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語文課堂巧提問

教師的教學是否被學生認同,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有着重要意義。調查結果顯示,近50%的學生認爲課堂教學吸引力不足是導致其厭學和出現課堂違紀行爲的重要原因。那麼,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語文課堂巧提問

我認爲,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是拓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該把教學過程變成一連串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堂沒有交流就沒有教學,交流不能感動心靈,教學就沒有情趣盎然。所以要提高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就必須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通過巧問和妙問,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師生之間處於和諧的信息交流之中。

那麼,語文課堂上如何做到巧提問呢?

一、提問要以懸念激趣

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是我們這個時代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它旨在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究或解決問題,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並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並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創造帶來的歡樂。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以求不斷獲得新知識,迸發創造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設疑問,以懸念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情人節的玫瑰綻開在教室裏》一文,上課一開始我就向學生提出:玫瑰花是綻開在田野間、綻開在花店裏的,可是爲什麼會綻開在教室裏呢?這樣就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懸念,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學習熱情高漲,興趣油然而生。我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讓學生帶着疑問學習課文,師生一起解疑,明白課文所闡明的道理,主動地獲得真知。

二、提問要有廣闊的思維空間

傳統的教育觀念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往往是教師提問什麼,學生回答什麼,這樣學生很容易被教師牽着“鼻子”走。顯然,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或者說學生的思維活動只能在教師設計好的意圖中苦苦尋找唯一的標準答案,這種做法嚴重地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曾聽過一堂課,教師在解答一個思考題時,提問不下二十個,學生被教師牽着鼻子走,繞着彎彎一步一步地走到教師想要到達的“完善”答案上來。這樣的教學方法看似完美,其實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教師要相信學生,他們有自主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教學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討論、辯論中達到自悟道理的目的。但我們不能爲了完成這堂課的任務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是教師想聽什麼就說什麼的學生,而應該是有主見、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學生。

比如在教學《好雪片片》一文時,教師問學生:“路人對街頭這位老人大都投以厭惡和疑惑的眼光,同學們覺得這樣做對嗎?”儘管這個問題問得很明確,但卻太明確、太簡單了,學生的思維就侷限在這個問題上了。學生是很聰明的,你教師怎麼問,他就怎麼答,學生的想象空間被框住了,造成了教師提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擠牙膏”式的被動局面。也許正因爲教師設計的問題缺乏探究性、自主性,學生的主體性纔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我們現在提倡啓發式教學原則,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因此,如果這一問題設計成“假如你是個路人,看到街頭這位老人,你會有什麼反應呢?”這樣,答題的範圍就廣了,要說的話就多了,討論可能會更加深入,發言面可能也會更廣些。

三、提問要把握恰當的時機

課堂提問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提問。在課堂上,學生的心理狀態是教師進行教學決策的重要依據。課堂提問的時機,可以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現的心理狀態來加以把握。當學生疑惑不解、緊鎖雙眉,或者厭倦困頓、精神分散、心不在焉時,又或者當學生有所發現,心情激奮,躍躍欲試時,教師都應抓住這些時機,適時發問,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學習效果好。如在小說《項鍊》的結尾,主人公瑪蒂爾德意外得知項鍊是假的。這就是作者在情節安排上既異常又合情合理之處,教師抓住這點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作者爲什麼這樣設計小說的故事結尾?這樣的結尾是否突然?還是有跡可循?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集中注意力,積極投入到問題的思考中。

課堂教學的吸引力,直接影響着學生課堂紀律的好與壞、課堂教學效果有效與否。而課堂上富於技巧的提問,猶如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每個學生具有積極的參與意識,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標籤:語文課堂 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