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淺談如何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五個轉化

淺談如何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五個轉化
淺談如何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五個轉化
  新課程的實施,既是我國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一場深刻的變革。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和新的課程評價觀的實現,強烈衝擊着現有的教師教育體系,對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使得語文教學實現了五個轉化,貼近學生生活與現代社會實際的生動實例搬進了課堂,教學內容鮮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討論答疑替代了死記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題海戰術,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的多邊交流代替了教師單向灌輸,課堂教學方法變得靈活多樣;教學手段更加直觀有效。下面就我在語文教學中做法與體會,與大家共析。
    一、由兩極分化向照顧全面轉化
    所謂“兩極”,就是指學生學習的好、差程度。這種差別,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會有。在語文教學中,受新課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改變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向兩極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由於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課堂充滿了一種民主的、和諧的氣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互動,把課堂推向了一種全新的鏡界。教學內容的形式多樣而有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開放性,都在很大程度上給大部分同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激活了大部分同學的思維,激勵着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絕大部分同學相比,另有一小部分同學,自制力差,學習主動性不夠,無學習興趣,他們上課不發言,討論當聽衆,甚至不記筆記,不做作業,完全成了班級的“旁聽生”。在由於學生的知識層次不同,在合作探究學習中,給好學生創造了思維空間,而學困生只是機械的參與,成了合作學習的觀望者,加之自覺性差,懶於動手,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師提出的問題,佈置的作業,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都不利於綜合素質差的學生的發展。以上這些因素,都促使學生向兩極分化發展。作爲教師,偏向學優生是大多數人的一種心態,但社會的需要和職業責任告訴我們,教學必須面向全體,關注所有學生。我在課堂教學中,有意給學困生吃“偏飯”,多提問,多參與,多關注,多激勵,以調動他們的學習內驅力,課後多佈置一點基礎性的作業,結合學生實際多進行個別輔導,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二、由重傳教向重學習交流轉化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環節之一,正確認識課堂教學的特徵及弊端對於語文教學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語文教學以書本知識爲本位,以教師爲本位,以教案爲本位,重讀書輕實踐,教師大多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着學生一步不差地進行,學生則基本處於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動,也是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定的範圍內,爲某個教學環節服務,學生只能跟着教師學,複製教師講授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因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這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讓學生在交往中凸顯主體性、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教師的上課應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角色的轉換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三、由重知識向重能力轉化
    書本知識的學習能促進學生認識的發展,具有豐富生動的實際內容的,就其本身而言,它是思維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在內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智慧,在形式上卻是簡單、呆板、現成的結論。就認識活動而言,它主要是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的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能力的內在聯繫。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思維、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開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教學中無需智慧的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知識就可以了。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創新生長點,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就把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創新素質的培養體現出來。如在學習古詩時,先把教學內容分解,一是理解並背誦古詩,二是結合詩詞的創作背景體會這首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接着根據這兩個內容思考安排如何才能完成,最後考慮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培養創新。依據這樣的思路而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在聽讀中感受意境,默讀中概括內容,朗讀中體會意境,從而使知識和能力得到統一。
    四、由重讀寫向全面發展轉化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學生都得學好。”聽和讀是對語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說和寫是對語言的運用,是輸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過程就是人的思維活動過程,語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表現形式,思維活動纔是它的內在本質。因此,我們作語文教師的就應該引導學生用思維活動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那種重讀寫,輕聽說,甚至認爲“多讀多寫”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唯一途徑的觀點是失之偏頗的,不利於語文能力的整體提高。“聽說”訓練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被弱化。那麼,受到寵愛的“讀寫”的命運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學生讀不懂現代文,作文不盡人意,這已不是什麼新聞了,而是擺在行內外人士面前的一個很嚴峻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每年會考語文試題的現代文閱讀和寫作,學生丟分最多,平心而論老師學生在這方面投入不可謂不多,什麼技巧、祕訣、寶典並沒有少授少學,卻總是顯不出奇特的效果;什麼日練、周練、月考並沒有少考,卻總是考不出令人振奮的成績,這不能不讓人深省啊。如此說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使四種能力不斷變換,循環往復,才能促進知識的深化和鞏固,促進學生讀寫、分析、表達能力的不斷提高,昇華學生的語文素質。
    語文課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只要教師稍加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充滿着許多說話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和實踐,採取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適時地給學生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觀看精彩而優美的動畫,然後讓學生複述故事和動畫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運用語文中的語言素材,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抓住幾件事的幾個要素,訓練學生說話;並採取多種朗讀形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標。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每一個學生以同樣的表現機會,要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良好情感、態度作爲重要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活動,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實現教學中的五個轉化,才能真正實現新課標的意圖,把農村語文教學搞得更活,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