問:回憶一下,打折是什麼意思?一件商品的現價、原價與折扣之間有什麼關係?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六第9、10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九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徵,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準備:教師與學生每人帶一個圓柱,教師給學生每4人小組發一個紙製的圓柱。每位學生準備好製作圓柱的材料。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並理解長與寬與圓柱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 誰能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徵?(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相對的兩個長方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高有無數條。)正方體呢? 誰能說一說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哪些知識? 二、新授 教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簡稱圓柱。 1、初步印象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用眼睛看,用手摸,說一說圓柱與長方體的有什麼不同? (圓柱是由2個圓,1個曲面圍成的。) 2、小組研究:圓柱的這些面有什麼特徵呢?面與面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 3、交流和彙報 (1)關於兩個圓形得出:上下2個圓是完全相等的圓,它們都是圓柱的底面。(2)關於曲面得出:它是圓柱的側面,如果沿着高展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線展開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的高。 (3)關於圓柱的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高有無數條。高有時也可用長、厚、深代替。 4、舉例說明進一步明確特徵 教師:既然大家對圓柱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那麼在生活中那些物體是圓柱呢? (學生舉例,再讓學生自己判斷。當有一個學生說粉筆是圓柱時,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討論。) 5、運用知識進行判斷 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6、製作圓柱 三、練習1、運用知識進行判斷 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第二課時(重點課時) 2.22 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圓柱側面積和圓柱表面積的含義,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根據圓柱的表面積與側面積的關係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圓柱形的物體,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重點:運用側面積公式、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側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1.指名學生說出圓柱的特徵。 2.質疑 怎樣推倒圓柱的側面積呢? 二、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圓柱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請大家想一想,圓柱側面的展開圖是什麼圖形? 教師出示 (略) 討論:這個展開後的長方形與圓柱有什麼關係? (這個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說說:圓柱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 三、新課 1.推導圓柱的側面積公式。  2.教學例1。 用投影出示例1。 (1)獨立完成 (2)質疑、個別指導 3.小結。 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底面周長和高這兩個條件,有時題裏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4.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教師:請大家把上節課自己製作的圓柱模型展開,觀察一下,圓柱的表面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通過操作,使學生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由上下兩個底面和側面組成。 教師指着圓柱的展開圖,“那麼,圓柱的表面積是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使大家明確: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圓柱表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5.教學例2。 出示例2的題目。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 學生:已知圓柱的高和底面半徑,求表面積。 教師:要求圓柱的表面積,應該先求什麼?後求什麼? 使學生明白;要先求圓柱側面積和底面積,後求表面積。 教師:我們可以根據已知條件畫出這個圓柱。 隨後教師出示一圓柱模型,將數據標在圖上。 教師:現在我們把這個圓柱展開。 出示展開圖,如下: 讓學生觀察展開圖,“在這個圖中,長方形的長等於多少?寬等於多少?圓柱的側面積怎樣計算?圓柱的底面積應該怎樣求?” 指名學生回答,注意要使學生弄清每一步計算運用什麼公式(如圓的周長公式和麪積公式,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等等)。 然後指定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察看學生計算結果的計量單位是否正確。 做完後,集體訂正。 6.教學例3。 出示例3。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 學生:已知圓柱形水桶的高是24釐米,底面直徑是20釐米。求做這個水桶要用多少鐵皮。 教師:這個水桶是沒有蓋的,說明了什麼?如果把做這個水桶的鐵皮展開,會有哪幾部分? 使學生明白:水桶沒有蓋,說明它只有一個底面。 教師;要計算做這個水桶需要多少鐵皮,應該分哪幾步? 學生分組計算、集體交流彙報 7.小結。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筒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 四、鞏固練習1.做第5頁3題 學生獨立完成 2.運用 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狀的水桶,高是45釐米,底面半徑是22釐米,做這樣一個水桶,至少需要用多少材料? 五、作業 書5頁2、4題 第三課時 2.23   教學目標:通過圓柱切分和拚合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圓柱的特徵認識,掌握圓柱體表面積變化的規律。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考,提高空間的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憶圓柱體的特徵、側面積、表面積的求法。 二、習題練習1、選擇正確答案 (1)一個圓柱木棒,底面直徑2釐米,高3釐米,如果沿地面直徑縱剖後,表面積之和增加( )釐米。 A  6  b 12  c  24 d  48 (2)把圓柱的鋼材沿平行地面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積之和增加12平方釐米,鋼材的第面積應是(  )   a 6  b 4  c  3 d 2 2、討論並解答 一個圓柱木塊,高減少1釐米後,表面積就減少了6.28平方釐米,這個圓柱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3、測量黃瓜表面積實踐作業練習三、作業;數學書  6頁 7 8 9題 四、課後反思:     第四課時  2.24 教學目標:通過用切割拼合的方法藉助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使學生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計算圓柱體體積  教學難點: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圓柱的體積公式演示教具(把圓柱底面平均分成16個扇形,然後把它分成兩部分,兩部分分別用不同顏色區別開)。 教學過程: 一、複習1.圓柱的側面積怎麼求?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長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 學生可能會答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想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底面積×高”。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3.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指名學生指出圓柱的底面、高、側面、表面各是什麼圓柱有幾個底面?有多少條高? 二、導入新課 教師:請大家想一想,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把圓變成已學過的圖形再計算面積的? 先讓學生回憶,同桌的相互說說。 然後指名學生說一說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把圓等分切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找出圓的面積和所拼成的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係,再利用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導出求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師: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呢?大家仔細想想看,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求出它的體積? 讓學生相互討論,思考應怎樣進行轉化。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出將圓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開教師應該給予表揚。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如何將圓柱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求出它的體積。 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三、新課 1.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又會怎樣呢?(看模型,聯想長方體) 推導其體積計算公式 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教師:如果用V表示圓柱的體積,S表示圓柱的底面積,h表示圓柱的高,可以得到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V=Sh  2.教學例1 出示例1 (1)教師指名學生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能不能根據公式直接計算? ③計算之前要注意什麼? 通過提問,使學生明確計算時既要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還要注意要先統一計量單位。 (2)用投影出示下面幾種解答方案,讓學生判斷哪個是正確的? ① V=Sh=50×2.l=105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110釐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體積是1050O立方厘米。 ③50平方釐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釐米=0.005平方米 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0.0105立方米。 先讓學生思考,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哪個是正確的解答,並比較一下哪一種解答更簡單i對不正確的第①、③種解答要說說錯在什麼地方。 五、作業:數學書  9頁  2、3、4、第五課時 2.26 教學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方法,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基本練習 1、練習二 1題 回憶計算公式,並逐個計算。 2、選擇:(1)一隻鐵皮水桶能裝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側面積、表面積、容積、體積)   (2)做一隻圓柱體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鐵皮是求油桶的(側面積、表面積、容積、體積)   (3)做一節圓柱形鐵皮通風管,要用多少鐵皮是求通風管的(側面積、表面積、容積、體積)   (4)求一段圓柱形鋼條有多少立方米,是求它的(側面積、表面積、容積、體積)   三、深化練習1、一個圓柱的體積是94.2平方釐米,底面直徑

六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畫某一現實背景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從常量到變量,是學生認識過程的一次重大飛躍。通過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過去學過的數量關係的理解,初步學會從變量的角度來認識兩種量之間的關係,感受函數的思想方法。同時這部分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學號這一內容,既可以鍛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的意識,通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爲進一步學習函數知識奠定紮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比、比例的意義,掌握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雖然學生在過去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和運算律的過程中,對變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數的觀念探索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是從本課開始的。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結合生活實例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設計理念】

數學學習應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在認真分析教材,深入瞭解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本節課的設計,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繫。

2、讓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注重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4、注重學生過程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不斷認識、調整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實例認識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量的特點,感受用數學模型表示特定數量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和方法,獲得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一些學習成功的體驗,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徵,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設疑,鋪墊銜接。

1、談話:看到“正比例的意義”這個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2、結合現實情境回憶常見的數量關係。

【設計說明:數學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正比例的意義建立在對常見的數量關係間變化規律探索的基礎之上,適當的回顧既有利於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爲探究新知做好準備,有效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二、合作探究,發現規律。

1、教學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並聯系這輛汽車的行駛過程,體會表中行駛時間和路程之間有什麼關係。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和比較表中數據,說一說這兩種量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組織反饋,並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裏的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汽車的行駛時間變化,路程也隨着變化。

談話:請大家進一步觀察表中數據,這輛汽車行駛的時間喝路程的變化是否有一定的規律?

預設:

(1)一種量擴大到到原來的幾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一種量縮小到到原來的幾分之幾,另一種量也隨着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2)路程除以對應時間的商都是一樣的,也就是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都是80。

根據學生的交流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不能主動發現規律的,及時引導學生寫出機組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並求出比值。

提問:這個比值表示什麼?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上面幾個量之間的關係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提問:括號裏的“一定”表示什麼意思?你能結合這個式子說一說上面的例子中汽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變化規律嗎?

小結: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着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係,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請學生完整地說一說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什麼關係。

【設計說明:正比例的意義比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對變量有比較充分的感知。爲此,在呈現表格後,先引導學生聯繫汽車行駛的過程體會到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是在不斷變化的,再通過觀察和比較進一步體會到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着變化。這既有利於學生聯繫已有的生活經驗感知變量的特點,又滲透了變量和自變量的含義,有利於學生初步體會變量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表格,討論時間和路程的變化規律,並對學生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充分預設,既爲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具體活動中經歷學習過程,獲得對正比例意義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表達式後,讓學生交流這裏的“一定”表示什麼意思,並結合文字表達式說一說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促使學生對已經積累的感性認識進行抽象和概括,爲進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義做好準備。】

2、教學“試一試”。

讓學生自主讀題,根據表中已經給出的數據把表格填寫完整。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表格,先想一想購買鉛筆的數量和總價是怎樣變化的,再寫出幾組對應的總價和數量的比,並比較比值的大小,看這兩種量是按什麼樣的規律變化的。

提問:這裏總價好數量的比值表示什麼?你能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讓學生結合上面的關係式,判斷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是否成正比例,並說明理由。

【設計說明讓學生繼續結合具體的實例進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點,積累對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經驗,爲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提供更豐富的感性認識。】

3、抽象概括

請大家回顧一下,例1和“試一試”中分別是什麼樣的兩種量?成正比例的兩種量有什麼共同特點?

啓發: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係可以用什麼樣的式子來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並揭示課題。

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回顧例1和“試一試”的學習過程,說一說成正比例的量有什麼共同特點,並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關係的字母表達式,既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把已經積累的的感性經驗上升的理性認識,獲得對正比例意義的準確把握,又有利於學生初步感悟數學抽象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符號化的思想,發展數學思考。】

三、分層練習,豐富體驗

1、“練一練”第1題。

出示題目後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討論: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按什麼規律變化的的呢?請大家先寫幾組相對應的的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所用時間的比,並比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這個比值表示什麼,可以用什麼樣的式子表示題中幾種量之間的關係。

學生按要求活動,並組織反饋。

提問:張師傅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爲什麼?

2、“練一練”第2題。

出示題目後,請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它們是怎樣變化的,在獨立進行判斷,並交流判斷時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第1題。

先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發現訂閱數量與總價的變化規律的,可以用什麼樣的式子表示它們的關係,爲什麼說訂閱的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關係?

4、練習十第2題。

出示題目後,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把正方形放大,並演示放大後的正方形,並說說是怎樣畫出放大後的正方形的,放大後的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多少釐米。

出示題中的表格,讓學生獨立填表並比較填出的數據,說一說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是按什麼規律變化的,它們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是按什麼規律變化的,它們是否成正比例。

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

追問: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關鍵看什麼?

【設計說明:緊緊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地設計練習,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掌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的過程和方法,又有利於學生初步體會變量的特點,感悟函數的思想,發展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四、反思回顧,提升認識

談話交流: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怎樣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係?你還有哪些收穫和體會?

【板書設計】

正比例的意義

兩種相關聯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