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當前各地儲能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在碳達峯、碳中和戰略背景下,國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臺了多項與儲能相關的政策,先進儲能材料產業正成爲未來新興戰略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投資熱潮。紅網輿情中心(智庫)組織力量對全國儲能行業市場現狀和主要國家級新區先進儲能產業佈局進行了全面梳理,重點分析儲能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並提出未來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前各地儲能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一、當前我國儲能行業市場現狀

1.行業背景:密集出臺多項支持政策

我國積極推進儲能的發展,2021年,國家及各地方政府密集出臺了300多項與儲能相關的政策。今年,國家對新型儲能產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包括《“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等都明確,要加快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據估算,“十四五”期間,新型儲能合計市場空間約6000億元,預計2030年將達1.3萬億元。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30GW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20GW左右。國家電網提出未來十年公司經營區域內儲能建設計劃,2030年,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裝機都將分別達到100GW,投資逾萬億。“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南方電網將在公司經營區域內分別投產5GW和15GW抽水蓄能,以及分別投產20GW新型儲能。

2.市場規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趨勢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46.1GW,佔全球市場總規模的 22%,同比增長30%。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爲39.8GW,同比增長25%,所佔比重與去年同期相比再次下降,下降了3個百分點;市場增量主要來自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5729.7MW,同比增長75%。2021年,中國新增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首次突破10GW,達到10.5GW,其中,抽水蓄能新增規模 8GW,同比增長 437%;新型儲能新增規模首次突破2GW,達到 2.4GW,同比增長54%;新型儲能中,鋰離子電池和壓縮空氣均有百兆瓦級項目併網運行。

3.區域分佈:山東引領全國儲能市場發展

就新型儲能區域分佈來看,2021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規模前五名省份分別爲山東、江蘇、廣東、湖南、內蒙古。山東依託“共享儲能”創新模式引領2021年全國儲能市場發展;江蘇、廣東延續用戶側儲能先發優勢,再疊加上江蘇二期網側儲能項目的投運,以及廣東的輔助服務項目,而繼續保持着領先優勢,內蒙古因烏蘭察布電網友好綠色電站示範等新能源配儲項目首次進入全國儲能市場前五之列。

二、儲能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現有政策缺乏長效機制。當前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與儲能有關的政策措施,但受儲能產業技術、市場以及政策環境制約,儲能在部分地區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產業,相關管理部門和能源系統也沒有形成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有些地方政策缺乏長遠眼光,甚至“朝令夕改”,儲能投資面臨較大的風險,不利於行業長遠發展。另外,雖然相關政策已經明確了儲能獨立市場主體的身份,也對儲能容量價值予以肯定,但儲能政策機制受制於電力體制改革進程,真正決定電力系統靈活性的市場價值及其實現的市場機制並不完善。

2.價格成本還相對較高。當前國內新型儲能市場尚未形成穩定的收益模式,商業模式不清晰、盈利困難。一方面由於儲能尚未實現規模化應用,儲能的技術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國內儲能電站開發、土地、接入、併網驗收、融資等無形拉高了儲能投資成本,非技術成本已經成爲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全球能源和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影響,全球供應鏈價格波動傳導至下游儲能市場,儲能產業原材料採購價格仍處於高位,影響各參與企業的效益,而儲能產品價格處在低位,效益指標出現下降,低價惡性競爭激烈。另外,隨着用工人數成本上升,招工難問題凸顯。

3.儲能技術發展面臨瓶頸。目前,中國處於儲能發展的初級階段,已有的儲能技術包括抽水蓄能、壓縮空氣蓄能、蓄熱、蓄電池、超導、飛輪和電容等,其中抽水蓄能、壓縮空氣蓄能和蓄熱三種物理儲能的單機容量大,技術成本較低,而且儲能壽命較長。未來的儲能技術發展需要在大容量、低成本、高循環效率和儲能密度、循環週期和壽命長、安全可靠、集成智能化和材料創新等方面進行突破和發展。

4.尚未形成產業標準體系。儲能標準涉及設計、運輸、安裝、驗收、投運、運維、災後處理、電池回收等多個環節,儲能系統標準體系不完善,無法保證儲能產品質量與安全,直接影響儲能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標準的缺位不僅造成系統效率低下,還會暗藏安全隱患。近年鋰電產業鏈蓬勃發展,然而安全仍然是該行業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繼2021年北京豐臺“4.16”大紅門儲能項目爆炸事故後,全球又陸續發生了十多起重大安全事故。時至今日,行業至今仍未形成統一的安全標準和公認的解決方案。

二、未來儲能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結合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要求,明確儲能產業發展目標,突破方向和重點任務,優先支持鋰電儲能產業發展。研究出臺適當的補貼和金融政策,調動全社會、企業發展儲能的積極性。針對有些企業把跑馬圈地當成最優發展模式,有些項目透支未來,強配儲能併網項目閒置的現象,這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先進儲能產業發展,避免盲目上馬新基建,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加強政府統籌規劃,從區域角度,統一規劃新能源裝機規模、送出工程和儲能設施的建設。

2.完善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儲能的健康發展需要合理的市場機制和可行的商業模式。只有隨着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不斷完善,才能在整個能源系統形成跨界融合互動的協同效應,這需要結合我國電力市場建設情況,儘快在全國範圍內明確儲能應用的市場準入條件和主體地位,推動管理部門和電力系統形成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完善儲能相關市場價格機制,探尋合理的價值實現方式和回報機制,積極構建有利於儲能企業健康成長的市場機制和價格模式。

3.提升技術突破和應用場景能力。從政府層面,需要將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工程技術中心與成果轉化、產業集羣建設相結合,推動儲能先進技術創新中心、重點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進一步豐富基礎理論體系和底層技術支持,在儲能技術研發、專利申請、試點示範等方面,積極發揮行業組織的和大型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良好的協同創新和技術轉化機制。對企業來講,主要圍繞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性、高效率的總體目標,開展儲能原理和關鍵材料、單元、模塊、系統和回收關鍵技術研究,積極開發引領未來發展的下一代前沿技術。

4.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和安全管理。一是推進重點技術標準的研製與實施。組建權威的標準化委員會與工作組,重點推進安全、質量與環保等標準的研製。二是深入開展安全質量檢測和認證。研究和建立鋰電儲能系統安全性檢測和認證制度,培育建設一批儲能綜合檢測平臺和認證機構。三是強化項目生命週期管理。加快實現全流程、全要素的精細化、系統化管理、構建儲能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體系,保障儲能系統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和環保回收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