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在文本閱讀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文本閱讀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文本閱讀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我們常苦於花費了很大的精力,而收效甚微。更多情況下,我們總將閱讀與寫作“分門別類”,各起爐竈,這樣就可以“術業專攻”,於是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只就閱讀而閱讀,充其量只是對文章的段落結構、主旨意境和寫作特點等進行分析,不涉及寫作的指導。其實閱讀與寫作的緊密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所以作爲語文教師,在處理閱讀與寫作時,切不可將二者分離,而是要盡力地做到巧妙的結合。

平日裏,學生課業繁重,課外閱讀時間有限,而寫作更是一種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的腦力活動。如何在現有的情況下,在不增加我們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卻能更爲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閱讀和作文的能力呢?我認爲一種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平時的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實行課文練筆。以課文內容作爲寫作素材,把學生對語言的組織運用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彼此交融,相互促進。下面是我自己平時在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期待大家的多多指點,以求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注重在閱讀作者中的積累。一篇文章總有一定的寫作背景、寫作時代,作家經歷、作家的思想。在創作的時候,作者不可能把這些放在作品之外。我們在閱讀中瞭解這些,會更進一步瞭解一個時代,瞭解作家的思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多角度的積累寫作素材。所以在閱讀起始,我都會全面介紹作家,包括作家的經歷,文學思想,所處時代特點等。例如,在教授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我就將陶淵明的一生分爲三個時期:居家讀書時期、時仕時隱時期、歸隱田園時期。並介紹陶淵明在這三個時期的經歷和思想:年幼時家庭衰微,但此時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他深受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因而得以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這樣兩種不同的志趣。但當時的東晉社會,貴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出身庶族寒門的人則遭到無理壓制,陶淵明雖有濟世之才,卻一直得不到重視。他的政治抱負不僅難以施展,而且還要忍受屈辱與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使他十分痛苦。加上當時老莊思想和隱居的風氣非常盛行,就產生愛慕自然、嚮往隱逸的思想,此時的陶淵明時仕時隱,終於在他四十一歲時毅然解職歸田,與官場徹底決裂,從此隱居不再做官。歸田以後的二十年中,他同勞動人民有了廣泛的接觸,還親自參加農業勞動,這些都使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爲他創作田園詩提供了重要條件。
    在講授中,學生感受到了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錚錚鐵骨,進一步體會到陶淵明與黑暗官場決絕的堅定,也懂得了博覽羣書可厚積而薄發。所以在教授完這篇課文以後,我要求學生在鑑賞陶淵明其它作品的基礎上任選角度抒寫陶淵明,他們寫的文章有《平凡的陶淵明》《我眼中的陶淵明》《歸隱路上的陶淵明》《他那執着的追求》《田園中的夢想》等。下面是曹海波同學的《再到現實》摘錄:
    學習一天的我,真的好疲倦啊!我好想去休息,做一個揮着翅膀的小鳥。好想像李太白那樣夢遊天姥,陶元亮那樣暗度桃花源,但現實又怎能聽我擺佈,我又怎能如此任性去違逆所有。

揮着自由的翅膀,縱情于山水間,偶遇一小徑,深入其中,原來還有這麼一片桃花盛開的境地,瀑布溪流,鳥語花香,似仙境,似夢中的那片天堂……

但一切都只是“好想”,現實終究爲現實。我知道自己無法改變世界,因此就要學會改變自己。雖說人定勝天,可也是適者生存。茫茫宇宙之中,你只是一粒塵埃,一粒學會了適應就能積少成堆的沙。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不會因有你的一時不適應,而倒轉或停留。所以,你所應該做的,就是學會適應,學會改變自我,等到你學會了適應這個社會的時候,也就是你去改變社會的時候。面對現實,笑看一切,如元亮般的灑脫飄逸,找回自我,平淡也會鑄就輝煌。
   看到曹海波同學寫下的這些真實而優美的文字,我感到很欣慰。因爲這讓我看到,同學們在文本閱讀中,不僅收穫了文本內容本身的知識,而且已經產生了賞作品、析作品、品人性的寫作興趣。最爲可貴的是同學們所產生的這種意識,能夠在對文本在仔細閱讀之後,認真思索作品、作者來寫文章,也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纔會不斷深化,並且對人生有更爲深刻的認識,無形之中,提高了寫作水平。

二、在閱讀作品中思考。閱讀作品,也就是引導學生走進教材。不同的文學體裁,對學生寫作的體裁自然影響不同,作用也不同,但在學習寫作技巧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因爲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高一的學生主要是寫作興趣的培養,高二的學生主要是思想認知的提高,高三的學生則主要是理性思維的培養。所以經過高一一年的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學生在每課課文學習以後寫隨筆,在觀察生活中發現素材,已成爲一種習慣,而且寫作興趣日益濃郁,所寫的題材日益廣泛。那麼怎樣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使他們的文章在深度上有一個質的飛躍呢?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除了注重培養學生理解性閱讀和鑑賞性閱讀的能力外,還注重培養學生感受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感受性閱讀要求學生能領悟文章的感情傾向,作者喜愛什麼,厭惡什麼,贊成什麼,批判什麼。不僅對文中外顯的情感能夠感受,還要對隱含的、委婉的情感能明確感受,與文章情感達到和諧的共鳴,才能引導學生向更深處思考。例如,我在教授餘秋雨的《道士塔》時,一方面引導學生明確王道士的卑微愚昧、中國官員的失職瀆職及外國學者藉口的無恥,另一方面啓發學生領悟作者通過敦煌文物的流失,表現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沉重反思和強烈的民族意識。這樣引導,學生的理解就不僅僅停留在表層上,他們逐漸地學會了解透過現象分析人、事的本質。     
   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始終教導學生閱讀作品,要用自己的體驗、經歷、感悟與作者的思想形成共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對文本的理解。所以閱讀須進入書境,讓書中之意入心,心中之意融書,分不出是書中寫我還是我在書中,看似迷失了自我,卻是真正達到了忘我的境地,這是因爲我已走進了書境,讀懂了作者,讀出了自我。五柳先生說:“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可見只有書中之蘊與我心中之意相契合,就能深悟其道,達此妙境。在學習《道士塔》後閆禾同學對文化有了自己的聯想,現摘錄她的隨筆《朝聖》如下:
     一夜,在清冷的月光中突然驚起,環視一片廣漠的蒼穹,因了冷月,因了空寂嚴肅的對立着。遠處的蕭聲落寞的響起,飛揚的塵埃還殘留着楊柳的氣息,我帶着一身的塵埃與迷茫的雙眼走向那夢裏的敦煌……
    張騫的駝鈴搖落了長安玲瓏的秋月,帶着浩蕩的激情一路走來。青稞酒已煮好,柴灰餘燼還嘆息着歲月的悲哀,一飲而盡的酣然凝結成兩行深深的蹄印,逶迤着卻也是踏出了一條磊磊落落的路來。漢節禿了,秋月還在;駝鈴散了,路還在;夢醒了,敦煌還在。伏在這蒼茫的大地上禿然而無色……
    然而在頭觸地的那一剎那,天地間染成了一片血色,是誰的血淚將廣袤的沙漠染紅,是那中華大地上億萬中華兒女對敦煌飛天的悲鳴,是那中華的學者,對文化遺失的深深怨憤和一腔的熱血……
   閆禾同學用自己的感悟,聯繫歷史,讀出了書境,在感受性閱讀中讀出了自我,使閱讀的境界提到了創造的層面,也就是創造性閱讀。在教學中,我對這一環節並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只是要求學生能夠依據作者的思想或文本的思想大膽想象、大膽推理,意在給學生創造一個敢想、敢說的自由空間,以便更好的點撥引導。我常想,無思不成曲,無想不成文。一個不善於思考、不善於想象的學生,哪裏能寫出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但要做好這一環節,需要教師找準思考點,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想。例如,我在教授完《孔雀東南飛》後,向學生提問:“詩歌的結尾說,‘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慮’”,那麼我們究竟應當‘戒’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戒人與人之間不溝通;戒胡亂猜疑;戒攀援富貴,失去自我……在授完《伶官傳序》後,課後第三題要求學生談文中名句的啓示,學生對其中的“滿招損,謙得益”談不出新意,我就指導他們:可以聯繫現代人的特點——過於自戀又過於自信,總認爲自己的做法和看法無人能比,很難接受別人的建議,這種人過於自戀、過於自信。要知道,過於自信就是自傲,自傲就會自損,自損自然就會自毀……談謙虛可以從人的美德談起,進而分析這種美德是需要知識,需要認知水平作爲積澱等等。這樣一來,同學們思維的火花碰撞開來,隨之寫出了一篇篇立意深遠、角度獨特的好文章。
   三、注重在閱讀中張揚個性。閱讀的最終目的在於把書本上理性的知識轉化爲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所以在閱讀文本後,我都會以思考性問題引導學生走出教材,或聯繫山川,聯繫萬物;或思考社會,思考自我。課堂上因爲時間的關係,我常以訓練學生的拓展思維和即興表達爲主要內容,提倡個性釋放,不在於對錯,只在於有理,並隨時在他們不同的觀點中尋找可變性話題,聯繫現實,進行課內小型辯論賽。課下,以寫隨筆爲主要書寫形式,針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觀點。例如,李亞菲同學在她的《化悲痛爲食量》一文中說:
   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車禍永遠的離開了人世,自己無法趨遣這種悲痛,長時間以來只是靜坐無語,望天發呆……突然有一天自己大吃特吃,以後遇到考試失利,心情不暢總喜歡化悲痛爲食量。
   我給她的批語是:本文只是記述自己一種生活做法,沒有從這件事總結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建議細膩描寫大吃之後的心理感受,然後得出悲痛也不會長久延續,進而得出喜亦如此,再化用李白的詩爲:世間悲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告訴讀者喜也罷,悲也罷,只不過是過眼雲煙,都不會長久,所以喜者不必得意忘形,悲者不必頹廢沮喪,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李亞菲同學看後寫道:一次考試,一次競技,我覺得重心應當也該是結果,過程在結果面前顯得微不足道。然而對於生活,我認爲注重的是過程,是生活中的每一份喜,每一份悲,每一個細節。生命的陣地在於享受生活的每一份喜與憂,感受每一張笑臉和每一個憂傷的延伸。如果把這些看作過眼雲煙,怎能過好每一天?生活如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憂它也憂,若你面對生活面無表情,何談人生之趣?

我給她的批語是:過程不堅實,結果總是會令人失望的;過程是堅實的,結果還會差嗎?我們何不多體驗過程、感受過程,畢竟過程令人難忘,它也許有奮鬥的汗水、有辛酸的淚水、也定會有成功的喜悅……我並非說生活無悲、無樂,更不是說面對生活毫無反應,只是應當有面對悲、喜的一種積極態度。

此時,學生都反映我的批語比較理性,比較現實。可以說,在激勵學生閱讀中張揚個性,學生不僅有興趣閱讀、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更加拉近了我和他們的關係,又何樂而不爲呢。

另外,我們師生也以隨筆的形式進形交流,張揚個性,盡情抒寫,不拘一格。在講授了《孔雀東南飛》後,我寫了一篇題爲《不求生死相許,但求靜思良策》的文章,現摘錄部分內容如下:
    讀罷全文,我想我們且不論詩歌主題在當時的社會意義,暫且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剖析這件事,想想焦、劉二人的死究竟是否可取。如果婚後焦仲卿和劉蘭芝能時刻讓母親感到兒子的一如既往,媳婦的關心體貼,二人常與母親飯後拉拉家常,噓寒問暖,焦母自然會愛屋及烏,他們倆可能也就不會雙雙赴死。再者,從蘭芝對哥哥的態度上也可以看出,雖然她也和哥哥交談,嘴上答應的是“等時相許和,便可做婚姻”,可心裏卻想着與焦仲卿“黃泉下相見”,這豈不是口是心非。
   我們在感傷焦仲卿和劉蘭芝忠貞愛情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想一下,焦仲卿如果面對母親的逼迫,能更加關愛母親,與她傾心長談,那麼試問,一個母親還會希望自己的兒子休妻嗎?劉蘭芝若能對哥哥坦誠相告,試問,再愛錢財的兄長難道會希望自己的親妹妹生活不幸福?我想,如果這樣,也許焦仲卿和劉蘭芝就不會生作死別,釀成永久的遺憾,難道他們真的不明白,真正的愛情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生活中我們多少中學生不正是因爲不能冷靜思考,不能與老師真誠交流,與父母傾心長談而離家出走呢?由此看來,化解矛盾,消除代溝的良策不是沒有,只是我們缺少理解和體貼他人的愛心,缺乏考慮問題後果的縝密心思。
   同學們看了我這篇文章後,各抒己見,各書其文,其中,郭元元同學也寫了一篇題爲《真正的愛情》的文章,她是這樣寫的:
   真正的愛情,有如花冠上的露珠,只會逗留在水樣清純的靈魂裏,容不得一點雜質。也只有這樣的愛情纔可以超越生死,成爲永恆!
   真正的愛情,不是我們爲得到金錢的工具,不是一種手段,而應是內心最純真的感情的萌發。真正的愛情討厭當工具,你出賣了它,它也不會讓你幸福。這是愛情的一戒。否則有何會有白居易那“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的佳句和那漢樂府中“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誓言。
   真正的愛情也不應該受到封建思想的阻撓。陸游與唐婉喜結良緣,卻被陸母棒打鴛鴦。被迫改嫁的唐婉只能與陸游提筆寫下《釵頭鳳》。有情人便這樣天各一方。劉蘭芝與焦仲卿也在封建思想下無奈殉情。故事雖有美麗而浪漫的傳說作爲尾聲,但並不能改變它悲劇的性質。如果沒有這種封建思想,就不會有梁祝化蝶的傳說了。真正的愛情在封建時代大多也只是這種結局。這不是因爲愛情經不起考驗,而是無法得到世人的承認與滿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這是多麼的哀怨與淒涼啊!這應該就是二戒吧!
   真正的愛情並不只是相處時的浪漫或是出衆的相貌所能帶來的。如果沒有彼此的瞭解與相知,又怎能有天長地久的愛情呢?“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多少人都曾經歷這樣的事,活在恨中,活在悔恨的淚水中。但恨與淚水又能挽回什麼呢?它們挽不回你寶貴的青春,挽不回你美麗的容顏,也挽不回你心靈的無邪。一把把斷腸淚只能讓你心碎!第三戒大概就是它了吧!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願所有的有情人都可以終成眷屬,擁有自己那份真正的愛情!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儘管自己的文筆比較拙劣,學生的看法也比較膚淺,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人的做法即使不能感天動地,但只要他的做法能引導或啓發人們向善或有所創造,那麼這個人的做法就是有意義的。”我想,作爲一名語文教師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個性,呵護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關注社會,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抒情言志。
    葉聖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繫。”寫東西就靠平時積累,接觸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語句也就多了,寫起來便得心應手。閱讀思考讀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下筆如有神”。當然,以讀促寫是需要時間的,因爲閱讀是一個採集零瓊碎玉,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更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進行寫作積累,促使學生掌握寫作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從而使學生自如地抒寫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在教學中只有有效地、合理地、帶有創造性地指導,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在創造中張揚個性,從而使得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寫作水平達到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