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三二模歷史閱卷分析

高三二模歷史閱卷分析

高三二模歷史閱卷分析

【評分細則】

從歷史傳統、時代背景兩個角度作答,其中歷史傳統角度:“工商食官”1分。時代背景角度:政治上“地方勢力膨脹,加強中央集權”1分;經濟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1分,“重農抑商”1分。滿分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總分不超過4分。

【答題情況】

(1)學生得分情況:多數學生得分在1—3分之間。

(2)存在問題:答題角度單一,重複囉嗦,把握不住要點,如多數學生不能從歷史影響角度分析,答不出“工商食官”政策影響;概括能力不高,照抄材料;對歷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如對“鹽鐵官營”政策內涵理解不深,導致答題方向不明;脫離材料,背誦教材知識;語言不規範。

【教學建議】

(1)指導學生提高多角度、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理清答案的邏輯關係,避免答題中答題角度單一、重複囉嗦。

(2)重視歷史概念教學,並指導學生學會結合材料分析試題中出現的新概念。

(3)重視引導學生提升史料處理能力、概括能力等學科能力、學科素養。

(4)要求學生使用科學、規範語言答題。

16(2)閱卷分析

【評分細則】

變化:抑商政策鬆動,或政府退出直接經營,或政府較少官營經濟。(2分,任答一點得2分)

影響: 促進商品經濟(或工商業)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或稅收);壯大了市民階層(或商人政治經濟空間擴大);推動了城市繁榮;有利於科技、文化的發展。(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5分)

【試題分析】

本題抓住宋代時代特徵來設計情境和試題立意,屬於重點考點。同時通過考查變化類試題,契合現代大學聯考的對歷史知識全面、辯證的考查要求。

主要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尤其考查學生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認識,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答題情況】

平均分在5.54分,主要集中於4分、6分、7分。

主要問題:

(1)表述籠統不具體,內容空洞,泛泛而談,如:變化方面,回答宋代採取新的經濟政策;影響方面,回答推動了宋代發展。

(2)影響方面,不根據材料與設問作答,照搬教材結論,甚至超出時間階段,如:回答推動資本主義萌芽(宋代資本主義萌芽是部分學者的觀點,但主流觀點是明清出現);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內涵到外延的邏輯關係答題,比如本題,最直接的影響先是工商業與商品經濟,之後是政府收入,再是商人階層,然後城市發展,最後再是思想科技以及政治科舉制等發展線索,經濟方面影響比較直接,科技文藝和政治方面較偏遠。

2.“經濟政策”是每個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考量因素,一般來說都是社會發展的反映,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規律,但是有些政策的實施或者推動社會的發展或者阻礙社會的發展,由此,這部分的考查讓學生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對宋代整體發展有基本的認識。同時,需要老師們和學生重視一些小專題的總結,比如“經濟政策的發展變化”、“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髮展”等等。

3.關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楚歷史知識之間的邏輯體系關係。關注重點時代和社會轉型時期的時代特徵。

17(1)閱卷分析

【評分細則】

分三個層次給分:

①能答出北方戰亂、北方動盪、北方戰亂頻仍、北方政權並立等要點的,只要答出一點就可以得1分。

②能答出少數民族內遷、北民南遷、民族交融加強等要點,只要答出其中的一點就可以得1分。

③能答出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南方勞動力增加、南方生產力水平提高等要點的,只要答出其中的一點就可以得1分。

【存在問題】

1、部分同學角度不全,存在重複同一角度的問題,落下了“南方經濟發展這個角度”。

2、知識掌握不準確,答題不嚴謹,如部分同學答出“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或南移”,“南方經濟發達”,“ 南方商品經濟繁榮”“把材料一當成元代來答,還結合了材料二作答第一問”等等,這些答案都不得分。

3、不能做到序號化,整個題目就是一段。

4、書寫的規範化有待提高。

【應對措施】

1、強化歷史“必備知識”的複習,進一步夯實基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做到知識的有效遷移。

2、進一步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練習學生答題的段落化、規範化、序號化。

2、提升“關鍵能力”,教學中注意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精選訓練題,強化學生閱讀並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備考複習要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本題重點考查時空觀念素養,所以在教學中始終強化核心素養的落實,提高學生能力。

17(2)閱卷分析

【評分細則】:

特點:規模擴大,表現爲外來民族與中華民衆的交融;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伴隨着伊斯蘭交的傳播進行;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響更深遠,爲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說明:本答案涉及民族交融的規模(範圍)、推動因素(宗教因素)、程度(“回族”形成)、影響(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影響)。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試題評析】

從知識角度看本題主要從元朝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特徵及回族的社會地位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分析民族交融的特點。從能力角度看要求依據材料指出民族交融的特點,主要考查了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並歸納概括的能力。從學生的得分情況看得分不理想,可挖掘的潛力很大,本題滿分6分,平均分3分左右,滿分很少。

【存在問題】

(1)對於特點類題目,材料的深度分析能力不足,解讀材料浮於表面文字表述,缺乏知識的遷移能力。

(2)答題時重視了材料信息的運用,但是提煉與解讀有效信息、準確概括的能力明顯不夠。

(3)個別同學審題錯誤,沒有看清是要求回答元朝民族融合的特點即應該回答不同點,錯答了一些與前朝相比的共同點。

(4)好多學生達成了民族交融的影響,審題出現嚴重失誤,或者在句式方面犯了嚴重的低級失誤。

(5)答題語言的組織不嚴謹,缺乏答題的層次性。

(6)書寫潦草、不分條,不分點答題,導致卷面組織亂,不清晰。

【教學建議】

(1)重視課本基礎,強化課本主幹知識的精準記憶,注重知識的遷移能力,積累學科語言。

(2)加強重點概念的解釋,提升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3)培養歷史學科能力和素養,尤其重視對史料的閱讀理解、提煉能力和使用學科語言多角度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4)教學中加大對歷史學習方法和答題規範的指導。

(5)重視審題訓練,對特定題目的答題角度及句式適當加以總結指導。

18(1)閱卷分析

【評分細則】

無產階級專政(工人階級掌握國家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合一;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對公社負責;主張人人平等(平等原則);受人民監督。(每個要點2分,以上5點答出3點即得6分)

【存在問題】

1、部分學生仍然存在字跡潦草、卷面不清晰、未要點化加以區分現象。

2、部分學生審題出現嚴重偏差,不能準確理解“政治原則”,僅僅羅列材料。

3、學科專業術語匱乏,答案表述累贅,語言不清晰,表述不嚴謹,口語化現象突出。

4、基礎知識不牢固,歷史概念理解不透徹,不能準確定位教材,不能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5、提煉與解讀有效信息、準確概括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明顯不夠。

6、時空觀念缺乏,沒有區分階段答出對應的歷史知識。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素養不夠,

【教學建議】

1、強調規範答題:書寫認真清晰,合理安排卷面佈局,答案做到序號化、段落化、 要點化。

2、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注重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和歷史學科語言的運用。

3、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訓練,注意設問的細節,把握問題的方向和側重點。

4、強化歷史“必備知識”的複習,應多引導學生聚焦主幹知識,在基礎知識的融會貫通上下功夫,加強知識整合遷移,而不是侷限於知識記憶和題型訓練。

5、深入研究《大學聯考評價體系》的“關鍵能力”,運用情境材料訓練學生辨識歷史信息及運用概括、歸納和演繹等方法對情境材料所提供信息進行提煉和整理的能力。

6、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情境材料進行深層挖掘和分析,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難到易、由繁到簡的認識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本質。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思維分析歷史事物、並規範地闡述歷史事物。

7、深入研究《大學聯考評價體系》中的“學科素養”,強化對核心素養的認識,運用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素養。

18(2)

【評分細則】

答案共五個要點:1.創立新的民主組織原則2.建立工人政權的嘗試3.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借鑑4.豐富馬克思主義學說   (補充一條) 5.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完善    五取三每條2分,共6分!

【存在問題】

1.審題不細緻,答題沒扣住世界民主進程這一角度!2.答題角度不全,要點不夠!3.不注意整個題目的命題主旨,不能從第一問中提取第一個要點。4.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

措施:加強審題意識;強化知識的理解記憶;注重分析命題立意;加強能力素養訓練!

19題閱卷分析

20題閱卷分析

【評分標準】

古代中國對外交流:11分:角度或觀點——2分  評述過程——7分  結論昇華——2分

1、內容:

①政治上,互派使節,互通友好;

②經濟上,發展貿易,互通有無;    任意三點7分,一點2分,兩點4分

③文化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④軍事上,有戰爭與和平,有侵略與反侵略。

任選一個角度也可如文化交流:內容:至少兩個4分;評(影響)3分

示例1:

角度:中國對外交流的內容。(2分)

評述:中國古代對外交流內容多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來東漢;日本、朝鮮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鄭和下西洋等。經濟:如我國曆史上各個時期同亞洲、非洲和歐洲一些國家的貿易往來;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菸草等作物傳入我國等。文化:如玄奘西遊,鑑真東渡,徐光啓翻譯了傳教士利瑪竇帶來的科學著作;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到西亞、北非和歐洲等。(7分)

總之,中外交流內容豐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2分)

2、對外政策:

①開放:漢到元(也可具體展開如漢、唐、元)原因+影響 積極   2+2=4分

②保守:明清  原因+影響 阻礙   1+2= 3分

示例2:

角度:政府對外政策的變化趨勢。(2分)

評述:從漢到元,總體來看,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統治者大都採取開明的對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視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貿易,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明清時期,面對西方殖民擴張,厲行“海禁”,短期內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阻礙了中外交流,使我國逐步落後於西方。(7分)

總之,古代中國對外政策由開放趨向保守,這既是本國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也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2分)

(其它角度,如:中國對外交流的路線;中國對外交流的途徑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雙向交流

①中國—外國   政治、經濟、文化等   4分,1點2分

②外國—中國   經濟、文化、科技等   3分 ,2點3分,1點1分

4、路線

①漢:張騫通西域開闢了中西交通新紀,陸上絲綢之路路線:長安→河西走廊→玉門關→蔥嶺→大月氏→安息→大秦。促進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

②唐: 陸路:

a、長安向東到達朝鮮

b、長安向西經陸上絲綢之路到達印度、伊朗、阿拉伯、歐非國家

海路:

a、 登州、揚州出發到達韓國、日本

b、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到達波斯灣

③宋元:

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發達,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外貿通道由西北的陸路轉向東南的海路。

元朝與亞、歐、非的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經濟、文化和技術相互交流,中歐旅行家互有訪問,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三大發明一併西傳,這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④明:

鄭和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華僑對南洋的開發,鄭和下西洋以後,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帶動先進的生產技術,對南洋的開發作出的貢獻。

任意三點7分,一點2分,兩點4分

漢唐以陸上絲綢之路爲主,宋代以後以海上絲綢之路爲主。 原因+路線+影響

(陸上4分,海上3分)

5、途徑:

①官方和民間貿易(如絲綢之路)。

②互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如日本遣唐史)。          任意三點7分,一點2分,兩點4分

③宗教傳播(如佛教傳入、玄奘西遊、鑑真東渡)。

④戰爭(明清)

6、目的:

①發展經貿,互通有無。

②傳播文化,宣揚國威。      任意三點7分,一點2分,兩點4分

③兼收幷蓄,取長補短。

④鞏固統治,維護統一。

7、特點:

①外貿先陸路後海路。

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

③以官方貿易爲主。                   任意三點7分,一點2分,兩點4分

④以友好往來爲主,不以贏利爲目的。

⑤外貿伴隨着文化交流。

⑥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

8、影響:

①促進:漢到元——增進了中外雙方的瞭解、聯繫和友誼,促進了中外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史實 2+影響2=4分

②阻礙:明清—阻礙了中外交流,使我國逐步落後於西方。史實 1+影響2=3分

【存在問題】

1.個別同學只答一個朝代,但後面論證合理,最高4分左右。

2.觀點不對0分,如資本主義萌芽,近代中國等。

3.沒有觀點,只抄材料的0分。沒有觀點但評述合理,可得2--3分。

4.只答消極影響的,2—3分。

【應對措施】

1.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材料閱讀能力和對材料的有效信息的概括、提煉和昇華能力。

2.本題考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能力,我們今後複習中要特別注意提升歷史學習的關鍵能力。

3.本題考察史料實證素養,尤其是水平3.4的要求,今後複習中要注意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訓練,努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素養。

4.通過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史實,考察其反映的信息對應歷史角度,注意到大學聯考評價體系的應用性,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對材料的分析概括中。

通過本題的閱卷和分析,我們更清晰的認識到,今年我大學聯考一定會落實大學聯考評價體系,我們複習中一定要好好理解頂層設計意圖,並自覺的應用到我們的複習備考中。瞄準方向,有的放矢,爭取大學聯考取得更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