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語文學科業務工作報告——談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

國小語文學科業務工作報告

國小語文學科業務工作報告——談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

——談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識字能力是學習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爲了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識字,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愛好,拓展識字途徑,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怎樣才能做到使學生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呢?我認爲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一、輕鬆愉快,主動識字。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各方面發展都缺乏持久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因此,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要時時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學習形式的新穎,變枯燥爲生動,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一)採用直觀手段

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態的變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國小生的注意,而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個學生都不約而同的迷上“動畫片”。針對這一現象,識字教學時,可以多媒體聲像系統爲先導,通過多彩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誘發學生探尋知識的強烈願望。如教“春”字,先出示“三個小朋友在陽光明媚、楊柳依依、草綠花紅的環境中游玩”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使他們形象感受“春”是四季中第一季的含義。接着,憑藉畫面上三個小朋友在陽光中游玩的情景,與漢字“春”建立起識記聯繫,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個部件,讓學生根據畫面意思編識字兒歌:“三個小兒樂悠悠,紅日晴天去春遊。”然後,小結記字方法後指導書寫。這樣通過動畫、兒歌等形式,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中識字,效果十分理想。

(二)開展遊戲活動

國小生天性喜歡遊戲,特別是一年級學生,剛剛從絢麗多姿的遊戲、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門,如果在他們稚嫩的心靈上過早地壓上死記硬背的沉重負擔,不但達不到識字的教學目的,而且會影響今後的學習。因此,要儘可能通過遊戲、表演、兒歌、操作、動手模擬等活動,讓他們的眼、耳、腦、手、口等一齊“動”起來,以“動”激活識字教學。比如,琅琅上口,生動有趣的兒歌,對低年級的兒童有着極大的吸引力。把一些字編成通俗易懂的兒歌進行記誦,有利於學生主動識字。如教學“情”時,因“青”的構字率較高,前面也學過了“清”字,所以,利用識字兒歌:“山青青,水清清,心頭有事情。看東西用眼睛,出太陽天氣晴,說話嘴邊常帶請。”把“清、青、請、情、晴、睛”都編了進去。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記住了“清”這個字,複習了“情”,還滲透學習了“睛、情、青、晴”。又如“荷——有個小孩兒叫小何,頭戴一頂大草帽,草帽圓圓綠油油,原來是片大荷葉。”“飄——二小頭上飄西風。”“想——相片放在心口上,天天看了都會想。”從學生自編或在家長的幫助下編創的兒歌中,我們不難發現,隨着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學生的識字能力在逐步加強。

二、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識字。

閱讀是識字的目的,也是識字的途徑。因此識字和閱讀是緊密聯繫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識字。文中識字,主要是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有識字意識。如學生自讀課文時,畫出不認識的字。

在彙報讀書情況時,學生利用聽讀、指讀等方式,強化在語言環境中記字;教師根據學生實際(讀不正確的主要原因是字不認識),對認讀字用投影、板書等方式加以強化。

案例:《兩隻小獅子》

第二自然段認讀字較多,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分別打出這兩句話,也可以在句中把認讀字套紅,指導學生邊認字,邊讀文。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過程中,考慮識字的需要加以板書,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看板書。

案例:《兩隻鳥蛋》

在學生整體感知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體會我對鳥蛋的喜愛時,必然涉及“取”和“拿”的不同,“涼涼的”等詞語,板書認讀。討論:媽媽爲什麼說鳥媽媽一定會着急?(板書“一定”認讀)“我聽了媽媽的話怎樣想,怎樣做?”(板書“連忙”“輕輕地”“送還”認讀)。

這樣把識字和指導朗讀、理解內容、發展思維、培養語感結合在一起,使識字更有情境,也易於學生對識記字詞的理解。

三、貼近生活,主動識字。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國小生識字,並不是從零開始的,研究表明,6歲以前的兒童就已知一千多個與漢字相應的事物。如果教師能善於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體驗、知識經驗,使識字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喚起學生大腦皮層中沉睡的信息,產生親切感,提高識字效率。

(一)利用生活情境識字

比如學習“染”字,教師的講臺上擺放着一個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教師用水調好各色顏料,用鑷子夾起一個棉球,浸到紅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紅色。教師又夾起一個棉球放到綠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綠色。教師又讓幾個學生將幾個棉球染成黃色、紫色、藍色。之後,告訴學生:棉球浸到紅、綠等水中,由白變成了紅、綠等顏色,這就叫“染”。大家看這個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種植物,它能榨出使物體着色的顏料;“氵”表示製成染料還需要加上適量的水(師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東西放進這有顏色的液體中,經過多次浸、曬,東西就着色了,這個“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這樣,在愉快的實驗中,學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三點水、右上方的“九”的來歷,悟出了下方“木字底”的理據。於是,“染”字隨着這個有趣的實驗,深深地紮在學生的腦海中,既準確地感知了字形,又理解了字義。

(二)利用熟悉的事物

熟悉的事物既利於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深化學生對漢字本源的認識,又利於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事物的能力。正因爲如此,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識字教學要與學生周圍事物緊密聯繫”的觀點。

我們可以把教室裏的可視物品貼上寫有拼音及漢字的標籤,平時觸目可及,老師在拼音教學時可以適當引讀,下課與學生閒聊時還可以隨機抽查。這樣利用生活環境,在熟悉拼音的同時,學生就能認識50多個難度較大的字。給實物貼標籤,把識字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是低年級學生識字的好方法。教師鼓勵學生給學校或家裏的用品貼標籤,利用學生以往的知識和經驗來識字,有益於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學生自制卡片或紙條,寫上字詞貼在物品上,例如在“筷子”上貼上“筷子”兩個字,“寫字檯”上貼上“寫字檯”三個字,將家中的一些常用物品都貼滿了字條。有的家長把“醬油”“麻油”“醋”上的標籤揭下,讓孩子自己去辨別,然後貼上自制的標籤;把“味精”“白糖”和“鹽”分放在三個一樣的小盒中,讓孩子去區分它們的不同並貼上正確的標籤。在學校裏,學生們也在課桌、講臺、黑板上貼上字卡。陶行知先生說:“文字只是生活的符號,要與生活連在一起教。”在給實物貼標籤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認識了許多字,而且激發了強烈的識字興趣。

四、走出課堂,參與實踐,拓展學生自主識字的空間。

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另一方法是拓展學生自主識字的空間。一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與實踐,自主識字。例如:第一組課文學完後,教材安排了找春天這一內容,組織學生帶着教材中的問題走向生活讓學生在家裏、學校、野外找春天,並要求學生把找到的“春天”表達出來:自己動手做成卡片,卡片上不會寫的字用拼音寫出來,或用圖片代替,或讓爸爸媽媽寫出來,學生課餘互相交換卡片,互相做小老師一起讀一讀,學生從中可以鞏固課上學過的字,也可以新認識一些字。二是把教材與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生活中自主識字。教材源於生活,教材離不開生活。如讀了《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稱象》《看電視》等課文,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觀察,或動手做一做,在實踐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有利於鞏固生字。再如提示學生在放學的路上注意路邊的廣告牌、節假日記住節假日名稱。注意加強教材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隨時隨地學語文、用語文,課內所學在課外得以鞏固,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積累語文素材的習慣。

識字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如何從衆多的方法中找到適合每個學生個體、個性的方法?這還需要我們,乃至於更多的後繼者們來不斷地探索,還需要爲全面、快速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開展更多、更好的嘗試。但不管探索和嘗試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這個時代的特色就會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