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爲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激發,相互驅動,辨證推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新編《數學課程標準》第二部分的課程總目標中指出:“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這簡短的文字強調了國小數學教學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富有創新能力,健全創新人格。本文擬結合《數學課程標準》對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談三點認識。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創新意識

一、爲學生營造和諧氛圍,誘發創新動機

創新精神是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願望與態度,它需要人內在的動機和外在動機激勵和推動,這種動機需師生雙方共同合作。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在人格上應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師占課堂,而應把課堂看成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探究問題的陣地。因爲只有營造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纔有助於激發學生創新動機,使創新意識得到發展。教師真誠的微笑在教學中舉足輕重,微笑使學生意識到教師在關愛學生,盼望得到學生的支持,能給學生一種安全感、輕鬆感、愉快感、享受感。學生質疑問難時,學生答錯問題時,教師應設法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學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親切的言語,給予恰到好處的鼓勵和點撥,讓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使他們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比如,我讓學生探究以下算式:12×11=、 13× 11=、 14 × 11=、15 × 11=、16× 11= 的得數時,先讓學生計算,然後圍繞“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再讓學生探究其中的規律,鼓勵學生質疑、交流,有一個學生說:“第一個數分別是12、13、14、15、16,第二個數是都是11。”有的學生說:“都是乘法。”也有的學生說:“可以用第一個數乘以10與1的和計算出得數。”我對他們的發現給予了肯定,並表揚他們的發現。我接着引導:“得數與第一個乘數之間有什麼規律呢?”最後有一個學生觀察,發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規律,它們的得數是“第一個數的兩邊分,中間加。”的結果。我鼓勵他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小科學家,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其他的同學用驚訝的目光望着他,激勵了其他同學的創新動機。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養創新能力

國小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必須憑藉教材,緊扣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數學教學中的創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佈廣泛,需要教師共同去挖掘,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1、在討論中創新

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嘗試討論,能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教學中我一般採用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的教學步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學彙報、與他人交流,進行討論甚至爭論等形式,進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如:三年級下冊“面積”部分有這樣一道題:一根鐵絲正好能圍成邊長爲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長方形,它的面積有多大?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讀題,然後學生獨立思考,接着組織討論、交流,。在交流中,生1:長3分米,寬1分米,面積:3×1=3(平方分米)。生2:不對,長方形的周長不是4分米。我根據學生的錯誤引導提問: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怎麼計算呢?生3:長方形的周長等於鐵絲的長,4×4=16(分米)。我對他給予肯定,並再次引導,那麼長方形的面積怎麼計算?生4:2×8=16(平方分米),……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我又讓學生說說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並出示了( + )×2,生4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最後,終於明白了長方形的面積可以是:5×3=15, 6×2=12, 7×1=7 ,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多種途徑地解決問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在算法多樣化中創新

在嘗試計算的過程中,學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經常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運算方法。作爲成人的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學生的各種解答的方法,注意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其實,學生能夠而且應該“發明”自己的計算策略,這種“發明”對他們的數學理解是很有幫助的,也表明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同時,所有學生都能從聽取、反饋別人的方法中受益。這種與別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是培養創新精神有效途徑。在國小數學教材中爲我們設計了相關的內容,比如,一年級上冊“20以內加減法”內容中的“買鉛筆”活動,教材創設了一個小動物買鉛筆的情境:15枝鉛筆,賣出9枝,還剩多少枝?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教材並沒有一種統一的方法,而是呈現了四種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數;把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這樣,學生在不同的思考策略中培養創新能力。

3、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中創新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關鍵是課程內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進學生的這種發展。學生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教材裏有很多這方面的訓練,比如:在國小數學教材中設計了“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並試着解答?這樣的問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大膽提出自己想提的數學問題,並自己解答,哪怕是一個教師認爲很簡單問題,也要給予肯定,特別要組織學生交流活動,從交流中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信心。

三、注重強化實踐操作,培養創新品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手腦並用時,大腦的創造性有關區域受到刺激而活躍起來,手使大腦的功能得以發展,變得聰明,大腦使手的技能得以訓練變得靈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際上是把特定的概念、公式、法則等外化爲動手操作的程序,然後再通過“外化”程序“內化”爲學生智力活動,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認識”後,我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四份,大家的興致很高,很快折出三種折法。這時,我並沒有告訴學生其它方法,而是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想想還有其它折法嗎?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促使學生進一步嘗試終於又折出第四種折法,學生在這個開放的活動空間裏,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創新”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