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談國小語文課堂有度教學

內容摘要:

談國小語文課堂有度教學

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先生提出的“倡簡、務本、求實、有度”八字方針也明確提出了教學有度的觀點。而當前的教育現狀是:課程理論紛繁複雜,課堂技術花樣翻新,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失度的現象普遍存在,要麼超過學生的限度,造成教學效率低下,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要麼遠離學生的限度,從而浮光掠影,讓學生“吃不飽”,課堂教學顧此失彼。作爲有責任感的教師,必須建立有度的教學觀,認真剖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失度現象,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追求課堂教學適度的理想境界。高效課堂呼喚“有度教學”。

關鍵字:國小   語文   有度   教學

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先生提出的“倡簡、務本、求實、有度”八字方針也明確提出了教學有度的觀點。而當前的教育現狀是:課程理論紛繁複雜,課堂技術花樣翻新,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失度的現象普遍存在,要麼超過學生的限度,造成教學效率低下,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要麼遠離學生的限度,從而浮光掠影,讓學生“吃不飽”,課堂教學顧此失彼。作爲有責任感的教師,必須建立有度的教學觀,認真剖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失度現象,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追求課堂教學適度的理想境界。高效課堂呼喚“有度教學”。如何才能構建一種新課程理念下的“有度”的語文課堂教學呢?本人認爲關鍵以下幾點:

一、文本解讀要 “有度”
  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教材並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充其量就是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原材料,是我們以此開展課程活動的一個憑據。而有效的文本解讀,是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與深度延展,要“跳出”文本看文本,弄清文本作者背後的故事,知道文本作者的寫作緣由,不能爲解讀文本而孤立地解讀文本。
  在課堂範疇內,文本的深度是有度的。如果不顧及文本這個有度的深度,那麼,結果只能是不顧及學習對象,要麼趨向於唯心,想啥是啥;要麼求異,最終把遊離於文本之外作爲目標。文本解讀有度的多解性,旨在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其具備分辨事物優劣的能力,這纔是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本原意義之一。

當然,教師在進行文本內容解讀時應力求全面、深刻,但並不意味着要將解讀的全部統統教給學生,儘可能做到合宜而貼切即可。

二、教學節奏要“有度”

有人把節奏當作是開啓生命奧祕的鑰匙。符合生命節律的課堂教學節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陶冶學生的身心。目前,從上到下,教育科研都在大力推廣高效課堂。我認爲,所謂高效課堂就是要提高課堂節奏。這裏所說的課堂教學節奏,是指爲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而採用的符合教學規律的教程安排。教程安排符合教學規律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就是有效課堂教學節奏。強調語文課的教學節奏,目的是科學合理的安排教與學,充分發揮40分鐘課堂教學的效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教學藝術,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中,教學節奏有度的表現是:時間不可太長,應以學生身心不會過度疲勞爲度;也不可過度,應不致使學生注意力渙散。
      講求語文課堂教學節奏,並不是講求採用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指一種教學思想和一種教學藝術。這種教學藝術體現在教程安排上,要求動靜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間,舒捲有致。這就要求不但要做到教學樣式多樣化,而且要對多種教學樣式進行合理組合。如果教法單一,慣性產生惰性,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動靜不調,學生失去新的刺激點或刺激點過多而產生不了新的興奮,都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果快慢失調,學生緊張過度或鬆弛過度,也會因疲勞或鬆弛而產生厭倦情緒。一堂課知識點和訓練點過密,學生難以消化,而過疏又會造成多數學生“吃不飽”,同樣會降低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統稱之爲課堂教學節奏失調或缺乏課堂教學節奏有度。
      怎樣合理調節好課堂教學節奏有度,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具體到一節課的安排,我認爲要在教學設計上考慮怎樣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和認知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動靜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間、舒捲有致的節奏來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有時要“動”,討論,問答,朗讀,爭辯等等,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興奮狀態;有時要“靜”,聽講,思考,默讀,自省等等保持教學刺激的有效性和長效性。有時要“快”,在非難點和學生已知處要快,不能拖沓,否則會使學生厭倦;有時要“慢”,在重點、難點之處要給學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時間,否則一味求快,學生跟不上,產生不了成功感,反倒增加不少心理負擔,當然會降低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果。有時要“疏”,一節課的容量要適中,教學的知識點和訓練點相接太緊,容易主次不分,學生也易疲勞,甚至產生膩煩心態;而知識點和訓練點太少又調動不起學生求知的熱情,同樣會產生懈怠狀態,影響教學效果。
      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善於在動靜之間、快慢之間、疏密之間找到合適的度,並且善於適時變化,做到這一點,就是有了課堂教學的節奏。講求課堂教學節奏,能使課堂教學保持最佳狀態,從而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三、個性解讀要“有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然而,很多教師認爲所謂的“個性化閱讀”就是要把閱讀權、言說權完全下放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言說,只要他們能說就達到了“個性化閱讀”的目的。其實,教師忽視了自身在其中的主導身份,學生的言說往往浮於表面,收效甚微。本人認爲“個性化閱讀”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自我表達,真正做到個性化閱讀的有效生成。
  《酸的和甜的》這篇課文形式活潑,故事情節有趣,語言生動活潑有趣。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文本,瞭解事情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每幅圖中幾個小動物的神態、動作,想象他們的語言,猜猜他們的心理,並聯系學生的生活體會情感,尊重學生的自我體驗與個性差異。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同性格的小動物說話的語氣,以達到深刻體會道理的目的。
  而《酸的和甜的》一文,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年段特徵,我們則可以將本文放在整個單元裏展開教學。即學生在新課學習之前可以自主學習單元裏包括的所有文章,並進行相關主題的資料蒐集,教師可以設計出比較細緻而精煉的預習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則補充《道德經》中的相關文句擴充學生的視野,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四、教學語言要“有度”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講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緻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的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可見美的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在這方面,語文教學比其他任何學科都表現得更爲突出。教師教學語言的美,一方面來自語言表達的準確、恰當和生動,另一方面則來自教學語言中速度的快慢、節拍的強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換,以及句子長短、語調升降的有規律變化。這種抑揚頓挫、富有韻律感的教學語言使教學具有鮮明的節奏。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直接影響。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種單調的聲音刺激下,大腦皮層會很快進入抑制狀態,而抑揚頓挫、具有節奏感的教學語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腦的抑制狀態。所以,必須加強語言調控,講究對教學語言的巧妙編排與合理組裝。
  如何控制教學語言的輕重隱顯和疾徐張弛,主要應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一般地說,講解教材的重點和比較深奧抽象的內容,應放慢語速,增強音量;如果是淺近易懂或本身節奏明快的內容,應加快語速,放輕音量。表現急切、震怒、興奮、激昂、壯烈等基調的內容,可用快節奏的語言;表現寧靜、優美、沉鬱、悲哀、沉思等基調的內容,可用慢節奏的語言。如講《聽潮》一課的“漲潮”部分,需要用快節奏表現驚心動魄的壯美;而“落潮”部分表現的溫柔寧靜之美,則需用慢節奏來傳達。又如講《一月的哀思》,介紹周總理的豐功偉績時可用中速平調;講到人們靜靜地佇立長安街的暮色裏等待載着周總理遺體的靈車時,要用慢速降調,表示哀痛之情;講到有人不允許我們緬懷周總理偉大一生時,要用快速升調,表達激憤之情。這樣快慢交替,急緩相間,能渲染出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情緒、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應的感情,大大增強接受的效果。我們要靈活運用教學語言,創造協調、適中、完美的教學情境和教學狀態,使學生在和諧中發展,這纔是“有度”的語文教學法。

總之,在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對文本有深入的解讀,也要有課程觀念,兼顧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那麼教師就一定要把握好文本解讀的“有度”、教學節奏和個性解讀的“有度”,這樣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纔會“張弛有度”,也纔會在具體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