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及策略

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及策略
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及策略

[內容提要]小組合作學習是當今基礎教育改革所倡導的新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其作用和意義毋庸置疑。但在實際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卻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分組不科學,分工不明確,時間不充足,引導不到位。這些問題違背了“課改“倡導的合作學習的本意,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對此,我們採取的相應的策略是:優化組建小組,責任到個體,保證一定的交流時間,融入競爭機制,教師參與合作。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   問題     策略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當今基礎教育改革所倡導的新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它以學習小組爲基本單位,在小組成員間構建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使成員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充分發揮其主動性,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感,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可見,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卻存在一些有待改進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簡要分析,並就課堂教學中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談談對策。
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1、分組不科學
[現象]“前後桌爲一組,用‘從這篇課文中,我學到了        ’的句式說一句話。”合作開始了,有的小組由於都是優等生,討論積極,氣氛熱烈;有的小組由於基礎較弱,“沉默是金”;有的小組學生基礎差別較大,參差不齊,課堂成了優秀學生髮揮自己才能的舞臺。
   [分析] 應該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採用前後桌同學組合成爲一個學習小組的形式,簡單,省時,但卻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這四個同學的整體基礎如何?個體差異如何?小組合作學習是同伴間的互助合作活動,它除了有“小組合作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小組優化組合”。學習基礎不一,水平參差不齊,勢必會使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喪失自信心,從而在交流中或無話可說,或人云亦云,這就失去了小組合作的意義。
2、分工不明確
    [現象]“要求小組內各成員分角色進行表演,將課文編成課本劇。”合作開始了,學生或爭着搶着演某一角色,或對某一角色互相推諉,以至於爲此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分析] 小組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而不再像傳統教學所強調的那樣,教師爲了保持所謂的權威,既“導”且“演”,結果是“導”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了生生之間的互動,把“導”與“演”進行了分離與分工,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這裏雖然採用了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但由於教師分工不明,只是佈置學生表演,並沒有具體指定各自角色,或指定小組某一同學負責,結果就使學生只關心自己的任務,沒有體現出合作意識,也未能發揮好集體的智慧,從而使小組合作學習沒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3、時間不充足
    [現象]學生對老師提出的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很感興趣,因此非常投入。就在學生們積極討論,交流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教師爲了趕進度,一聲“時間到,停!”,學生只好匆匆中斷合作,聽任教師下一步的擺佈。
[分析]應該說,這個合作學習的內容是具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的,正是迸發學生思維火花,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極佳機會。但是,學生的合作如果沒有得到時間的保證,就成了走過場,學生的合作不深入,或一半而止,白白地浪費了這一次小組合作的機會。
4、引導不到位
[現象]“下面開始討論:‘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是什麼?’”合作開始了,學生討論很激烈,教室裏好不熱鬧,老師則站在講臺上觀望、等待,一言不發。預設的時間一到,老師喊張三回答問題,張三答非所問;喊李四回答問題,李四啞口無言。
[分析]由於討論的話題有一定的難度,又缺乏老師的引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雖然很高,但討論偏離了話題,學生東拉西扯,思維混亂。我們教學中由於過分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老師常常成爲合作時的旁觀者,合作後的評論員,而不去積極參與並導向學生討論的全過程,致使教學效率低下。
縱觀以上四種現象,教師都只重視了學生的參與,學生參與的熱情不可謂不高,參與的面不可謂不廣,惟獨忽略了參與的質量和效度。這些參與,要麼沒有意義,要麼走馬觀花,要麼不了了之,這種無效參與必將造成另一種形式的少、慢、差、費,從而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
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策略
1、優化組建小組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中心約翰遜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爲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還要爲其所在小組其他同伴學習負責,這是構成合作學習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師要按這樣的理念幫助學生明確個人責任,使學生相信他們必須將自己的努力同其他成員協調來完成任務。使學生明確個人責任的策略有二:其一爲科學組建小組,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如每組一號爲優生,二號、三號爲中等生,四號爲學困生,由於小組成員在性別、成績、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合作學習中能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其二是明確分工,如組長、記錄員、評分員、彙報員或組織者、檢查者、彙報者、評價者等,小組成員各有其職,均能主動投入,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角色互換,讓每個學生嘗試體驗不同角色的魅力及不同的成功體驗,促進參與意識。
2、責任到個體
在合作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責任感意識進行培養。如在合作表演課本劇前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整個過程中擔任什麼角色,有什麼任務要完成,自己完成的情況對整個組起到什麼作用。這樣把責任落實到個人,他們才能積極地去做準備,不至於在課堂上合作表演時出現互相推委的局面。在合作中,通過教師或組內成員對本組的成員進行過程性評價,時刻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肩頭擔負着一份責任。在合作後,對完成情況做個反思型評價,通過自我反思,組員相互反思等。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是合作,但合作中每一個組員自己有着各自的責任,只有互幫互助、相互協作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務。
3、融入競爭機制
有競爭纔有提高,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在合作過程中不失時機的引入競爭機制。從最初的每個成員的材料收集,到材料的彙總,從課前的預習準備到課後的實踐延伸等都作爲對學生的一個評價內容。把每一次合作的情況都記錄在“合作檔案袋”中,採取個人得分和小組累計得分結合起來,既有個人的單項獎,又有小組的集體獎。合作小組間需要有競爭,同樣各個組間的個體也需要有競爭。如組長比誰在合作中組織的更井然有序;記錄員比誰記錄的更詳細、準確;彙報員比誰能把組員的想法彙報得更準確;通過這一次次的競爭,合作的慾望越強,學生的積極性就越高。
4、保證交流時間
合作學習營造了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爲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的機會,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自的小組中討論並解答問題,在交流討論中,學習其他同學的優點。要真正實現小組有效合作,確實使學生從合作學習中有所獲、有所得,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時間,否則這樣的的合作便會淪爲一個空架子。只有當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有了屬於自己的想法後,再進行探究、合作,這樣交流起來纔有實質內容,這總得有一個過程,需要充足的時間做保證,否則就會出現“夾生飯”的現象。同時小組合作學習也應該是面向全體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其全面發展。既然面向全體,就必須保證每個人的時間,不能厚此薄彼,作爲教師,不必擔心由於過多的討論時間而影響教學進度。事實上,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鍛鍊的空間更大,發言的積極性更高,能讓學生從中實實在在地得到提高,這點“浪費”的時間是值得的。
5、教師參與合作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主導者,也不是學生學習的旁觀者,而是要成爲學生的合作者。和學生一起共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交流思想。我們總會預設很多,但有些情況是根據特定的環境、合作的內容等相應出現,這就需要教師在整個合作學習過程中始終參與其中,這樣便能發現問題,把握討論的契機,並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引導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探討問題,從而取得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效果。如有一位教師上《孔乙己》一文,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文章的主題時,教師深入小組,發現學生討論該題難度較大,學生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作爲學習這篇課文的突破口,但這一句話又是該篇課文的難點,這時,教師從這裏啓發學生思維:作者魯迅是一位大家早已熟知的大文豪,他將“大約”和“的確”同時置於一句中,這是不是很矛盾?“大約”指的是什麼?“的確”又指的是什麼?然後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同時也激起學生對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進行探索,從而瞭解文章主題。還有,在小組研討時,教師參與其中,能夠注意到每個學生的表現,並及時地鼓勵記錄,鼓勵發言,同時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小組操作時,教師發現各組合作的不足,參與幫助,再交換給同組學生。通過教師參與時的引導、示範,給予學生明確的合作方法。
當然,在開展合作學習時首先必須考慮某篇課文是否有討論的必要,某一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所討論的問題,無論是教師提出的,還是學生提出的,都要能聚合課堂教學的焦點,能點燃閱讀文本的亮點。討論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適合學生學習和能力現狀,這樣纔能有效地開啓學生的思維,使小組合作學習取得實效。
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只要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合作學習肯定會撥開雲霧見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